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引言:

唐太宗舊年在別人詢問唐軍為何戰鬥力如此強,陛下指揮為何如此厲害時,曾自謙地說:

吾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

這話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軍隊都是能以一當十的存在!

原因只是兵器夠鋒利,士兵夠勇敢而已。

兵器銳利,這是武器的優勢!

士兵勇敢,這是戰鬥的精神!

兵器好能決定勝負,比如美國人就是,拿著牛逼的武器,不用靠近就能打贏戰爭。

士兵勇能決定勝負,比如志願軍就是,靠著頑強的意志,武器有差距也能打勝仗。

由此可見,決定戰爭勝負關鍵,要麼兵器好,要麼士兵猛,兩者兼而有之那就能以一當十。

這一點上,跟隨李世民作戰的大唐猛士無疑是用實戰證明了。

所以李世民不是自謙,而是發自內心的嘚瑟。

我就是這麼牛,你不服不行?

這也很符合李世民,老小孩的性格。

那麼這一切又如何證明?

初唐軍隊有多厲害?兵器有多牛?

為何這麼強?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正規化?

我們繼續看!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一:不怕打仗,就怕沒仗打。

公元644年,在皇宮安逸十多年的唐太宗,因為受不了宮廷瑣事,藉著有人尋釁的機會,帶著大軍進行了人生最後一次遠征。

這次的目標,是遠在遼東的高句麗。

唐軍兩路出擊進軍神速,唐太宗率領的軍隊,一路直抵高句麗重鎮安市城下。

大唐軍隊的行動,讓高句麗不敢怠慢,起全國之兵15萬人支援安市城。

看著十五萬人敵軍,無數初唐名將紛紛樂壞了。

江夏王李道宗聽聞訊息後,興奮地說:

高句麗大軍前來,後方必定空虛,要不陛下給我5000精兵,我直接進攻他們都城去可好?

唐太宗看著躍躍欲試的老戰友,尋思了一下後婉言拒絕了李道宗建議。

原因無他,唐軍在前線一共就三萬人,面對的是15萬援軍還有堅守安市城的敵人。

李道宗這個意見不是不可行,就是太浪了,真要

浪成了是千古奇功,浪不成那不成笑話了。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正面對壘又不是打不贏,不需要那麼麻煩。

於是,3萬人迎上了15萬人的隊伍!

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唐太宗的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

按照以一當十自謙看,高句麗十五萬大軍貌似不夠,三十萬才夠。

因此戰前分析局勢時,唐太宗是這樣說的。

他給高句麗人分析了面對自己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

在睿智將領帶領下,領著大軍退入安市城,藉助城池和地形堅守,派遣靺鞨遊騎兵騷擾我軍。

中策是:

在聰明將領帶領下,選擇帶著城池中的百姓跑路,躲避唐軍鋒芒。

下策是

在犯傻將領帶領下,選擇跟我軍正面對戰。

唐太宗言外之意是,高句麗人要是睿智的話,就堅守城池,要是聰明的話,就最好退走,要是犯傻的話,就來打我們。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看著李世民的自信,無數將士們沒有表達任何異議,也從不尋思會不會敗。

因為那個時候的唐軍,有一股戰無不勝的信念。

這信念源自李世民的坐鎮指揮,源自自己的披堅執銳,源自唐軍的勝利傳統。

事情果然如李世民自謙那樣,面對犯傻主動進攻的敵軍!

唐軍發揮神勇一戰功成,十五萬敵人,三萬唐軍居然用分割包圍方式,將敵人打投降。

這場戰役的過程在《資治通鑑。唐紀十四》中是這樣說的:

開戰之初,李世民兵分三路,正面派遣李世勣率1。5萬人突擊敵軍,長孫無忌帶領1。1萬人作為奇兵準備突襲,李世民本人帶著4000騎兵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突襲戰場。

戰鬥過程很順利,正面出擊的李世勣1。5萬人,配合側擊的1。1萬人就結束了戰鬥,斬首2萬多,俘虜3。68萬,還坑殺背叛的靺鞨人3500名。

如此輝煌的戰績,是敵人太弱嗎?

或許看看高句麗人的裝備,其實當時的敵人一點不弱,而且裝備很精良!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唐朝和高句麗)

二:高句麗的實力。

高句麗是當時東北亞新崛起的強國,隋煬帝三次遠征都無功而返,間接倒在高句麗手下。

如果他不強大,也引不起李世民重視,也不會干涉半島格局。

就是因為他的強大,才有進攻的意義。

安市城一戰,唐軍大獲全勝,這俘虜的物資數量其實也驗證了高句麗的強大。

三萬俘虜,5萬匹馬,5萬運輸輜重的牛,一萬多套鐵甲。

按照一人一馬的編制組成,高句麗如果有五萬騎兵,標配就是一人一馬,如果有2。5萬騎兵,配置就是一人兩馬,精銳騎兵都是一人兩馬,從這個角度看高句麗軍至少有2。5萬精騎兵。

再加上上萬套被繳獲的鐵甲,這騎兵應該是精銳的具裝騎兵。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高句麗壁畫中的騎兵)

具裝騎兵啥概念,就是裝備厚甲的重騎兵。

重騎兵

屬於古典時代戰場的最大殺器,在歐洲具裝騎兵都是騎士階層,都是小貴族。

在東方具裝騎兵也不是可以輕視的對手,三國時代的曹魏虎豹騎,唐朝時的黑甲精騎,後世的女真鐵浮屠,西夏柺子馬,蒙古重騎兵,都是具裝騎兵的代表。

2。5萬騎兵,足以讓一個國家在任何地方稱霸,除了東亞。

除了具裝騎兵外,高句麗的步兵裝備也不弱,下圖是高句麗遺址中出現的重步兵壁畫。

看這裝備,是不是武裝到了牙齒?

這點上也有記載為證,《新唐書》中說安市城一戰,唐軍繳獲的一萬多鐵甲,都是近似明光鎧的重甲步兵鎧。

明光鎧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護具,樣子大概跟下圖一樣,跟這個鎧甲近似,這戰鬥力也是槓槓。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唐朝明光鎧)

看過這之後,再看高句麗軍隊,是不是有不一樣的認知?

面對這樣的對手,李世民帶領的軍隊依舊能像砍瓜切菜一樣橫掃。

將滅國當做任務,將勝利當做信念!

是什麼讓大唐如此牛逼?這就要看當年唐軍給出的答案了。

答案除了兵器好,將士勇猛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馬場)

三:唐軍的底氣,後勤體系

唐太宗自謙說: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

其實這句話並沒有說透唐軍強大的根源。

真要追根溯源,當時的唐軍強大除了士兵猛之外,還有三大能力加持!

首先:當然是強悍的後勤補給能力。

這點上,看過唐朝的軍隊數量還有健全的軍備體系就能詮釋出來。

按照《新唐書》記載,唐朝軍隊中無論騎兵還是步兵,在初期和巔峰期都配置了馬匹。

高峰期連步兵都能有兩匹嗎,就別說騎兵了,一個軍用來後勤用的騾子等就有七千多匹。

唐朝的常備軍數量,在不同時段雖然有變化,但從常態看基本上都有50-60萬左右的軍隊。

即便後續因為安史之亂衰敗了,中央直屬的神策軍規模也在10到20萬之間,還不算地方軍。

這隻看似不算大的軍隊(跟明朝220萬衛所兵比)配置有多少馬咧?

答案是很多。

盛唐時,僅僅隴右地區唐朝官方機構“監牧”飼養的馬匹就有43萬左右。

唐朝監牧的作用是,將馬養到一定大小後,就分別配置到不同的單位和地方供呼叫,從這個角度看,盛唐時記載的43萬匹的資料,只是一個牧場的存欄量,不是全國總量。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唐朝西域騎兵裝備)

如果算上皇室養的馬,還有地方上和民間養的馬,唐朝馬匹數量應是絕冠中國曆朝歷代的。

這也是盛唐時,就連步兵出征都能配置馬匹的根源,真的不缺馬,而且非常重視馬政。

馬匹的大規模裝備,讓唐軍戰術,有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多樣性。

這也是遠端奔襲在唐朝經常發生的根源,士兵有馬,後勤也有騾子,大軍突襲後勤也跟得上,就算跟不上,馬匹的馱運量也能保障短時期後勤,足夠支撐突襲戰。

按照《李靖兵法》所言,唐朝一個“軍”有2萬人,其中後勤部隊大概是6000左右,《太白陰經》則記載過,一個軍有7500匹騾子負責後勤工作。

從配置看,前線1。4萬人配合後勤6000人,還有數千牲口隨軍,這後勤保障必定不會差!

這也是唐朝軍隊能在很多時候,壓著遊牧民族打根源。

你是遊牧民族,可我的後勤保障比你更厲害,配置的馬、騾、驢、牛更多。

更多了之後,在經過先進管理方式,先進養護飼育方式加持,戰鬥力當然更強啊?

而維持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

答案是唐軍強悍的另一個因素,國家經濟發達。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經濟發達的唐朝)

經濟基礎決定戰鬥力,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數近百萬馬匹,飼養要多少人力、物力?唐朝能負擔如此多的馬匹就足見經濟的富庶。

這其實和唐朝在中國經濟史上的地位息息相關。

北方中原經濟區的恢復和發展,南方長江經濟區的漸漸崛起,還有對外擴張的紅利,以及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和南方的海上貿易的商路,讓大唐迎來了萬國來朝和經濟繁榮。

盛唐時期,真就是一個所有區域都在蓬勃發展的時代,經濟和軍事又在這個時代互為補充!

軍事上的開拓,可以打通商道,收穫戰爭紅利,也能反哺經濟發展。

經濟上的發展,可以助力軍事,促進國際交流,也能反哺科技發展。

唐朝前中期的對外戰爭,還有遠至中亞的影響力,讓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也有了接觸。

無數外國人也慕名而來前往長安,讓唐朝科技在對外交流下,取長補短後,提高了科技水平和武器水平。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唐朝單兵軍備)

這也成就了唐朝軍備水平的鼎盛。

唐朝一個軍兩萬人左右,步兵披甲率達60%(鐵甲),戰袍裝備率達40%,都是歷朝最高。

除了戰甲和戰袍外,步兵單兵裝備,諸如陌刀、牛皮盾牌等,也根據作戰需要一應俱全。

從長槍、弓箭到佩刀,長短兵器,遠端兵器都普遍配置。

步兵中有兩成士兵配置有弓箭,一個軍中還有為數不少的重弩裝備。

步兵之外,騎兵也是如此,會根據戰鬥需要,配置馬槊、盾牌、唐刀、弓箭、陌刀。

這多兵器配置,還有跟隨戰鬥需要而變化的戰備,讓唐軍是一支能適應各種戰鬥方式的多功能軍隊。

近戰有近戰配置,奔襲有奔襲配置,突擊有突擊配置,遊擊有遊擊配置。

戰術多樣性,在軍備多樣性加持下,成就了唐軍的精銳和打硬仗的實力。

有了這強悍的軍隊之外,唐朝軍隊出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附庸軍僱傭軍很多。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唐朝疆域)

四:唐軍的幫手,羈縻州(附屬國)體系和兵制。

唐朝初期和極盛時期乃至後續衰弱之後,都是東北亞無可爭議的老大帝國。

這老大帝國,也擁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李世民的天可汗就是這影響力體現,後續不少唐朝皇帝也繼承了這頭銜,成了亞歐大陸國際規則的制定者。

基於規則制定,才有健全的國際體系,才有《新唐書》中所寫的856個羈縻州和為數不少的附屬國出現。

羈縻州是封建時代王朝傳統制度。按唐朝史料記載,羈縻州也有上供地方稅收和統計戶口的義務,這一切收入都用來充實邊疆的軍資和維持邊疆的穩定。

羈縻州的首領因為這貢獻,也會獲得唐朝的官職,受到唐朝的冊封。

唐朝除了給予他們一定的保護之外,羈縻州的領頭人也有配合唐朝軍隊出征的義務。

這也是唐軍作戰時,都有邊疆少數民族將領,帶著羈縻州軍隊,隨從作戰的因由。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當年高仙芝遠征怛羅斯,就是以安西大都護府名義,徵召了吐火羅等國的軍隊一起進攻。

這召喚聯合作戰的權利,唐朝中央政府直接下方到了地方,方便前線便宜行事!

從這個角度看,羈縻州跟今日的自治州或者加盟共和國有相似之處。

除了羈縻州制度外。

唐朝還有除了府兵制以外,特有的兵募和城傍軍制度。

兵募:

是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軍的一種方式,自帶裝備類似僱傭軍,給渴望報國,建功立業的人晉升之路,當年的薛仁貴就是兵募參軍的,他們因為目的明確,往往戰鬥力很強。

城傍軍:是針對附庸部落和國家設定的,透過在這區域中組織徵召一批常備軍的方式充實唐軍實力,城傍軍乾的活只有打仗,別的不用操心,因為專業度高,戰鬥力也很強悍。

這些幫手,後續都成了盛唐開疆擴土的利器!

只是在後續,也成了唐朝的隱憂,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薛仁貴)

五:王玄策奇蹟,一個強大國家的加持!

不少人都知道唐玄策孤身一人滅印度橫掃天竺的故事。

當時的大唐是什麼光景,答案是李世民時代晚期。

正是因為處於李世民時代晚期,還有前文所說的因由,才有王玄策的成功。

出使遭遇不順,就透過借吐蕃兵和尼泊爾兵橫掃天竺。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薛仁貴)

除了天竺戒日王朝實在太拉胯之外,借兵的吐蕃和尼泊爾,看到都是李世民的威望。

至於這面子咋來的?打出來!

李世民實在收拾了松贊干布數次後,才有吐蕃的求聯姻,唐太宗看著這個潛力小國,也欣然應允了松贊干布的求親,才有文成公主的遠嫁和吐蕃的臣服。

王玄策去天竺是公元647年,那一年李世民還在!

你說,老丈人的使者在天竺受氣了,要吐蕃幫忙,松贊干布你是幫還是不幫?

至於松贊干布對待他岳丈李世民如何,這點從松贊干布各種拍馬屁就能看出來。

諸如:聖天子平定四方,這樣的話,李世民在的時候,松贊干布說了不少。

王玄策領著吐蕃和尼泊爾兵橫掃天竺之後,松贊干布還特意過來祝賀。

吐蕃在李世民時代對於大唐可謂非常恭敬,至於李世民死後鬧出的百年情仇,還有屢敗大唐,那是武則天時代以後的事情。

唐玄宗時代也僅僅在玄宗剛當皇帝時放肆過,後續收斂數十年,直到唐玄宗晚期才有異常。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

(天可汗)

尾聲:

當然,在強盛的王朝也難免落寞時刻。

安史之亂的爆發,還有後續的藩鎮割據,讓大唐遭遇了不少次的屈辱。

可這依舊掩蓋不了曾經的輝煌,淹沒不了唐太宗的話語: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

這份自信,大唐曾經有,今日我們依舊要有!

在戰鬥意志加持下,只要穩定發展,裝備足夠先進,華夏大軍絕不輸人。

唐太宗自謙: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唐朝軍備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