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吾心光明,內聖外王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吾心光明,內聖外王

王陽明的一生,證成了“

知行合一,內聖外王

”的理想人格,氣象萬千、光耀千古。他一生三次證道,36歲時貴州龍場悟道“心即理”,48歲時南昌悟道“致良知”,55歲時餘姚天泉證道“四句教”,最終形成了其哲學思想的完整體系。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基礎上的。他的一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息息相關。

01 “不第非恥”追求聖賢境界的青少年時代

王陽明知止而後有定,自少年立志,便確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王陽明年譜》記載,他出生於1472年,13歲時,母親鄭氏去世,對他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

有一次,他與私塾先生探討“

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老師說:“第一等事就是讀書登第,像你父親那樣。”王陽明直言不諱地說:“先生,恐怕不是的,我覺得第一等事乃

讀書做聖賢

。”

自此之後,他窮盡一生去探求追問、躬身修行實踐,最終成為“

立功、立德、立言

”的真三不朽之道。

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1486年,15歲的王陽明出居庸三關,考察邊患、察看地形、謀劃防務,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騎馬射箭,刻苦勤練,箭術一流,可以做到“

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

”。他憑弔古戰場,緬懷先輩于謙,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失蹤”一個多月後他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腰間配劍,一副仗劍天涯的俠客模樣。

1487年,鄂豫陝交界地區發生流民暴動,建國號為“漢”,震動京師。16歲的王陽明覺得這是自己為國效力、顯露身手的機會,他寫了一份長篇奏摺,結合他的兵法知識和考察經驗,審勢謀策,請纓帶兵去征討。他託父親把奏摺轉呈皇上,父親痛斥他為“狂生”。

事實上,孔夫子曾說過: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王陽明之所以對“武備”如此重視,在於他堅定地認為:儒者如只會讀聖賢書而不會用兵,那無疑是一種恥辱。他看到歷史上有太多以文章詞句欺世盜名、粉飾太平的儒者,一旦遇到社會危機、國家變故,真真就剩下了束手無策、百無一用。

王陽明天生活潑好動,自小是個諧謔搞怪、率真淘氣的人。20歲的時候,為“備戰”科舉,他日夜讀書,沉浸於經史子集中,經常廢寢忘食。

有一天,周圍的人突然發現王陽明的氣質變化了,變得正襟危坐、謹言慎行,這種與過去的反差讓有些人覺得好笑,王陽明正色回敬道:“我過去放任不羈,如今知道自己錯了。春秋時期衛國的籧瑗最後活到50歲,他是到了49歲才知道自己的過失。我現在剛剛20歲,悔過自新還不晚吧。”

聖賢書讓王陽明脫胎換骨,21歲時他在杭州中舉浙江鄉試。然而,22歲時他卻在京師會試中落榜了,這還不算,三年之後的科舉考試中,王陽明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他堅定豪邁地笑笑,迴應可謂語出驚人:“

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孟夫子曾說,“吾四十不動心”,意為40歲便不會再讓心被外物得失綁架,而王陽明則是在25歲就顯示瞭如此的氣概。

儒家之學,在王陽明看來分為舉子學和身心學兩類。

學習之目的在於科舉進而升官發財的,無疑就是舉子學。而讀聖賢書旨在修養身心、自我完善進而治國平天下者,乃是真正的身心學。站在身心學的立場上,當然就會認為“不第非恥”,而一旦一個人因為不第而影響了自己如如不動的內心,就說明其距君子氣象還差得很遠,是應當自以為恥的。

02 迴歸儒學並與奸佞正面衝突的中年時代

與人們想象中的聖賢不同,王陽明除了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更以一位終生未有敗績的軍事家的形象永載史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無疑也稱得上是一位最會打仗的讀書人。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因文才過人,一度馳騁文壇,1494年,23歲的他回到浙江餘姚組織龍泉詩社。彼時,他在京師皇城和家鄉紹興都擁有詞章盛名,與當時的詩壇領袖以文會友,意氣風發,所謂“氾濫辭章一時期”,然而,他很快覺得“

使學如韓柳,不過為文人;辭如李杜,不過為詩人

”,“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於是,他毅然決然退出文壇,再轉去研習兵法,得高士許璋真傳,重燃經略四方之志。

事實上,32歲之前的王陽明,因為各種機緣,曾深入學習過道家和佛家。他於各處求仙訪道,修煉道家養生仙術,亦常參禪靜坐修煉佛家空性。他厭棄世之紛擾,曾經決意出家,但顧念祖母和父親,覺得子孫當盡孝養之道、贍養之責,此乃人之基本道義,幾經思想鬥爭,最終棄佛回儒,“

正德丙寅年元年,始歸正聖賢之學

”。

王陽明之所以建立心學,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態和政治生態息息相關,正是針對明王朝令人失望的皇帝、官員及大眾的道德淪喪而來。明代中葉之後,中西方海運航線開闢,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經濟空前繁榮。

與此同時,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被重塑。大眾物慾膨脹、人心不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功利主義傾向瀰漫的社會

,正是孔子曾憂心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視國家社稷如兒戲,又有太監專權,宵人取勝,權傾萬乘,威劫大臣;官員唯唯諾諾,陰謀者勝,陽謀者敗;苛捐雜稅極酷,國法恣睢,激變民心;明王朝天下之勢,每況愈下。這些都讓王陽明痛苦而無奈。

34歲的王陽明此時開始開門授徒,並與湛若水成為志同道合的密友,共倡聖學。朱厚照即位後,帶來了急轉直下的政治局勢。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負責監察和諫言的“言官”戴銑、薄彥徽等人,忠肝義膽堅持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等權奸,端正國法,卻反遭執掌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的劉瑾勢力革職、貶官或暗殺。劉瑾假傳聖旨,把與此相關的20餘人抓進了錦衣衛監獄。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時年35歲的王陽明因上疏論救觸怒劉瑾,被廷杖40,奄奄一息間也被扔進了錦衣衛的大獄。入獄後,王陽明想到了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對於身處困厄卻奮發有為的歷史人物的回顧。受這些人物激勵,王陽明的精神始終堅定,胸襟浩蕩,聖賢信念從未破滅。他學習周文王,在監獄裡演繹《周易》,還為獄友們講學,“

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

”“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

”。

03 37歲龍場悟道

經父親的周旋請託,幾個月後,朝廷裁決王陽明出獄,謫貶至貴州龍場做驛棧驛丞。王陽明從京城回浙江老家做赴謫準備,劉瑾派出的錦衣衛一路尾隨追殺至錢塘江邊。王陽明製造跳江的假象,江邊遺下衣服鞋子和絕命詩,蒙過錦衣衛,得以逃脫追殺。絕命詩有云:“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等他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父親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1508年春天,37歲的王陽明終於到達尚未開化的貴州龍場,目之所及“

萬山叢薄,苗僚雜居

”。

王陽明和三個隨從,因水土不服、生活條件艱苦,全部病倒。王陽明親自劈柴、挑水、煮飯,照顧病情更重的隨從,還努力調動生活氣氛和心情,帶給他們精神的支撐和撫慰。

這樣度過一段適應期後,糧食快要吃完了,王陽明就“刀耕火種”燒山開闢了一片荒地,自己耕種糧食。他還教當地人打土坯、用木頭蓋房子,教化引導民眾,受到百姓愛戴。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功名富貴都變得十分虛幻縹緲,一切榮辱得失似乎也都沒有了意義,為什麼要活著和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命題。

在此期間王陽明寫下《瘞旅文》,總結“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慼慼也”。據《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

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意識到,以往到事物中去求理的方法和途徑是錯的,理不在心的外面。聖人之道,理本來就具足於人心。

這樣的一種體悟,史稱龍場悟道。

孟夫子說“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馬一浮先生說“學問要自心體驗而後得,不專恃聞見”,一個人學道,不是知道些名詞、概念、道理就成為聖賢的,如同今人調侃的“

我們都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知曉“心即理”三個字,和切切實實在自己的心中體驗、體悟、體證到天理的存在,進而把此理擴充到全部生活實踐,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以說,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幾十年聖學之路苦苦探尋的一朝破繭,是他看破得失、超脫榮辱、參透生死後的豁然貫通。

王陽明建立“心學”,反映了現實人心私慾之甚,但他深信是“無明”產生了惡行,掩蔽了人們的良知。他力倡知識分子追求成聖,以恢復與宇宙自然、天下家國和民眾一體的博大的聖人之心。可以說,

陽明心學是對當時國民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是最早開出的拯救病態人心的“藥方”

04 屢遭陷害而心存光明

1517年正月,46歲的王陽明到達江西開始剿匪,稱“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透過非凡的謀略,1年零3個月後,“攻心為上”的他成功剿除各路匪患,釋出南贛鄉約,釐清行政。透過事功的建立,他的“事上練”更臻完善,並寫出《大學問》一書。

47歲時,王陽明徵三浰,立社學教化沿途當地百姓。歷經1年零3個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亂被陽明平定。如果說知行合一的“知”,乃良知顯現的“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王陽明能夠將剿匪告示寫得非同凡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告諭浰頭巢賊》有云:“

夫人情之所共恥者,莫過於身被為盜賊之名;人心之所共憤者,莫甚於身遭劫掠之苦

……爾等今雖從惡,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須除去二人,然後八人得以安生;均之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殺二子,不得已也。”

王陽明剿匪與他人的不同,在於他從“心學”的根本出發,從天、地、人“三才”一體觀和民本主義出發,體現了對天下生民之生存的關懷。

1519年農曆六月十五,寧王朱宸濠造反,被48歲的王陽明所破,僅用43天。然而,此舉令王陽明不僅無功反而有過,被張忠團伙汙衊刁難,在皇帝和太監們的逼迫下,王陽明忍辱向皇上報呈《重上江西捷音疏》,將之前呈報的《擒獲宸濠捷音疏》重寫一遍,並將擒獲朱宸濠、平定叛亂的功勞記在皇帝和太監們的名下。至此,朱厚照御駕親征算是有了結果,“功成名就”地返回北京。

王陽明自言此間全靠良知指引。

1520年農曆九月,王陽明正式提出了“致良知”。

1521年3月,31歲的朱厚照駕崩,江彬等太監被處死。同年5月,王陽明在廬山白鹿洞書院廣聚世儒、高談闊論“致良知”學說。嘉靖皇帝即位,傳旨要王陽明立即赴京朝見,擬表彰他南贛剿匪和南昌平叛之功。王陽明走到半路,又傳來聖旨命令他不要進京,過程幾近戲弄。

朝廷認為:王陽明未獲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張平叛,乃系蔑視朝廷,不但無功,反而有過。朝廷的這個態度,令天下人心寒,輿論譁然。嘉靖皇帝迫於民意壓力,又故作姿態,對王陽明加官授爵,封為“

新建伯

”,兼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概為虛名虛職,無實惠實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很快,就有人上書朝廷要求剝奪王陽明的封爵,誣稱王陽明是朱宸濠的同謀逆黨。朝廷中還形成一股詆譭和攻擊王陽明的勢力,指責他宣揚“偽學”,貽害天下。

1522年,朝廷正式頒令禁遏王學。

1523年進士考試的《策問》考題竟然就是批駁和攻擊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見此情景,諸多弟子和友人意欲主持公道,為王陽明辯白,王陽明一概息言,默默忍受,無辯止謗。

有一天夜深人靜時,王陽明沮喪默坐,對門人說:“現在如果有一個洞穴,可以讓我帶著父親逃跑,那麼我願從此遠遁,永不後悔。”

05 金之在冶而超越平庸

面對忍辱負重、進退維谷、兇險異常的局面和處境,王陽明只能從自己的內心獲得力量,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選擇和擔當。

不得不說,這頗似釋家“

忍辱波羅蜜

”的一種詮釋。他後來感慨說:“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人人都有趨樂避苦之本能,然而王陽明在與王純甫的書信中卻提出了一個非常精當的比喻,叫作“金之在冶”。他一生中經歷的艱難挫折,在別人看來足夠死上七八回,但是於他而言卻都鋪設了成聖成賢的“道路”。

譬之金之在冶,經烈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

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煉之有成矣。”人在經過最深刻的磨礪和體悟後,便能“

人心死,道心生

”,從而超越平庸。

1527年,55歲的王陽明在紹興系統講授心學理論,他在天泉橋上與錢德洪、王畿授立四句教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史稱天泉證道。

1527年9月,王陽明從餘姚出發去廣西,途經江西。他沿途停留於廣信、南浦、南昌、吉安,所到之處,弟子云集,民眾歡迎,群情激昂。當年的吉安講學,是王陽明一生最後一次大規模講學。當年11月,王陽明到達廣西,招撫了王受與盧蘇,平定思恩、田州,興學校,撫新民。

1528年9月,王陽明以極低的代價掃除了斷藤峽、八寨多年的匪患。當年11月,先生因病離開廣西,啟程返家。

1529年1月9日晨,王陽明病逝於青龍鋪(江西大餘縣)碼頭舟上,年57歲,門人周積等人陪伴,留下“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的臨終遺言。至此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06 聖人之心的力量

王陽明一生致良知,什麼是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明白的道理,不用學習就瞭解的那份“應該”,並不是知識學問越多良知就越多。他的信念是“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

什麼樣的一生才算活得值得?王陽明疾病纏身、一生坎坷,在困頓與絕境中大徹大悟,在非議和險惡中毅然前行,歷經千難萬險,遍嘗千辛萬苦,屢仆屢起、百折不撓、忍耐克制、殺伐決斷、化險為夷,57年的人生歷程中安樂順遂的“幸福時光”少之又少,然而他終究憑著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心靈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光耀千古的傳奇。他告訴我們:苦難,有時是一條道路。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韓愈在《通解》中說“以一身立教,而為師於百千萬年間,其身亡而其教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存於天地之間,雖世事變遷,教育之魂卻乃永恆。每一個人理應以陽明先生為師,可以看到他“真三不朽”德精神治所在:立德、立功、立言。

杜維明評價王陽明,說他“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

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事實上,王陽明最終創造的和諧,是他在坎坷磨礪的一生中找到的依託和路徑,陽明心學提倡建構的聖人之心,是那樣廓然大公、磊落光明、峭岸堅定,這正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應有的核心。

點選進入企業家學習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