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之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作者:胡順安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和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和發展多與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歷史悠久,已經形成了一種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

廟會的產生,通常是某個寺廟在興建竣工之後,擇吉時開光,祝賀而成。會期可能是寺廟建設的開工或竣工日,也可能是供奉神佛的誕辰忌日等。活動地點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

新廟建成之後,寺廟會首派人給周邊友廟傳送邀請函,或向村民信徒散發和張貼公告,歡迎大家屆時前來捧場助興。同時,一些祭品交易和各種商販聞風而動,按時聚集到此,坐賈行商。於是,一個廟會就興起來了。

一般來說,一座寺廟,對應一個廟會。會因廟起,廟因會興。規模和影響力比較大的廟會,通常叫做“會”;小一點的廟會,坊間稱之為“集”。

廟會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係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化娛樂等諸多方面。其規制和形式取決於當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等。

在古代,廟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集會,更是古代經濟、社會組織形態、古代意識流的集中體現。

民間的廟會有自己的核心特徵,即在經濟技術方面是百貨交易,在社會組織層次是“社”或“會”。在意識形態方面則為禮神娛神。這便是我國廟會能夠長期存在與傳承的經濟基礎和民俗慣制。

廟會是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所以,那些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活動及集市貿易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廟會。

各地寺廟的集會都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不同寺廟,不同時期,廟會能體現出鮮明獨特的宗教色彩和季節性,還有博大的相容性。商品交易也體現出相應的特徵。比如,文廟的廟會,通常在春秋二季,商品交易以書籍文具為主。春季的廟會,商品交易多集中在農具,種子和牲口等方面,當然也會適當的兼顧其它。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沙河城不同時期、大大小小的各種寺廟,據考證總計達三十七個。規模和影響力比較大的依次有文廟,城隍廟,梵愛寺,龍王廟,關帝廟,火神廟,準提庵等。其他中小型的寺廟有馬神廟,三官廟,等。按照一廟一會的原則,每年之中,沙河城的廟會自是繁多,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兩個廟會。惟其規模和影響大小不一罷了。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乾隆年間沙河城部分寺廟概略圖

有的寺廟,殿廡高大,院落寬闊,香火旺盛,募捐收入高,寺廟得以擴充套件壯大,吸引周邊很多縣市的信徒與村民,比如城隍廟,關帝廟的廟會。有的則範圍和影響力極小,範圍只是這個寺廟的發起人等,然後擴至親友等數十至幾百人不等,廟堂低矮狹小,發展困難,比如奶奶廟,三皇廟,土地廟等。

萬曆版的《沙河縣誌》記述和民間坊傳,沙河城每年有五個影響力比較大的廟會,可以覆蓋全縣,甚至輻射到周邊地區。據考證,這五個廟會依次應該為:

位列第一的是城內東南隅沙河文廟的廟會。會期是根據春秋兩季學生開學典禮的時間(春秋丁丑祭),基本上確定在農曆二月初八和九月十八兩個廟會,這是規制常祭。有時候,文廟也會因事而臨祭,但規模比較小。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文廟是官辦的政教合一的寺廟,建築規格高檔,社會影響巨大。所以,古代每年文廟的廟會,都是由沙河知縣率領全縣官員及在讀諸生、秀才,親臨祭祀現場參加公祭,當然也有學生家長等,全縣及周邊的眾多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祭孔,一時盛況空前。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沙河文廟內,形式隆重,禮儀繁雜。文廟大院裡邊是排列有序的縣署官員和諸生等,外邊則到處是各種攤販。鑑於文廟的廟會需要寧靜肅穆,因此,在外邊的小商販也基本上能保持安靜,不會過分吆喝張揚。交易的產品,特色明顯,除了祭孔和筆墨紙硯等文具之類,還有一些地方小吃和農產品等。但是佔比不會太大。文廟在農曆九月十八舉行秋祭的時候,廟會上農產品的交易佔比明顯提高。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建築規制大,廟會規模和影響力排在第二位的,自然是位於縣衙西鄰的城隍廟。會期為農曆四月初八,這是城隍神的生誕。乾隆版《沙河縣誌》記載:“是日,戶插槐芽,兒童戴於首,婦女簪於鬢邊,遠近持香男婦,畢集廟中燒香上供。”城隍廟的特殊性,決定了城隍廟會的範圍具有廣泛的全域性,而且是各類人員。其輻射力遠達周邊部分縣市,包括邢臺,南和,武安,永年縣,平鄉縣,雞澤縣,甚至邯鄲等。前來趕廟會的人員五花八門,包括公職人員,秀才,農民,小商販等,還有城裡人在鄉下的各色親友。商品交易的型別繁多,比如祭品,各種小吃,換季衣服,農產品,騾馬等。因為正值穀雨前後,農具、菜種和菜秧子比較常見。城隍廟的廟會是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民間活動,但地方官員也比較重視。因此,每年的城隍廟會,地方官員也會邀請各地戲劇名角兒前來助興。城隍廟前的戲樓附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閒逛的,看戲的,做買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趕廟會的人員甚至流動擴延到其他區域的大街小巷。

緊追其後的是位於城西的梵愛寺(俗稱西大寺)廟會,會期為農曆臘月初一。參加梵愛寺廟會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附近方圓百里信奉佛教的人。後來,參會人員的成分逐漸多元化。從事其他交易的各色人員也混入其中,聚在梵愛寺周邊擺攤設點,希望藉機賺一點錢。因為臨近年終,買賣年貨基本上成為本次廟會的主角兒。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龍王廟(康熙年間擁有兩處院落分別在城池外東南隅的魁星樓東邊和西南角的玄帝廟西邊,後復建於北街掃帚街今址)的規模和影響力當仁不讓的排在第四位,會期是龍王廟竣工時的農曆六月初一。廟會的主要場所集中於龍王廟門前的廣場上。屆時,廣場上搭臺唱戲,周邊村民團座,夏季的衣服五顏六色。各種小商販擺攤設點,幾乎都以隨時應季的吃穿商品為主打。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北關的武聖廟位列第五,每年春秋兩次和五月十三廟會大祭。廟會影響力也不小。附近方圓數十乃至百里地的香客都不辭遠端,來趕廟會,燒香敬神。每逢關帝廟會都要在門前的戲臺上搭棚唱戲,門口也是擁擠不堪。

按照坊間傳說,清末民初,康熙年間新築的火神廟影響力十分強大,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是會期。火神廟會,香火繚繞,遠近香客紛沓而至。但火神廟的建築規制太小,僅有一個面闊三間的大殿而已,廟會的活動受到極大的侷限性,範圍主要集中在南關火神廟附近。而建築規模與關帝廟相當,遠大於火神廟的北關準提庵,會期為農曆九月十八(與文廟秋祭和玄帝廟同日),早期的影響力雖不及火神廟,但也應該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火神廟的會期被裁減之後,如今農曆九月十八的準提庵廟會已經成為沙河古城內的四大廟會之一,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屆時,正逢秋收佳節,農產品豐富,貿易旺盛,遠近商賈提前預約佔地,足見這個廟會的繁榮程度不可小覦(qù)。問題是農曆九月十八的廟會,不僅僅屬於準提庵,也同屬於排行老大的文廟秋祭,還有玄帝廟也是在這一天過廟會。三廟同會,準提庵的特色又不太明顯,故而,農曆九月十八不容易分清究竟是過誰的廟會。第六名的排位安排還真的有點令人作難。火神廟?玄帝廟?亦或準提庵?由公自裁吧。

邢臺老沙河城的廟會

至於其他諸多小廟,通常多是一個面闊為一至三間的小殿,甚至小房子,一般沒有院落。其建築規模和社會影響力非常小,參與人數也很少。幾乎就是幾個原創人,最多增至一百多名親友信徒,是城內小範圍的娛樂活動。在城外知名度更低,幾近默默無聞。更為滑稽的是,還有的個別廟會是隻有娛神活動,沒有廟堂。

根據史料,結合走訪邑內耄耋老人,現在將這些小廟分別簡列如下:

位於城西南和北月(甕)城內的玄帝廟的會期是農曆九月十八,與文廟的秋祭日和準提庵的會期相同。集會交易為農產品居多,廟會範圍覆蓋全城,影響力輻射至周邊村落,乃至外縣;城北的社稷壇和城南的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每年春秋戊日(道教的一個術語和禁忌,非常重要。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也稱“六戊”或是逢戊。每逢六戊日,修道的人為了道觀的安寧、清泰,謹遵不動土、不砍伐、不誦經、不鳴鐘鼓法器,亦不鳴磬這種傳說講究,道院顯得異常清淨)同祭,孟夏(夏季第一個月)也常備禮祭;城東的先農壇在春季祭祀;城北的厲壇是清明節,七月望(望是農曆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或十七),十月朔(朔是初一)祭;北街的節孝祠是春秋戊日祭;城隍廟西邊的馬神廟(二月十三,用糖果並薦草豆飼馬神)與社稷壇同日祭;還有在文廟欞星門內的忠義祠,明代萬曆年間建在文廟東邊的玉皇廟(正月初八廟會)、三皇廟和東街的三官廟,北關外的武安王廟,北關街東的識德祠(祀知縣任環、毛國賢等),乾隆二十二年在準提庵附近新建的盧忠烈祠(盧象升,江南宜興人,任大名府兵備道副使,曾率兵在沙河縣西邊剿匪有功。崇禎十一年在鉅鹿賈莊村圍剿流寇時陣歿。祠堂早期建在十里鋪。祠毀改建於此),雍正年間在梵愛寺東北角修建的驅蝗蟲的劉猛將軍廟,位於城東的八臘廟,南月城西邊的奶奶廟,南城門上的觀音堂,北城門東馬道東邊的五道廟,馬神廟西邊的地藏庵,城北的土地廟等。

清朝以前,縣城內具有超強輻射力和覆蓋面的大型廟會有五個,平時每逢農曆三八日集會。如此算來,沙河城的大會小集,一年多達數十個。如果像文廟、關帝廟等春秋兩祭,則集市數量更多。幾乎可以說是每個月一個大廟會,幾天一個小集市。這樣多的廟會集市,連經常前來燒香敬佛的善男信女都說不清自己趕的是哪個廟的集會。

《沙河縣誌》說廟會通常“皆因以立集場通商販,至若夏秋獲斂之後,各鄉村多祭賽享祀”。說明這些集市都是假借寺廟娛神之名,目的是為了促進農產品交易和享受夏秋農產品收穫帶來的幸福。

趕廟會和逛廟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傳統民俗,老人領著孩子,挎著籃子,背上還揹著東西,去城裡走親戚,或買賣農產品及手工藝品。即使沒有買賣,他們也願意趕廟會,當做一種休閒的娛樂,享受逛廟會帶來的那份愉快。沙河城因為是縣城,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發達,流動人口多。每個廟會集市都異常熱鬧,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沙河城的廟會集市太多,活動頻繁,非常佔用大家的時間和精力,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住在城裡的人,幾乎十分討厭過分密集的廟會。他們不知道哪一天懵懵懂懂的剛起床,開門忽見鄉下的親戚攜家帶口遠道而來趕廟會,搞得措手不及,完全打亂了當天安排,非常不情願,還得滿臉堆笑熱情款待。在早期物質匱乏的年代,頻繁的過廟會招待親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已經成為很多普通家庭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他們紛紛呼籲減少廟會。

1950年代,經過研究,政府商定合併裁減了部分廟會,調整規範了若干集市。如今,一部分廟會集市已經消失了,很多人的記憶模糊,逐漸遺忘。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多數寺廟傾圮和改造,宗教文化遭到摧毀。廟會已經完全成為了農貿市場。

現在,沙河老城的廟會主要保留了四個,分別是四月初八的城隍廟會,六月初一的龍王廟會;文廟、準提庵和玄帝廟同於農曆九月十八過廟會;臘月初一的梵愛寺廟會。集市基本上保留舊制,個別微調。但經過幾十年的社會變革,這些廟會集市的性質普遍發生了根本改變,全然變成了農產品和商品貿易為主的集會,宗教色彩逐步淡化,儘管一部分群眾還去寺廟燒香,但佔比很小,以婦女老人居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沙河城的古老廟會也與時俱進,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如借廟會洽談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仍然是廟會的主要特色,如舞龍獅,傳統花會,民間手工藝,特價書市,武術,南腔北調的戲劇,休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等。

隨著城市化的程序加快,城鄉超市已經成為商貿的主體,取代了廟會集市的部分功能。農村的廟會集市未來何去何從,只能靜觀默察,順應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