8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說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事了。就像一首老歌裡唱的: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80年代,高曉松歌裡白衣飄飄的年代,國家正在重啟,詩歌的種子播撒,星星之火燎原,文學浪潮席捲全國,民心炙熱,百廢待新。

那時候的人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杯子碰在一起,還沒聽到夢破碎的聲音。

不過80年代,我小屁孩一個,夢想,愛情,詩歌,種種宏大的詞跟我沾不上邊,我只記得,80年代,我們那兒,燒煤。

走廊上,每家每戶門前都有自已用磚砌成的煤槽,專門用來盛放煤球。每隔一段時期,我爸會用扁擔挑兩個籮筐去買煤,一次一百斤,再嗬喲嗬喲地擔回來倒那裡邊。

煤球燒完了,煤渣也可以利用,攏在一起自己用水和黃泥和了捏成團狀,放在空地上晾乾,雖然效果打折,但湊和著還是能用。灶臺旁放著火鉗,火鉤,每天晚上,得往灶火上扣個有漏洞的蓋子,此操作名曰”備火”。

大千世界,北芒、顧城、海子眾星崛起的時候,我家偏安一隅,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我每天要做的事是跟在我媽屁股後面去買菜。

那時買菜的工具叫菜籃子,一般用竹編,平時掛走廊壁上,買菜的時候手彎上一挎,菜啊肉啊直接往裡擱,不用塑膠袋,簡潔又環保。唯一的壞處是這麼做菜籃子容易髒,講究一點兒的人需要經常刷刷。

那時的菜也沒大棚啥的,都是應季菜,農民自種自賣,新鮮得能滴出水,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鮮騰騰的煙火氣,菜跟人都樸實可喜。

8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我小時候喜歡看電視。沒上學之前,我家裡是一臺黑白電視。能看些啥我記不得了,只記得我媽經常看的有一個節目叫《為您服務》。

上學之後,家裡換成彩電,21吋的飛利浦,好像那個時候並不容易買到,買的時候還頗費了一番周折。買回來後左鄰右舍也過來瞧了會兒新鮮,但僅此而已。

我的鄰居們家裡也都是有電視的,或大或小,或彩色或黑白,所以後來我在書上看的很多人聚在一起像過年一樣等電視劇的場景我沒經歷過,有點兒遺憾。

捋捋我看電視的老黃曆。我的電視劇啟蒙差不多就是從我上了小學開始的。《昨夜星辰》、《一剪梅》這些臺灣古早電視劇,我本身興趣不大,算是搭著我媽看出來的。記得最早時只有一個電視臺,廣告比電視劇還長,翻來覆去播豬飼料,偶爾看到別的產品廣告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那時我家還訂了不少雜誌報刊,其中一份是電視報。每週一份,這一週的報紙預告下一週的電視節目時間。我24小時制的時間換算就是在那上面學會的。不過節目表也沒多大用,反正電視劇準時不了。

幸好廠裡有閉路電視,一到週末和節假日就不間斷地放錄影。那個時候香港TVB的武俠劇叫一個絕,《射鵰》《神鵰》《絕代雙驕》《楚留香》,還有好多輪番上陣,看得我欲罷不能。

那時是80年代中後的樣子,劇的佈景像舞臺劇,勝在演員演技。還有在習慣了黑白灰的年代,讓人覺得劇裡面的髮飾衣服是真好看。特效也讓我們大開眼界,以前都是慣見地上跑的,哪見有人一言不合就在空中飛來飛去的(我那時還一度真以為有輕功存在)。

我迷了很長一段時間梁朝偉版的《絕代雙驕》,我初一的時候還用梁朝偉和謝寧(《絕代雙驕》中蘇櫻的扮演者)的角色代入自娛自樂寫過小說。

或許就因為那段記憶太深刻了,TVB90年代再翻拍的武俠劇,包括被90後奉為經典的那些,除了《天龍八部》,其它的我都不覺得有多出彩。

8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怎麼樣都繞不過去的《上海灘》,舊上海時代劇的開山鼻祖,曾經造成萬人空巷的局面。“浪奔,浪樓(流)“中,好多小鎮青年披著黑大衣,圍上白圍巾,寬邊氈帽下一張張青澀的臉,學著許文強冷傲地睨視紅塵。

那個年代香港亞視也產出了不少國民劇,《霍元甲》《陳真》《再上虎山行》等等,不過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偏好TVB的劇些。

我小時也常跟我爸媽去看電影。看得最多遍的是《少林寺》和《岳家小將》。

《岳家小將》裡我很希望岳雲跟銀鈴公主湊成CP,銀鈴最後為救小將而死的那段很能打動我小小的心。我小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百合花,就是因為那部電影。

8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也就是在那個年代,《紅樓夢》《西遊記》被拍成了電視,直到今天也無同類電視劇超越;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進來了,讓聽慣了正統頌歌的國人感嘆:原來唱歌還能這麼唱;全國的文學期刊大爆發,各種學術流派星光熠熠;搖滾的崔健一鳴驚人,《一無所有》向大眾打開了搖滾時代的大門……

那個年代的人也可愛。人們寫詩,讀名著,純真率性,心中翻湧理想的岩漿,好像”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其實還有很多事可以說,又好像說了也沒人聽。

一不小心,彈指歲月,這麼多年過去,當年的小年輕都成了中年人,竟也真的只能說個一二,燃情歲月,化紙上一卷白衣春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