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深深的連線在一起,你對他的影響時時刻刻

父母和孩子深深的連線在一起,你對他的影響時時刻刻

有一天,不願意做飯了,帶寶貝去快餐店吃飯。

寶貝看到了菜盆裡有土豆,他愛吃土豆,就嚷著,媽媽,要土豆。這時一個帶小孩的父親插到了我們前面。我跟盛菜的阿姨說來份土豆,或許是那位父親在我前面的原因,阿姨不理我,一直問那個帶小孩的父親吃什麼,但是那個孩子和父親一直決定不下來要什麼。我足足說了四五遍,盛菜的阿姨依然不理我。或許那個孩子聽著杭杭一直嚷著土豆土豆,他也終於決定下來要土豆,阿姨把這最後一份土豆盛給了那個帶孩子的父親。

那一刻,我“怒“了,本來就對他插隊有點不滿,”說了很多遍,我們要土豆我們要土豆,你不理我們“,話語中帶著十足的怨氣和憤怒,覺得盛菜阿姨的”對不起“都不足以平息我的怨氣,當然含有寶貝看到了土豆,卻沒有吃到的憤怒。

接著,我聽到”哐當哐當“的聲音,寶貝在我旁邊用托盤使勁的砸桌子,也氣憤並帶著傷心的嚷著”我要土豆我要土豆“。他的”哐當“聲和氣憤讓我猛然意識到,我錯了,我教給了他什麼?在遇到”不公平“的時候要憤怒,不能有平和之心嗎?何況只是個菜,不能有謙讓之心嗎?我的態度和表現瞬間嚴重地傳遞給了他。

我立馬試圖平息自己的“憤怒”,制止了寶貝“哐當”的不滿。”那個小朋友今天特別想吃土豆,寶貝把土豆讓給他吧“。其實我的心態放平和了,寶貝也就放平和了。把寶貝引向了其他好吃的菜,接著挑選了一樣他覺得好吃的。吃飯的時候,寶貝也就忘了剛才的事情,而我在努力讓自己記住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有的平和心態。我可以表達我的不滿,但不要帶有“憤怒”的語氣。還是那句話,一個句子的語氣比語言本身帶給孩子的資訊感受要大的多。也就是他率先接收“言外之意”。

哎哎,再一次體會到“知道”和“做到”其實差很遠,你的不自覺表現就是你長期以來習慣性格的直接表達,受右腦控制,需要左腦理性的不斷提醒。

僅以此文來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