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

休團一年之久。吳青峰獨自發單曲,出綜藝這件事對於處女座歌迷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

或許是出於商業價值的考量,也或許由於樂隊創作瓶頸而求不得突破。

然而一時間更多還是無法接受的這件事情。

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

拿掉吳青峰的“蘇打綠”,或許只是一個少了靈魂的樂團

一路走來,吳青峰處女座般的執著加上才思泉湧給“蘇打綠”注入了靈魂。

於是儘管阿龔在演唱會上唱《控制狂》時大秀舞技吸引眼球,也都不過是加分項。

人們的視覺線大多數時候還是停留在C位吳青峰身上,這對於一個樂隊長此以往的發展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就像提到竇唯,你就會想到黑豹樂隊;

提到阿信,你就會想到五月天;

提到逃跑計劃,你就會想到毛川;

……。

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

主唱的前途決定了整支樂隊的方向,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了華語樂隊的發展定式。

華語樂隊的這種發展模式區別於日韓偶像團體的發展。

乍一看,似乎是一種對於樂隊其他成員的浪費。

可是一個口碑流量IP的形成除了時間的積澱,資金的投入,更需要成員們在舞臺上有自己的表現張力以吸引到歌迷的注意。

於是關於吳青峰發單曲,出綜藝頗感遺憾,可也能理解。

有限的投入,最大的回報?

還是更多的投入,可能更多的回報?

理解的同時,更懷念可能回不去的“蘇打綠”。

當年韓流H。O。T、S。J。M席捲而過,我沒曾想華語樂壇能有這樣一支平均顏值並不算高的樂隊吸引到身邊大多數人的眼球。

樂隊歌曲的清新無法用隻言片語解釋清楚,直到喝過人生的第一杯碳酸檸檬水。

氣泡在口腔炸裂,檸檬的酸澀刺激著唾液腺的分泌,口腔內震動著不一樣的快感。

那種感覺讓我想起了史俊威詞曲的《頻率》。

“跳動的世界裡找你的頻率,靜止也不休息,抓住你的呼吸”

之前從未想過文字可以有如此的生命力。

諸如此類的歌有太多太多。靈性,生動,自然,也滿是生活情趣。

這就是當年懷念的蘇打綠。

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

華語音樂圈之後可能再難走出如此優質的獨立樂隊了。

一方面是網際網路數字時代,髮型實體專輯並不賺錢。

另一方面就是花兩三年培養一群偶像遠比花十年打磨一支知名樂隊來錢更快。

七七八八的因素導致了整個音樂市場表面的“膚淺”。

有時候也會反過來思考,網際網路發展的終點到底是對還是錯?

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

說點題外話

源於本身科技從業者的緣故,大概也瞭解科技的發展趨勢。

5G時代到來必會促進物聯網的蓬勃發展,VR,高畫質直播等技術亦會繼續改變人們對於音樂的需求。

未來或許花50塊錢在家就可以近距離全方位看一場演唱會,拉近視角甚至能看到吳青峰臉上的毛孔。

同時未來人們會更加厭倦傳統的“你唱我聽”的演唱會形式,於是說唱,電子這些更在意使用者全方位感官體驗的音樂風正在格蓬勃發展。

身為筆者,很多時候也感覺到了正在和這個時代脫節的無力感。

而我懷念的是,在一個不冷不熱的下午,在房間裡聽完整張《無與倫比的美麗》之後的舒暢感。

然而呢,那些都只是回憶裡的“蘇打綠”了。

離開了吳青峰,蘇打綠還是蘇打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