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評估分析指標

附件1

納稅評估分析指標

一、增值稅

(一)增值稅稅收負擔率(簡稱稅負率)

1。適用型別:商業、生產、加工、其他非商業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必要。

3。指標計算公式:

①本期銷項稅額

②免抵退銷項稅額=免抵退銷售額*適用稅率

③進項稅額=當期申報抵扣進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轉出+進口料件模擬進項

備註:進口料件模擬進項=當期進口料件金額*適用稅率

④存貨變動影響額=(存貨期末金額-存貨期初金額)*適用稅率

屬於農副產品的存貨變動率=(存貨期末金額-存貨期初金額)/(1-扣除率)*扣除率

⑤銷售總額=內銷銷售額+免抵退銷售額

⑥存貨變動額=存貨期末金額-存貨期初金額

⑦綜合稅負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預警值(標準值)情況:設定預警值,根據稅政確定的指標。

5。疑點提示:以進項稅額為評估重點,查證有無擴大進項抵扣範圍、騙抵進項稅額、不按規定申報抵扣等問題,對應核實銷項稅額計算的正確性。對銷項稅額的評估,應側重查證有無賬外經營、瞞報、遲報計稅銷售額、混淆增值稅與營業稅徵稅範圍、錯用稅率等問題。

6。資料來源:財務報表,管理採集錄入。

(注:個別縣局認為分子還要加上(期初留抵稅額—期末留抵稅額))

(二)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適用型別:生產性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必要。

3。指標計算公式: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產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構成產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數量或金額)。

4。預警值(標準值):下達任務時說明。

5。疑點提示:如高於預警值,或與往年同期相比較高,可能存在人為虛增原材料數量金額,人為擴大損耗率,存在帳外銷售問題、存在錯誤使用存貨計價方法、存在人為調整產成品成本或應納所得額等問題。

6。資料來源:財務報表,管理採集錄入。

(三)進項稅金控制額

1。適用型別:商業、生產、加工、其他非商業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必要。

3。指標計算公式:本期進項稅金控制額=(期末存貨較期初增加額+本期銷售成本+期末應付賬款較期初減少額)×主要外購貨物的增值稅稅率+本期運費支出數×7%。

4。預警值(標準值):無。

5。疑點提示: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計算的本期進項稅額,與納稅人財務會計報表計算的本期進項稅額進行比較;與該納稅人歷史同期的進項稅額控制額進行縱向比較;與稅收管理員掌握的本期進項稅額實際情況進行比較,查詢問題,對評估物件的申報真實性進行評估。具體分析時,先計算本期進項稅金控制額,以進項稅金控制額與增值稅申報表中的本期進項稅額核對,若前者明顯小於後者,則可能存在虛抵進項稅額和未付款的購進貨物提前申報抵扣進項稅額的問題。

6。資料來源:財務報表,管理採集錄入。

(四)累計應稅銷售額變動率

1。適用型別:商業、生產、加工、其他非商業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必要。

3。指標計算公式:累計應稅銷售額變動率=(本期累計應稅銷售額-上年同期應稅銷售額)/上年同期應稅銷售額*100%

4。預警值(標準值):無。

5。疑點提示:對銷項稅額的評估,應側重查證有無賬外經營、瞞報、遲報計稅銷售額、按規定視同銷售的業務不計或少計銷售、混淆增值稅與營業稅徵稅範圍,可能存在虛開專票等問題。

6。資料來源:CTAIS。

(五)應稅銷售額變動率與應納稅額變動率的差異額

1。適用型別:商業、生產、加工、其他非商業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必要。

3。指標計算公式:

應稅銷售額變動率=(本期累計應稅銷售額-上年同期累計應稅銷售額)/上年同期累計應稅銷售額*100%

應納稅額變動率=(本期累計應納稅額-上年同期累計應納稅額)/上年同期累計應納稅額*100%

應稅銷售額變動率與應納稅額變動率的差異額=應稅銷售額變動率-應納稅額變動率

4。預警值(標準值):絕對值大於30%為異常。

5。疑點提示:可能存在虛增進項、少報銷售。

6。資料來源:CTAIS。

(六)應收(付)賬款變動率

1。適用型別:商業、生產、加工、其他非商業納稅人。

2。是否必要指標:參考。

3。指標計算公式:

應收賬款變動率=(期末應收賬款借方餘額-期初應收賬款借方餘額)÷期初應收賬款借方餘額×100%。

應付賬款變動率=(期末應付賬款貸方餘額-期初應付賬款貸方餘額)÷期初應付賬款貸方餘額×100%。

應收(付)賬款:包括應收賬款、預收賬款、其他應收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等往來賬戶。

4。預警值(標準值):大於30%為異常

5。 疑點提示:商業企業應收(付)賬款增減變動情況,有利於判斷其銷售實現情況。如結合《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如“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出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等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少計收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