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的父愛" 讓他奪得"最讓人生氣男演員":父親不應是這樣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他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摘自豆瓣網友對電影

《狗十三》

的短評

1、世上本沒有糟糕的父母,只有自己以為的成熟

去年年末,被押播一年半的《

爸爸去哪兒

》第六季,更名為《

一起出發吧

》,在海外網站零宣發輕裝上線。

不想,這檔本應該靠“萌娃慈父”可愛互動刷屏的親子綜藝,卻在播出後踩爆無數觀眾的雷點,當時已做完年度總結的影視up主們紛紛加更,表示沒想到在2019年的最後幾天,

楊爍

竟能以其“

令人窒息的父愛

” 力挽狂瀾,實力奪回“

最讓人生氣的男演員

”桂冠。

對於楊爍的窒息行為,都不用看網友整理的十分鐘高能片段,隨便截兩個鏡頭就足夠品了。

兒子疊褲子的時候,就因為沒有原模原樣地照著他教的方法,便山洪暴發般指責兒子,下車之後,僅僅因為兒子跟自己走的路線不一樣,他就嚴厲要求兒子回去重走一遍。

甚至面露猙獰狠厲,讓人簡直不敢相信這居然是看爸爸看兒子的神情。

看到楊爍對待兒子楊雨辰做出的一連串迷惑行為,

網友們緩緩在彈幕上打出一連串的:??????????

而年僅

7歲

的楊雨辰,面對爸爸的指責和體罰,只有一味的沉默妥協。

對於自己的暴躁教育,楊爍做的註腳是:對待男孩子,就該嚴厲一些。

"嚴厲"?對不起,你對待兒子的做法不叫"嚴厲",而是"精神暴力"。

沒錯,就是在不可節制的控制慾下咆哮而出的精神暴力。

加拿大諮詢師

克里斯多福

說:

從來沒見過真正糟糕的父母,只見過對孩子毫無辦法的父母。

每一個父母都會因受限於自己心理成熟度與情緒年齡,對孩子的行為與內心世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疑惑與質疑。所以,他們愛與教育的方式,通常是尋找孩子不對勁的地方,然後想著怎麼才能糾正過來。因為家長從不肯質疑自己,才會覺得孩子需要處處“糾正”與“控制”,而這種控制糾正若不能順利施予,往往就會變質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

而楊爍,就是這樣一個心理成熟度遠遠不夠,又急於宣告父權威嚴,最後只能訴諸精神暴力的失格父親。

2、我是托起你的臂膀,不是評判你的尺度

2018年曹保平執導的電影

《狗十三》

,在時隔五年的沉寂之後終於上映,一曲青春悼歌在影評界奏響,以愛為名的暴力,喚醒了觀眾童年與青春的隱痛。

電影講述了有點叛逆的初中生少女李玩,因愛犬的遺失失魂落魄地爆發,卻被家人以“愛”之名裹挾,施予精神暴力,最後由一個倔強執拗的少女,妥協為時刻掛著假笑,內心冷漠空洞的“乖孩子”,完成了她傷痕累累的“成人禮”。

李玩的父親,就是這場成人禮的引路人。

電影一開始,李玩父親就初現粗暴,將女兒的興趣小組由心愛的物理強改為蹩腳的英語,只為了讓女兒學好英語,扛住考場的廝殺。女兒負氣離開後,他在後面氣急敗壞地追喊,“

等你大了才知道爸是為誰好

”。

李玩的父親因不理解女兒拼命尋找愛犬“愛因斯坦”,將她打罵痛斥,逼她認錯後,又像恩賜者一般讓瘦小的女兒坐在自己腿上,輕描淡寫地說:“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卻沒有注意到女兒僵硬的身體與躲避的眼神。

從頭到尾,李玩的父親,都在以自己的是非與好惡,評判孩子的對錯。他嘴上說著愛,眼睛裡看的卻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期待、評判、失望、憤怒。

那麼,《狗十三》這樣鞭笞入骨批判能被所有觀眾接受嗎?顯然並不能。在《狗十三》的短評中,就有這樣一條評論:

時至今日,還有人將“肢體衝入”視作“暴力”的唯一解。

暴力從來不止是肢體與言語的霸凌,而是在不對等的力量下,高高在上的評判、控制與忽略。

就像李玩的父親,在孩子面前“失聰”、“視盲”,聽不見孩子的需求,看不見孩子的存在,以自己的所願所想剝奪孩子所知所感,將自己的慾望與情緒投射給孩子,忽視了孩子最需要被注視的當下。

真正的愛不在“生你之時”,也不在“長大以後”,而是孩子在每一個彼此共處的當下,都能被看到。所以才有人說,我們這一代孩子,終於不用為物質上的匱乏而憂慮,卻又因精神上的被無視而貧瘠不堪。

如果李玩的父親能夠看到女兒,就會從女兒為狗取名為“愛因斯坦”感受到她對物理的熱愛,反思自己不該強行更改女兒的興趣小組;

如果李玩的父親能夠看到女兒,就不會忽視女兒因為他的推搡,手掌被破碎的酒瓶割得鮮血淋漓。

我們總是以為,只有孩子乖乖聽話,才能保護他。殊不知,

每一個在父母掌控之下乖乖聽話的孩子的背後,都是"保護者"們施予的傷痕。

3、一輩子的成長,十分鐘的奇蹟

所有的育兒課的本質,其實都是父母的育己課,每一位父母的育兒成長過程,都是由時刻緊盯孩子身上的重大新聞,轉為向內關注自己的需求,以及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學到的東西。將用來控制、改變孩子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自我的重新養育之中。

所以,為了幫助更多父母自我成長,

克里斯多福將他所有"十分鐘奇蹟"的課程內容,都寫在了這本書裡。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還是想引用作者的一段話,給您一段溫柔的提醒:

如果你想尋找一本書,教你控制孩子的行為,讓他們尊重、服從你,改掉你不讚賞的地方,那這本書並不適合你。

你不可能種下蘋果種子,卻期待長出桃樹來。你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自有其獨特的天賦和本性。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能認清自己的本性,展示自己的天賦——也許他們永遠都無法認清。

你能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環境,讓種子充分發揮潛力,長成本該成為的美麗植物。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孩子的引導下一直向前進,這段旅程沒有盡頭,就連死亡也不是終點。

想要檢視更多關於《親密關係》這本書的內容嗎,點選下方連結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