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對於電影製作者而言,型別框架提供了一個生產決策的樣板,型別的相對穩定推動了片廠生產的標準化。“型別熟悉度”能夠減輕拍片的風險性,考察世紀之交十年(1991—2000)間發行的好萊塢電影我們會發現:熟悉度越高的型別電影(如劇情片和喜劇片),明星力量與批評家的評論效應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小;相反,熟悉度越低的型別電影(如科幻片和外語片),越強的明星力量與越正面的評論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積極。

同時,基於文化產品的快速廢棄,為了確保重複消費,型別需要革新。因此在一個“消費者需要熟悉度來理解他們所看但是又需要享受新奇”的電影工業中,型別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年來缺乏好萊塢電影型別趨勢的分析。

電影研究產生了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的演變,但是沒有提供一種對電影型別的頻率與流行度的短期及長期趨勢的統計學概覽。電影工業內部對於型別趨勢的經濟學研究也是極少的,儘管許多國家電影局對型別與票房收入都做了資料收集。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關於當代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兩項研究,曾經分析了1967—2006年四十年間美國票房前二十名的不同型別的出現頻率。研究發現:最常出現的五種型別是動作、冒險、喜劇、驚悚和劇情片。但是在研究時段以外,劇情片從1967—1971年間出現頻率最高的型別衰落為2002—2004年間出現頻率最低的型別;西部片、戰爭片、音樂片、浪漫喜劇的出現頻率也在下降;與此同時,科幻片與動畫片廣為流行。

本研究在票房趨勢上將著重參考的一項研究,是尼克·雷德芬引入統計學分析的《美國電影票房的型別趨勢(1991—2010)》,對二十年間每年美國票房收入前五十名所做的樣本分析,這是目前型別研究中非常匱乏的一種實證研究。聚焦在不同型別出現的頻率及排名、不同型別的票房收入與發行模式以及好萊塢大片廠的發行規律等。旨在考察新世紀美國最賣座影片的型別趨勢,型別如何塑造了美國電影市場,尤其是不同型別問鼎票房榜的頻率;透過考察票房排名的趨勢,來確定特定型別上升或下降的模式。

樣本資料包含了片名、片廠、首周票房與總票房。每部電影被歸於九種類型之一:動作/冒險、喜劇、犯罪/驚悚、劇情片、家庭片、奇幻/科幻、恐怖、浪漫愛情及其他。“其他”包括在整個時間區間內出現不頻繁的型別,如紀錄片、音樂片、戰爭片、西部片。“其他”不納入分析部分,因為這一分類由四種不同的輔助型別組成,在如此成分複雜的分類中對言說趨勢的相關性意義不大。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為了確保在整個時間區間內的穩定性,型別標籤一次性用於全部收集的資料。每部影片的型別歸屬,是基於敘事與形式(如歌舞數量、動作場面)、明星、圖騰、預期的情感效應(如恐怖、喜劇)、原型與主題等,同一系列的續集電影始終歸屬同一型別。

儘管型別標籤也許會隨著時間變遷而改變,如波德維爾所言:“這一程序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種主觀因素,因為電影工業或電影研究中沒有型別定義的混合體系,沒有嚴格推演的一套規則能夠解釋型別。”然而,主觀並不等於“武斷”,透過累積時間區間內的實證研究,是可能得出好萊塢電影主流型別的趨勢的。

如在這一研究中,時間區間內一種型別每年出現頻率的趨勢,被一個線性普通最小平方法模型所描繪:y=at+b;a與b是斜率和截距,分別是這一年發行的自變數;截距係數用來測量這一趨勢的強度。時序資料被進一步分解為21世紀之前十年與之後十年票房前五十名中每種型別的數量(1991—2000,2001—2010),票房收入進一步被分解為二十年間每種型別居於前二十五名與前十名的電影的數量[4]。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為了跨越整個時間區間比較,票房收入根據2010年美元通貨膨脹做了調整。在從最高票房到最低票房被彙集成一個包含1000部電影的單一龐大樣本之前,電影也按首周票房收入與總票房收入被排名。首周票房排名與總票房排名之間的關係,考慮到這兩項票房收入都容易受數項隨機因素的影響,可以使用相關係數來評估。

在樣本中最常出現的型別是喜劇片、家庭電影、動作/冒險型別,數量幾乎佔到總樣本量的一半。犯罪/驚悚片、劇情片、奇幻/科幻型別,出現頻率較少,但是構成了好萊塢票房主體。恐怖電影就更少了,有兩個年份(1995與2008)沒有一部恐怖型別進入票房前五十名。浪漫愛情型別也相對不常見,但是不像恐怖片,每年都有此型別進入票房前五十名。“其他”分類,包括9部紀錄片、10部音樂片、13部戰爭片與6部西部片。

早期研究顯示出:喜劇片與劇情片,歷史上比藝術電影、科幻片、外語片與動作片更受歡迎。然而,透過研究每年每種型別進入票房前五十名的電影數量發現:自1990年代初開始,動作/冒險、家庭電影、奇幻/科幻型別的數量明顯呈上升趨勢,而犯罪/驚悚型別、劇情片的數量明顯呈下降趨勢。喜劇片儘管於1990年代中期急劇下降,但數量保持了穩定,二十年間有十部進入票房前五十名。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恐怖片與浪漫愛情片沒有呈現出整體趨勢,但是在兩個年份(1999,2005)進入票房前五十名的數量達到巔峰,因此恐怖型別可能暗示了一些週期效應——流行或過時。浪漫愛情片的高峰年份是1998年與1999年——在《泰坦尼克號》(1997)之後,顯示出製作者想透過吸引同類觀眾而追隨這部電影現象級的商業成功。然而,沒有類似的先前事件可以說明隨後2008年與2009年出現的高峰,因此這一型別可能過於受變幻莫測的大眾口味的影響。

排名 片名 片廠 年份 總票房(百萬美元)

型別1 泰坦尼克號 派拉蒙 1997 816。47 浪漫愛情

2 阿凡達 福克斯 2009 761。76 奇幻/科幻

3 星球大戰1 福克斯 1999 564。29 奇幻/科幻

4 黑暗騎士 華納兄弟 2008 540。28 動作/冒險

5 侏羅紀公園 環球 1993 538。82 奇幻/科幻

6 怪物史瑞克2 夢工廠 2004 509。18 家庭電影

7 蜘蛛俠 索尼 2002 489。29 動作/冒險

8 阿甘正傳 派拉蒙 1994 484。98 劇情片

9 獅子王 Buena Vista 1994 460。21 家庭電影

10 加勒比海盜2 Buena Vista 2006 458。03 動作/冒險

11 指環王3 新線 2003 446。78 奇幻/科幻

12 蜘蛛俠2 索尼 2004 431。12 動作/冒險

13 耶穌受難記 Newmarket Films 2004 427。30劇情片

14 獨立日 福克斯 1996 425。58 奇幻/科幻

15 星球大戰3 福克斯 2005 424。76 奇幻/科幻

16 玩具總動員3 Buena Vista 2010 415。00 家庭電影

17 指環王2 新線 2002 411。83 奇幻/科幻

18 變形金剛2 派拉蒙/夢工廠 2009 408。55 動作/冒險

19 海底總動員 Buena Vista 2003 402。56 家庭電影

20 哈利·波特1 華納兄弟 2001 390。94 奇幻/科幻

透過分析1991—2010年二十年間美國票房榜前二十名的型別分佈規律,以及分解研究票房前二十五名與票房前十名中每種型別電影出現的頻率,我們發現:

1。 動作/冒險、家庭電影,在票房前五十名的兩個分支中都呈現上升趨勢,暗示了這些電影進入票房最高榜的數量在增加,但是每一型別在票房前二十五名與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保持了穩定。

2。 2。儘管奇幻/科幻型別沒有一種明顯趨勢,但是很顯然,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這一型別成為高居票房榜首的固定常客。奇幻/科幻電影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從51%升至64%,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從26%升至49%。單獨2005年,奇幻/科幻電影占據了7部票房炸彈的6部。全部36部奇幻/科幻電影,只佔總樣本量(1000部)的9%,但是佔二十年間票房前十名的18%,佔新世紀前十年票房前十名的27%。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3。 3。犯罪/驚悚片與劇情片,不僅在票房前五十名上的數量下降,進入票房前十名的數量也在持續下降。新世紀前十年中,只有五部犯罪/驚悚片進入票房前十名,其中兩部來自同一系列(2004年的《諜影重重2》與2007年的《諜影重重3》);並且較之1991—2000年,這些電影在票房前十名中所佔比例從20%降至10%。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驚悚片在票房榜上頻繁出現。

4。 劇情片從未主導過票房前十名,但是很明顯,此類電影在整個時間區間內的票房榜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小。1991—2000年間,有9部進入票房前十名;2000—2010年間,只有3部進入票房前十名。劇情片的出現頻率整體在下降,數量也在減少,這一型別經歷了自1960年代晚期開始的一個長期低迷期。

5。 喜劇片在票房前五十名中的數量有小幅回落,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也持續保持在50%以下,但是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急劇下降,從14%降至7%。因此,進入票房前十名的喜劇片比例也減半,在2005—2010年六年間這一下降趨勢更為顯著:2006年之前,喜劇片只有一年未能進入票房前十名;但是2006年之後,五年有四年沒有一部喜劇片進入票房前十名。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類電影數量還像以前一樣多,但是在票房榜上下降。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型別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6。恐怖片沒有特定趨勢,大部分歸因於它們在票房前五十名上出現的頻率低。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恐怖片數量下降了一半,由1991—2000年間的14部降至2001—2010年間的7部。電影數量保持穩定,但是這一型別自2005年起就沒有一部電影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很少有恐怖片進入票房前十名,1000部樣本中只有4部。

7。浪漫愛情片在美國票房榜上的數量也很少,二十年間只有11部進入票房前十名,包括《泰坦尼克號》。11部電影中,7部是2001年前上映的,4部是2001年後上映的;2000—2010年間十年有六年沒有浪漫愛情片進入票房前十名。

8。“其他”由四種不同型別組成,因此對於言說這些電影在票房榜上的趨勢意義不大。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高居美國票房榜首;《珍珠港》在2001年票房排名第七;《芝加哥》在2002年票房排名第十。除此之外,沒有影片進入票房前十名;這一類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的頻率也很低。9。狹窄型別主導了美國票房。進入每年票房榜的數量是明顯的,進入1000部電影的票房前二十名的數量也如此。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中有8部奇幻/科幻型別,而許多其他電影也有很強的奇幻或科幻元素:如《怪物史瑞克2》《阿拉丁》《聖誕怪傑》被歸類在家庭電影,但是明顯也可被視為奇幻電影,許多動作/冒險電影如《蜘蛛俠》《黑暗騎士》等也有很強的科幻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