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武與俠

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情結。武俠是指擁有以武行俠,捨己助人、見義勇為的性格、氣質或行為的人。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傳》——所謂言必行,行必果,己諾 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中國古代俠客文化由來已久。《墨子•經上》有載:“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

說說武與俠

隋唐時期是武俠之風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武俠階層大變革時期,誕生了具有上層社會意識的儒俠。隨後唐朝武舉制的設立更是使得社會上的武俠文化有機會和渠道融入上層社會。並使得武俠文化中融入了儒家的思想,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儒俠的誕生。 唐代的“詩仙”李白,從小就喜歡舞劍,且隨身佩戴長劍,好以遊俠自居,15歲時便可“遍幹諸侯”。後來李白還寫了許多詠俠詩藉以表達自己對俠的喜好,最著名當數他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說說武與俠

宋朝武俠重結義、尚群體,動輒以“替天行道”“改朝換代”為己任。他們的行動和目標遠遠超出了傳統武俠的行俠範圍,從“為民鳴不平”到“抗擊外親”,其精神境界有了很大的昇華,這在為後來的明朝抗擊倭寇和清朝義和團運動中都有所體現。

武俠文化及其特有的精神氣質滋養了中華兒女,它所倡導的重義輕利、重親情講友愛、互助互利的精神,為從古至今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從精神上覆歸傳統的最便捷的途徑,提供了一個傳統道德上的烏托邦。它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中國人的道德樂園,保持了強大持久的生命力。

說說武與俠

如今,“俠”經過歲月的積澱,已經洗淨糟粕,盡顯精華。 胸襟坦蕩、見義勇為、古道熱腸、樂於助人等倡導正義的精神力量,無一不是俠的體現。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更是把俠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的境界。 “俠” 的精神已經融會到了中國人的性格之中 ,瀰漫在中國文化的最深處。

說說武與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