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問耕耘,收穫自得

共讀《論語》第19天,今天學習了顏淵篇的第20~21章,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只問耕耘,收穫自得。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士人要表現出怎樣的狀態才算是通達了?”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

孔子說:“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本質正直而喜愛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

只問耕耘,收穫自得

有名聲的人,表面上要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卻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他們在諸侯的國家一定虛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虛有其名。”

在本章中,子張認為一個人有名氣,就說明學問做到家了,可以稱之為“通達”了。但是孔子非常明確地指出,“聞”和“達”是有區別的,有名氣不代表有實力。

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出名而出名,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動作變形”,所言所行並非發自本心,只為譁眾取寵。時間長了,他的面具可能摘不下來,變成了一個虛偽的名人。

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實至名歸,而非浪得虛名。

只問耕耘,收穫自得

12.21:

樊遲從遊於舞雩[yú]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tè]、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tè]與?一朝[zhāo]之忿[fèn],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遊覽,說道:“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改正過失,辨別是非?”

孔子說:“問得好啊!辛勞在先,享樂在後,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嗎?

檢查自己的錯誤,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消除潛在的怨恨了嗎?因為一時氣憤,而不顧自身和自己的雙親,這不就是迷惑嗎?”

只問耕耘,收穫自得

現實中很多求職者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面試時首先打聽薪資待遇,把問工資看成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

誠然,每個人都希望透過勞動換取報酬,這是我們的合法權益。但如果過於看重薪資,忽略了自己的使命和願景。

這導致的結果可能是,你自己很難在工作中體驗人生的意義和快樂,也很難給公司留下好印象,甚至影響自己的職場發展。

所以永遠要先問“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能得到什麼”,在職業生涯如此,在生活中也應如此。

只問耕耘,收穫自得。你只需朝著目標努力,付出心血與汗水,你終將會收穫更多的意義和樂趣。

只問耕耘,收穫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