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珍珠泉傳說

珍珠泉坐落在院前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大院內西側,略成長方形,面積1240餘平方米,深廣清澈。因舊城東南隅護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該泉又稱北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泉池溢水標高26。28米。 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銀色水泡自水底翻湧而上,日光相映,如瀉萬斛珠璣。正如清代人王昶在《遊珍珠泉記》中所述:“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氣勢頗大,清人王運在《珍珠泉銘序》中描述說:“瀠泓衝融,清瀾百步,旁流帶垣,通舟二里,魚鳥荇藻,怡怡悅性。”

濟南珍珠泉傳說

珍珠泉泉水由玉帶河北流進濯纓湖,經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根據鑽探得知,珍珠泉一帶的地質情況是:最上面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礫石層,其下為40米厚的閃長巖,閃長巖下面為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這泉水即從白雲質石灰岩中湧出。

珍珠泉自古以來頗負盛名,歷代多有文人題詠。金朝的雷淵,明朝的晏璧、邊貢、李攀龍,清朝的蒲松齡等文人, 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 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陰曆正月十六日,清聖祖玄燁南巡經過濟南,御覽珍珠泉後, 也賦《觀珍珠泉》詩一首,並題“作霖”二字(已失傳)。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曆題《珍珠泉》詩一首,刻碑立於泉北岸,至今尚存。

濟南珍珠泉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歷山下出現了帝王——舜。舜在還沒有成帝時,就跟隨百姓在山腳耕種,在這期間就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才能和品質。堯帝聽說後,為了考察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最後舜通過了考驗,繼承了帝位。舜即位後經常的巡視各地。有一年,舜要出行去了南方,沒想到過了不久,山東一帶遇到大旱,為了求雨,娥皇和女英帶領百姓祈禱上天降雨,姐妹二人膝蓋都跪破了,但還是遲遲不見雨水,姐妹二人一看求雨無望,又帶領百姓四處打井找水,人們的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就這樣終於挖出了一口有水的井,可是卻收到了舜在蒼梧病倒的訊息,娥皇和女英,心繫丈夫,只好揮淚告別百姓,當淚水灑下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淚珠所落之處,冒出一股清泉,泉水不斷的冒出,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

濟南珍珠泉傳說

要說珍珠泉是一個“貴族泉”,一點也不為過。珍珠泉地處明代的德王府(德王是明英宗二兒子的封號,原在德州,後遷至濟南),明代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間又改成巡府暑院。現為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地。珍珠泉在舊時可是達官貴人,名流雅士遊歷賞泉之地。現我們老百姓也可以隨意遊玩賞泉,休閒遊憩。不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