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明朝洪武三年,徐達率領大軍北伐,取得大勝。朱元璋見大局已定,遂決定大封功臣。

朱元璋原準備封賞6公28後,其中,蘄春侯

康茂才

赫然在列。沒想到,在徐達班師回朝的途中,康茂才卻病逝了。

朱元璋聽聞康茂才去世,當場就哭成淚人,朱元璋說:

朕惟在昔丙申之春,爾率眾來歸。用為腹心,撫同骨肉。爾能體朕之意,效力前驅,今十五年矣。天下初定,方將計爾之功,頒爾之爵,以享太平之福。爾乃舍朕以逝,朕心之感為何如哉?

大致意思是:從你當初誠心歸降於我,到如今,已經有15年了。這15年來,你南征北戰,我視你如骨肉兄弟,如今天下初定,正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你卻舍我而去,讓我如何不傷心!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最後,朱元璋將蘄春侯的爵位封給了康茂才的兒子康鐸,追封康茂才為蘄國公,諡號“武義”。

康茂才一生最出彩的時刻,是在“龍灣之戰”中詐降陳友諒,最終導致陳友諒慘敗。正是因為康茂才詐降,很多人認為康茂才或許是一位“陰損”之人。其實,歷史上的康茂才,是一位磊落君子。今天,筆者透過史料,來帶大家瞭解真正的“老康”。

一、三次敗於君,從此心悅服

康茂才,字壽卿,湖北蘄春人。《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記載:

公通經史大義,事太夫人以孝聞,輕財仗義,意氣磊落而尤有志於事功。

康茂才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通經史,明大義,父親去世後,他因為孝順母親而聞名鄉里。同時,他仗義疏財,為人磊落,在事業上非常有志向。

康茂才生於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他比朱元璋大15歲,所以,康茂才從小所處的環境和朱元璋大不相同,他讀書名義,就是希望能夠報效朝廷,成就一番事業。元朝末年,徐壽輝在皖鄂交界的天堂寨發動紅巾軍起義,隨後義軍攻打蘄州,康茂才立即組織青壯勞力保護鄉里。《明史·康茂才傳》:

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里。

康茂才能文能武,因抗擊“叛軍”有功,被元朝提拔為長官(一種官名),後來又被提拔為淮西宣慰司、都元帥。當時,元朝在江淮地區招募

陳埜先

為集慶(南京)路民兵元帥,陳埜先先後率領數萬民兵投奔元朝,抵抗紅巾軍。為了便於指揮,元廷便把康茂才分撥到陳埜先的麾下,擔任副職。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佔領滁州與和州後,開始謀求渡江。朱元璋當時面臨的主要敵人有兩個,一個是元軍集慶路元帥

蠻子海牙,

另一個是兵元帥

陳埜先,

而康茂才正好在陳埜先麾下。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記載:

上帥師渡江,慮公扼採石之衝,弗獲渡,時出兵挑戰。公兵雖寡,而以寬弘得士卒心,故臨陣人多效死,於是數戰不克。

意思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採石是渡江的要衝。彼時,康茂才帶著民兵守衛採石。朱元璋幾次攻打採石,康茂才雖然兵力不多,但都仗著地利優勢擊退了朱元璋的進攻。

要知道,朱元璋渡江的時候,包括廖永忠、俞通海等一幫巢湖水軍將領早已歸附,康茂才能擊退朱元璋的水軍,足見他不是泛泛之輩。

後來,常遇春親自出馬,把康茂才誘出陣地,然後用伏兵抄康茂才的後路,終於將康茂才打敗,佔領了採石,順利渡江。但康茂才迅速收集殘軍,在天寧洲據守。

待朱元璋打敗陳野先,揮兵攻打天寧州時,康茂才才知道陳野先已敗,他無心戀戰,最終兵敗而逃。這是康茂才第二次敗給朱元璋。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第二年三月,朱元璋集中所有兵力攻打集慶(南京),元朝調集集慶周邊所有能用的軍事力量前來增援,康茂才也在其中。雙方激戰數日,最終朱元璋奪下集慶,集慶路元帥

蠻子海牙

兵敗偷走,康茂才則差點被朱元璋俘虜,這是他第三次被朱元璋打敗。

康茂才看到元軍四處逃散,認為天意如此,遂決定帶著三千舊部投降朱元璋。史載:

公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解甲來附,免冠頓首,言:‘前日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天數也。事至於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力,以圖報效。’上笑而釋之,仍許統所部兵從徵。

康茂才見到朱元璋後,跪下說:“之前我之所以與你為敵,那是各為其主。如今我屢次被你打敗,心服口服。你如果能饒我不死,我願意死心塌地跟你,為你效犬馬之勞。”

朱元璋當時求賢若渴,聞之大喜,連忙扶起康茂才,讓他帶領自己的舊部鎮守龍灣。從此,朱元璋陣中便多了一位叫康茂才的將領。下圖為出土的康茂才的兵器: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二、友諒入龍灣,石橋喊“老康”

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指令,帶著自己的舊部駐紮在龍灣休整。很快,康茂才便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他先赴江陰打敗了張士誠,繳獲了張士誠的樓船,讓張士誠顏面盡失。半年後又隨廖永忠在池州打敗徐壽輝,奪下樅陽。不過,這些功勞都是牛刀小試,接下來的龍灣之戰,康茂才才大出風頭。

公元1360年,陳友諒邀請上司、“天完”皇帝徐壽輝視察江州(九江),徐壽輝剛進入江州城,陳友諒一聲令下,關閉城門,然後伏兵四起,將徐壽輝的心腹全部殺掉。隨後陳友諒幽禁徐壽輝,自立為漢王,竊取了徐壽輝的政治果實。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當時,陳友諒自立為漢王,躊躇滿志。而朱元璋剛佔領南京不久,立足未穩。陳友諒剖析全域性,認為除掉朱元璋乃是當前第一要務,要不然等朱元璋勢力坐大,則不好對付。

筆者之前寫過一篇陳友諒的長文,陳友諒是一位野心家,只是運氣不好,兩次都敗在朱元璋手裡。而第一次,就是著名的龍灣之戰。

陳友諒從江州乘鉅艦出發,沿長江順流而下,勢不可擋,第一戰就攻下太平,朱元璋的義子

朱文遜

和猛將

花雲

雙雙戰死。太平乃是南京上游的門戶,太平失守,意味著南京城門戶大開。一時間,南京城內一片恐慌。《明史·劉基傳》記載:

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

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眾人提了兩個方案,第一是投降,第二是放棄南京,逃到鐘山以圖儲存實力。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這個描述並不誇張,當時陳友諒勢大,又來勢洶洶,朱元璋麾下雖然猛將如雲,但都不認為有把握打敗陳友諒。最後,劉伯溫給朱元璋提了一個思路,《明史》雲:

“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劉伯溫的意思是,陳友諒帶著一幫驕兵孤軍深入,只要我們利用地利優勢,把陳友諒引入埋伏圈,必定能勝!

劉伯溫只是給了一個思路,具體怎麼做,還要朱元璋拿主意,例如,如何設伏?即使設伏成功,陳友諒又豈能輕易上當?畢竟,陳友諒又不是傻子。

這時,朱元璋想到了一個人,康茂才!

原來,陳友諒早年在沔陽當小吏的時候,康茂才也在為元朝效力,二人不僅認識,還是老朋友。《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召指揮康茂才謂之曰:“吾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曰:“惟命。”太祖曰:“汝與友諒雅游。今友諒入寇,吾欲速其來,非汝不可。汝今作書,遣使貽友諒,偽約降為內應,招之速來,紿告以虛實,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勢。”

朱元璋召來康茂才,對他說:“我有個艱鉅的任務要你去完成。”

康茂才回答:“但有所命,無所不從!”

朱元璋便說:“你和陳友諒曾經是朋友,今天陳友諒大舉來犯,我想了一個計策,只有你才能完成。你立即寫一封投降信,派心腹之人送給陳友諒,約定和他裡應外合攻打南京。讓他兵分三路,分散兵力。”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康茂才立即明白了朱元璋的計策,他對朱元璋說:“我身邊有一個老閽(看門的),曾經給陳友諒做過事,如果派他去送信,陳友諒必定深信不疑。”

當天晚上,康茂才便派老閽駕著小船送信,陳友諒得到康茂才的信,大喜過望。他問老閽:“康公今何在啊?”

老閽告訴他:“龍灣那邊有個江東橋,康公到時候就在那裡接應你。”

陳友諒又問:“什麼樣的橋?”

老閽答:“是一座木橋”。

陳友諒於是賞了老閽一桌子席面,讓老閽吃飽喝足回去通知康茂才。

老閽回來後,朱元璋派人連夜將木橋換成石橋,不得不說,當時的“工兵”很給力啊。

當天夜裡,陳友諒的大船兵分三路緩緩透過龍灣,來到一座小橋邊,陳友諒沒看到木橋,只看到一座石橋,心中非常惶恐,他連喊幾聲“老康”,無人答應。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連忙退兵,結果朱元璋一聲炮響,四面伏兵盡出。康茂才和常遇春、馮勝等一幫猛將從岸邊殺來,朱元璋早準備好的鑼鼓,鑼鼓聲響,陳友諒的軍心瞬間大亂。最尷尬的是,龍灣的河道狹窄,陳友諒的大船沒法掉頭,陳友諒只得棄船逃跑。這一仗,陳友諒可謂一敗塗地。《明史·康茂才傳》記載:

太祖易橋以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退至龍灣,伏兵四起。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三、太祖信茂才,金陵謀立足

關於龍灣之戰,有兩個誤區,筆者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個誤區,朱元璋為什麼要把設伏的地點放在龍灣?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龍灣的河道狹窄,便於設伏。其實不是的,比龍灣河道更狹窄的地方也有,之所以選龍灣,是因為康茂才的兵馬長期駐守在龍灣,這樣更容易取得陳友諒的信任。

第二個誤區,朱元璋為什麼要把木橋換成石橋?

這個不難理解,朱元璋是為了讓陳友諒產生恐慌心理,亂他軍心。

那問題來了,那個地方本就是木橋,康茂才只需要和陳友諒說那是“石橋”,等陳友諒到來後,看到是木橋,不也一樣能達到效果嗎,這樣朱元璋就不必派人連夜去換橋了,何必多此一舉?

其實,這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那個老閽只是奉命行事,他根本不知道康茂才是詐降!

朱元璋和康茂才為了讓陳友諒上當,沒有把事情告訴老閽,老閽以為康茂才是真的要投降,因此才說那是木橋。這就是朱元璋連夜換橋的原因。

對此,査繼佐在《明書》中說:

紿書一事,舉國而授之,保無此間為彼間乎?倘閽者變口,金陵氣奪。

意思是說,關於康茂才詐降,朱元璋必須保證兩件事,第一,要百分百信任康茂才,第二,送信的老閽不能出問題。如果康茂才真的投降了陳友諒,或者老閽說錯了話,那南京城就易主了。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康茂才畢竟是朱元璋麾下的將領,自從投奔朱元璋以來,他忠心耿耿,因此朱元璋是信任康茂才的。但是老閽就不同了,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先瞞著老閽,這樣詭計才能得逞。

龍灣之戰對朱元璋來說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守住了南京,保住了大本營,將士們信心倍增。

第二,削弱了陳友諒,讓陳友諒賠得“傾家蕩產”。

第三,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地盤,朱元璋不僅收復了太平,還沿江而上,攻下安慶、江州,後來又攻下龍江(南昌)等地。

總之一句話,龍灣之戰的勝利,朱元璋徹底站穩了腳跟,從此有實力和陳友諒、張士誠抗衡。

而這一切,康茂才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四、輔君15年,公侯享二代

陳友諒在龍灣一敗,元氣大傷,經過三年的休整才緩過氣來。於是,便發生了洪都之戰。陳友諒帶領60萬大軍攻打洪都,朱文正和鄧愈死守85天,直到朱元璋帶著20萬大軍前來救援,於是,雙方在鄱陽湖爆發了“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水戰”。最終,朱元璋全勝,陳友諒身死。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作為朱元璋身邊的愛將,康茂才全部參與了滅陳之戰。在鄱陽湖之戰結束後,康茂才率軍到達武昌,協助朱元璋招降了陳理(陳友諒之子)。滅陳之戰結束後,康茂才因功被朱元璋任命為

金吾侍衛親軍都護

這個職位是掌管朱元璋所有親兵護衛的,此前一直由名將馮國用(馮勝之兄)擔任,後來馮國用病逝,馮勝短暫兼職。現在朱元璋把這個職位交給康茂才,相當於把自己的腦袋交給了康茂才。

可見,透過對陳友諒的一系列戰爭,康茂才證明了自己,朱元璋對康茂才無比的信任。

此後,康茂才一刻也沒閒著,1364年,徐達圍攻廬州(合肥),朱元璋派康茂才增援,拿下廬州城。徐達很喜歡康茂才,便讓康茂才繼續跟著自己攻打江陵(荊州)和湖南諸郡。1365年,張士誠派十萬大軍攻打江陰,朱元璋親自率軍禦敵,急召康茂才前往。張士誠退兵後,康茂才一路追擊,大敗吳軍。歸來時,升任

大都督府副使

。當時的“大都督府”乃是最高軍事機構,相當於宋朝的樞密院,朱元璋把康茂才安排在這個位置上,大有深意。

在朱元璋滅吳之戰中,康茂才參與平定的城池包括淮安、湖州、無錫、蘇州等,可謂戰功赫赫。

1367年,朱元璋在稱帝的前一年,派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兵馬北伐元朝,康茂才隨行,康茂才當時已經54多歲,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深得徐達器重。不料,康茂才有去無回,洪武三年,大軍歸來的路上,康茂才病逝。在病逝前,他還在指揮將士們搭浮橋。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康茂才去世時57歲,朱元璋在南京聽到噩耗時,哭成了淚人,因此寫下本文開頭的那段話,回憶起康茂才投奔以來的種種往事,朱元璋痛惜不已,最後只得輟朝三日,追封康茂才為

蘄國公

。大封功臣時,朱元璋封康茂才之子康鐸為

蘄春侯

,世襲罔替,並且賜免死鐵券。

根據史料記載:

康茂才是一個磊落君子,同時也是一個忠厚之人,明初的將領,不管是徐達、常遇春還是傅友德等人,只要和康茂才交往,都覺得此人為人豪邁,值得一交。每次打了勝仗,朱元璋賞賜給康茂才的金銀和布匹,康茂才都分給將士,自己分文不要。他麾下的將士有的穿錦緞,他卻讓家人穿粗布,顯得十分灑脫。

“用為腹心,撫同骨肉”

,這8個字是朱元璋對康茂才的評價。在朱元璋看來,他始終把康茂才看作自己的心腹和骨肉,明朝初年有這種待遇的將領並不多。

康茂才輔佐朱元璋15年,在大封功臣前去世,他對明朝的貢獻頗多,然而,他的家族卻非常悲劇。

康茂才去世後,他的兒子康鐸繼承父親遺志,成為一員虎將。朱元璋對康鐸非常照顧,康茂才去世那年,康鐸才10歲,朱元璋讓康鐸入宮做太子朱標的伴讀。待康鐸成年,朱元璋為了歷練康鐸,讓康鐸去鳳陽管理屯田軍。後來辰州叛亂,朱元璋讓康鐸就近平叛,也是為了讓康鐸積攢軍功。

康鐸多次隨徐達北伐,表現非常出色。洪武十四年,康鐸隨傅友德徵平定雲南,曾帶兵率先攻克普定,讓傅友德讚歎不已。然而,慧極必傷,洪武十五年,康鐸病逝於雲南軍中,年僅23歲。

康鐸去世時,留下一個獨子,名叫康淵,但因為年齡太小,朱元璋沒有讓他立即繼承爵位。不曾想,康淵失去父親管教,最後犯下大案。朱元璋念及康茂才之功,不忍殺掉康淵。只是勒令康淵居住在山西,並褫奪了康家的爵位。

至此,蘄春侯康家退出了明朝的勳貴圈子。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間,康茂才的後裔才被恩蔭為世襲錦衣衛千戶,但和那些勳貴世家相比,還是差得太多。

康茂才:3次敗給朱元璋,從此心服口服,他反手一仗幫朱元璋立足

和徐達、李文忠等人相比,康茂才家族二世而衰,的確可惜。但是和馮勝、傅友德等人相比,康茂才過早犧牲,反而保全了家族。福兮禍兮,禍兮福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