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說論語》學而1.8 態度決定一切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某次與人開玩笑,說古人應該是不需要減肥,問為什麼?我說,孔子不是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麼,意思是如果噸位太小,不僅不能威風八面,學習也不牢固。

我看書的時候,經常會有天下大道,殊途歸一的感覺。比如讀這段話,不自覺就想起佛法裡面有一個詞叫“莊嚴心”,也就是修佛之道,在於虔誠,只有心生莊嚴,才能修成佛法。為學之道,成事之道,做人之道,莫不如此。

君子不重,則不威,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能做到莊重,就難以樹立威嚴。平時開開玩笑倒也罷了,但若論及政事,必須莊重之心待之,否則就易亂難治。劉邦初建國,大臣們上朝沒有規矩,吆五喝六,甚至大打出手,劉邦很苦惱。叔孫通設定禮儀之後,大臣們魚貫上朝,井然有序,高祖大樂,說“今日始知天子之尊也”。這就是不重則不威的典型例子。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總是嬉皮笑臉,油嘴滑舌的,自然會被認為不夠沉穩,而且很容易讓人看透摸透,從而被人利用,不利於工作開展。

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學習可以讓人不固執鄙陋,二是說如果學習態度不莊重,學問也不可能牢固。從我的理解來看,似乎第二種更合適一些。學習實則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為書中並不一定有顏如玉,也不一定有黃金屋,即使有,見效週期也往往很漫長,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像其他娛樂活動刺激多巴胺來得快。不只是讀書,所有學習包括體育訓練都是如此,必須扛得過堅持,耐得了寂寞,守得住初心,在人世的喧囂中沉澱自己。如果心浮氣躁,眼睛看著文字,心裡想的卻是燈紅酒綠,所學自然也就是浮光掠影,華而不實。項羽學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導致他只知逞匹夫之勇而不知用腦子打仗,以至於在失敗的時候只知道怨恨蒼天不公卻不知道自己有何過錯。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比較費解。一種解法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點而論,每個人都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那麼這種解法似乎可以排除。二是不和自己相似的人為友,意為要與不同的人交談,拓展知識,增加見聞,這個解讀也應該可以排除,是以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古代的孔子。三是不要認為沒有比得上你自己,意即尊重每一個身邊的人。四是不要和道不同的人為友,也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理解這句話應該要和前面的“主忠信”三個字聯絡起來。主,鄭玄注“親也”,意思是親近忠信,引申為崇尚也可以。綜合起來看,我覺得應該是第四種解法更接近孔子的原意,意思是崇尚忠信,不和理想信念不同的人交朋友。如果對方不追求忠信,你非要和他攪在一起,結果很可能危害自己,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北魏有個官員叫李,他非常信任一個叫範檦的人。李的弟弟李瑛認為範檦笑臉對人,用錢財結交權貴,輕德義而重勢利,話說得非常好聽,用心卻是非常險惡,如果不早點與之斷交,恐怕後悔莫及,然而李不以為然,後來果然死在範檦的手裡。

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他(她)的修為及未來潛力。沒有人不犯錯誤,聖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不同的是對待錯誤的態度以及後續作為。凡是勇於承認錯誤,並且努力改正的人,往往都是修為非常高而且會不斷進步的人;凡是承認錯誤卻無法改正的人,往往都是管不住自己的人,成就終將有限;凡是文過飾非更不願意改正錯誤的人,也不可能有什麼前途。曹操伐烏桓,許多人都反對。曹操得勝歸來之後,馬上索取當初反對者的名單,大家都惴惴不安唯恐大禍臨頭,沒想到曹操一一對他們進行封賞,說我這次得勝完全是僥倖,你們的建議才是萬全之策。相較之下,田豐阻止袁紹出征被下獄,當袁紹兵敗之後,因無顏面對田豐而將其殺害。曹操勇於承認錯誤,故勝;袁紹不敢承認錯誤,故敗。郭嘉在十勝十敗論中也說,“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老子說過“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可見莊重是眾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因為莊重,代表的是謹慎,敬畏。如果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做事、做人、求學、交友、謀忠、立信、反省,那麼,自然能夠達到“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