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曹操最佩服兩個文人,施展了才華被殺害,深藏不露得善終

奸雄曹操最佩服兩個文人,一是荀彧,一是王俊。

荀彧,我們都比較熟知,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21年,多次挽救曹操於危難之中,可謂曹氏第一功臣,曹操經常稱讚荀彧、荀攸叔侄倆是天下最大的賢人君子。

荀彧很小的時候,南陽名士柯頤就說他將來是“王佐才也”。但荀彧早年仕途坎坷,先在董卓手下做官,繼而投奔袁紹,當他感到袁紹“終不能成大事”的時候便毅然投奔曹操,當時曹操還僅是奮武將軍,正在招賢納士,看到荀彧前來自然高興,拉著荀彧的手說:“吾之子房也”。

奸雄曹操最佩服兩個文人,施展了才華被殺害,深藏不露得善終

董卓當權時,曹操曾徵求荀彧對董卓的看法,荀彧曰:“董卓暴虐無比,必然以亂世而終,不能有大的作為。”後果然應驗。

建安元年,荀彧以漢高祖劉邦假借義帝楚懷王的名義討伐項羽而一舉擁有天下為例,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依計而行,終成霸業。從此曹操視荀彧為心腹知己,每有大事必先問計於荀彧。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彈盡糧絕,曹欲退軍保許都,寫信問荀彧是否可行。荀彧分析了袁紹的為人志向以及屬下將來的歸屬,認為袁紹軍中必然有變,這正是用奇計破之的良機,千萬不可退保許都。不久,袁紹謀士許攸來投,獻計襲擊袁紹屯糧之地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打亂了袁軍計劃,從而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成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

荀彧還經常向曹操進言,不能僅憑武力征伐,要用禮儀教化,曹操因此興辦學校,注重文學。荀彧向曹操推薦賢能人才使曹的羽翼更加豐滿,如:郭嘉、程昱、戲志才、鍾繇、司馬懿等。荀彧視金錢如糞土,有比爾蓋茨之風,《三國志·荀彧傳》說,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他高風亮節、為人謙和有禮、折節下士、清政廉潔,不僅獲得曹操的敬佩,同僚下屬更對他推崇備至。鍾繇被曹丕稱為“一代偉人”,鍾繇稱荀彧為顏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司馬懿說:無論在書籍中還是自己耳聞目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荀彧從不居功自傲,每當曹操奏請皇上封賞時,他都以“無野戰之勞”推辭。曹操保薦他做三公,他堅辭不就。《三國志》注引《彧別傳》說,荀彧僅接受了“萬歲亭侯”的封賞,食邑二千戶。曹操還將女兒許配荀彧長子,成了關係最鐵的同事加親戚。

奸雄曹操最佩服兩個文人,施展了才華被殺害,深藏不露得善終

荀彧還是很有氣節的文人,建安十七年,當曹操欲進爵魏公的時候,遭到荀彧的斷然反對,曹操因此忌恨他,並暗示他自殺。據《三國志》注引《魏世春秋》雲,“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王俊,汝南人,《三國志》及《三國演義》均無記載,但《三國志》注引《逸士傳》作了介紹,“公(曹操)為布衣,特愛俊,俊亦稱公有治世之具。”同時向我們講述了他與曹操的幾段逸事。一是袁紹與袁術母親病故,發喪時有三萬人參加,曹操與王俊相見,曹與俊耳語曰:“天下將亂,亂世者必此二人也(指袁紹兄弟),要想得到天下,必先誅此二子。”王俊說:“如你所說,能得天下者,除曹公還能有誰?”二人相對而笑。

二是王俊從來不願做官,很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太守請他出仕,他堅決推辭。曹操也派專車接他來朝廷為官,王俊婉言謝絕後遠避武陵,自願追隨他遷居的有一百餘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再次邀請他為尚書,王俊再一次謝絕,是個真正明智的隱士。

三是劉表見袁紹強盛,與袁相通,王俊勸劉表說:“曹,天下之雄也,必然能成就大業。你舍近而求遠,一旦事情緊急,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不是自己難為自己嗎!”劉表沒有聽從,結果被曹打敗,基業喪失。

奸雄曹操最佩服兩個文人,施展了才華被殺害,深藏不露得善終

《逸士傳》曰:“俊年六十四,以壽終武陵,公聞而哀傷。及平荊州,自臨江迎喪,改葬於江陵,表為先賢。”曹操能夠親自迎喪,並操持喪事,而且上表朝廷拜為先賢的能有幾人?

曹操惟才是舉善於利用各種人才,而且知人善任,在他最為佩服的這兩個文人中,一個出仕,一個隱居,一個熱衷於仕途,一個醉情于田園,一個施展了才華,一個深藏不露,一個被殺,一個善終。他們的經歷是不是也可以說明,文人只是社會的附庸品,政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