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當被問到對江南地區有何印象時,一幅小橋流水的畫面定能在你我的腦海中浮現。

是的,“小橋、流水”兩詞,很大程度上“代言”了江南的形象。

而地處江南地區的江夏,水流之廣自不必說,小橋亦是如此——多且歷史久遠。

這其中,又以南橋最為出名,原因無它,實在是因為其“年紀”最大,儲存也較為完整。不僅如此,

始建於元朝的它,雖距今已673年了,卻仍能很好地行使它橋的使命,這著實不易!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橋的本質在於連線。作為一條“空中之路”,它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問題。

又因地形的多變,故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橋經匠人之手既呈現出風格迥異的模樣,又裝點了壯闊河山。

每天不一樣的武漢,擁有的大橋數量有很多很多,毗鄰長江,大橋的作用是使得天塹變通途,同時它也承載了溝通兩岸人民的使命,使得兩岸的人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更加頻繁,也更加經濟。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在古時,小橋的價值也體現於此。它的建成,是古人迫切需求的產物,也體現了彼時此地的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繁華景象。

古今對比,在一片人煙稀少、雜草叢生之間,不免產生一種時過境遷,物是人為之感。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餘華在他的《在細雨中呼喊》裡寫到了一個故事,即“我”遠近聞名的曾祖父孫石匠,因為在建造一座三拱石橋的前期,過於依賴以往的經驗,而胸有成竹地選了一塊土質鬆散的位置,這一疏忽大意和僥倖,導致竣工當天橋垮了,於是他一直以來對外宣稱的以“造出來的橋將作為藝術珍品傲視後代”的圭臬被自己親手給砸掉了。

自那以後,曾祖父便一蹶不振。所以,對於橋的建造者而言,始終未變的是他們葆有的那份匠心,追求的是對橋的質量的保證,和過橋者踏上一座橋時的那份心安。

南橋作為元朝時期某些匠人一生中的某個作品,在時間軸上已存在了近七個世紀,它的“壽命”完全超過了人所無力抗拒的自然規律。

從這種角度來看,孫石匠“造出來的橋將作為藝術珍品傲視後代”的目標在這裡得到了實現。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江夏的文化底蘊深厚,這些如“長虹”“玉帶”的古橋,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連線了過去與現在,又在這片古老而蒼勁的大地的滋養下,成了一汪永不幹涸的“活水”,曾服務過古人,也想被後人所使用,所銘記。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在很多人的記憶深處,總會有一座靜默的老橋紮根在心底,與它有關的,是一段與玩伴一起在橋上來回追逐的美好時光,是一段拖著疲憊與父母一同勞作歸家的回憶,是一曲為了夢想從橋上走過,並奔向天涯的讚歌……

江夏的這座橋, 存在了將近700年, 你知道是哪座嗎?

古橋今猶在,它周邊農村的空心化日益嚴重,或許它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成為從那裡走出來的人的談資:

“哦,你說的這裡就在我老家附近。現在荒得很,沒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