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蔣勳的美好時光

遇見蔣勳的美好時光

遇見蔣勳的美好時光

黃玉嵐

好的世界寬容度很高。

能容忍我這麼大年紀,還穿一件純白的長袖T恤,一條泛白的牛仔褲,一雙薄底小白鞋,拖著花白的長馬尾,毫無修飾地晃在夏日濃蔭裡。

工作間隙,我會抽幾分鐘去樓下活動一下腿腳。我們邊上臺州路的“花鄉驛站”洗手間最乾淨,也總會被那兒的書吧吸引。

別小看這十分、八分鐘的,這年把,我在那兒讀完了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和路遙的創造談《早晨從中午開始》,也翻過了納蘭寫荷的詩和史鐵生寫病的散文。

有那麼多好的書在等我,這種有期待的感覺不錯。

有陣子,書吧沒開門,每次經過,我都翹首以盼。最近,開了,新掛暖燈,新分了類,新貼了“保持安靜”“每次只拿一本書”等字樣。

我把“書吧開了”當大喜事告訴了戴萬民老師。並不是特意,而是她那天剛好找我聊天而已。

這一連幾周都在翻蔣勳的《池上日記》。這是講稻田、麥浪、鳥鳴、風聲的書,哪一樣我不喜歡呢?哪一樣我沒寫過呢?看他怎麼寫,本身就激起了我的興趣。

這書和前些日子小侄女送我的那本馬場未織的《週末田舍生活》(日)是相似的風格。

有文化的骨骼、有獨特的美學作支撐,讓蔣勳的書更多了一些思考的深度和純粹的美感。畢竟他不是那個縱谷池上這小村的原住民。

我喜歡的書,就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我喜歡的人,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蔣勳是誰?1947年出生,臺灣知名畫家、詩人、作家。喜歡我的朋友,想必聽我推薦過他講的《紅樓夢》。

我喜歡他把《紅樓夢》“當佛經講”這個角度,也喜歡他理解曹雪芹“對生命裡遇見的所有人的那份悲憫之心。”

儘管好朋友說他沒講透,但已經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了。我專門找了根據他講解整理出來的書來讀,是一共八冊的套書。我拿不動,專門請同學幫我搬回來的哦。

讀蔣勳的文字,總能感到其中那份孤獨感。卻並非古怪和清冷,恰是平和、溫暖的。

這本《池上日記》是他在一個叫池上的小村駐村兩年的記錄。每個單元都有主題,雖是幾篇不同的散文,讀起來也會看出內在聯絡。

剛開始,池上對他只有一個“稻米出名”的印象,直到在那過上了沒有電視、報紙等更多現代媒體的生活,池上的美才融入了他的生命。

他是畫家,對色彩很敏感,書中有很多他拍的照片:幾千畝聲勢浩大的稻田,色彩出奇的天空,被時光眷顧的特別角落。。。喜歡自然的人會大呼過癮。

我也曾被稻田先是明綠,後又帶有嫩黃的美震撼過。讀過他的文字,自然心領神會。

他們在稻田中舉辦音樂會,美麗的稻田聽到了動聽的音樂;他們在雨中誦讀自己的詩歌,背景就是一望無邊的稻田。詩句變成了雨絲,一暈一暈地圈著水面。。。

想想是怎樣的詩意人生?

天空中的雲變幻的色彩大概是他畫了一輩子都想象不出的搭配吧,只有大自然才那樣大膽用色,是紅色和紫色的大片暈染,是藍色和綠色的互相印襯。。。

深入生活,他們看到了留守在鄉村的手工藝者,有很多人身懷絕技,卻甘願一輩子安靜地生活在村莊裡。為數不多的店面也經常關門外出,大家認識了幾十年的人,怎樣都不敢含糊手裡的東西的。

無論是食物,還是用具。

遇見蔣勳的美好時光

他是美學家,當然明白最美的是人。這也是我認同的地方。

文字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趨向老年,他的文章也會聚焦老年。我也是啊。

他的文字中記錄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照顧50多歲智障女兒的故事,哄睡了要吃好動的女兒,老母親給懷中女兒一下一下地刷染頭髮。

邊上,蔣勳暗自感嘆:“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生命的功課要做,比藝術更重要的功課,比美更重要的功課。”

讓他感動的人都是那種“在現實的瑣碎喧囂裡,無私奉獻的,不炫耀、不喧譁,安靜,沉默,不求回報的人。”他們的建立的學校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他知道了池上人吃“本分”的食物:蘿蔔乾,醃橄欖,自己種植自己吃的枇杷、木瓜、梅子,說是市場買不到,吃到“恍如一夢”。

“本分的食物”“恍若一夢”,用詞如此精準,不是嗎?

他當然也“不敢獨享池上,把池上留給遊人”,而去看看博物館或畫展,然後把看到的再拿到池上,用淳樸的形式美和思想美去考量,自然就多了一份對歷史和美的深刻理解。

這些看似落後,卻趨近真理的道理,讓人心醉,讓人痴迷。他寫我讀,都如此!

遇見蔣勳的美好時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總是被喜歡的人喜歡的書吸引,就有了我們喜歡的生活和一樣美麗的時光。

如城市無處不在的長風流蕩,如你嘴角彎起的那抹微笑,如不同層次的草木樹影。。。你看見沒?能看見的,也是多美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