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前言:我們知道儒、釋、道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那麼儒釋道分別講述了什麼道理?這三者有何不同之處?而儒釋道又是依靠什麼來流傳千古的?下面讓我們帶著這幾個問題一起來進行探討。

“儒釋道”分別是儒教、佛教、道教的簡稱,要想深入的瞭解儒釋道,就必須要先了解創辦儒釋道即儒教、佛教、道教的創始人。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儒釋道

儒教

儒教的創始人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孔子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思想和文化形態的主流,統治並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主要代表作為《論語》和《弟子規》等,儒家學派的核心就在於一個“仁”字,代表了博愛、仁慈、厚道和忠恕,而思想體系的建立則是圍繞仁、義、禮、智、信這五方面來開展,用現代語言可理解為仁愛、道義、禮敬、德智和誠信,也被稱為“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人類倫理的發展中,為做人的核心基本因素。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論語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弟子規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多才的人之一,因此被後世人稱為“孔聖人”,而孔子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更是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可見孔子的思想智慧站在了何等高度。

 小結:孔子的思想和教育主要是以人為物件,所有的理論和體系也都是建立在人之上,所以孔子的教育也被稱為“人道”的教育。

道教

道教的創始人為老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老子

老子創立的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思想主張是無為,也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代表作主要為《道德經》,道教的核心便是一個“道”字,大道無為,“道”簡單來說指的是宇宙的基礎和天地間的規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就是天地間看不到的規律,就像一年始終保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斷週而復始的規律一樣。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道德經

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喻為了宇宙萬物的基礎,一切由道而生,就像是宇宙大爆炸一樣,所有的銀河、星辰,包括地球和我們人類的一切生命,都是由最開始的一個“奇點”爆炸而來的。

因此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沒人能違反道而生存下去,有個詞叫“天地人”,人之所以能與天地排在一起,是因為人觀察和效仿了道,學習天地間道的規律並運用在了生活上,順應了道的規律發展,所以人類才具備了高等智慧,創造出了璀璨的人類文明,這一切都與道息息相關。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道可道非常道

小結:老子的思想和教育,主要是以道為主,也就是人要遵從天地和宇宙間的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屬於“天道”的教育。

佛教

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別稱:釋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中期,那時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釋迦牟尼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涅盤(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釋迦牟尼

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建立的世界性宗教,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佛教徒大約有5—6億人,而我國佛教傳入的最早時間大概在東漢時期,當時在洛陽建立起了第一座官方寺廟“白馬寺”,在白馬寺裡誕生了我國最早的翻譯佛典《四十二章經》。

佛教屬於外來文化,但自從在東漢傳入我國後,佛教就被深深的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變成了儒釋道,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佛教的主要思想為“因果”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誕生和結束都是有其相對應原因的,既然有因那就必有果,這是永恆不變的律定,你種什麼因你就會收穫什麼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因果

在此舉幾個因果例子:你辛勤工作是因,你收穫報酬是果;你罵人是因,被罵是果;違法犯罪是因,被捕坐牢是果;樂善好施是因,富貴長壽是果;相親相愛是因,美滿幸福是果;因此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有一切都可以用因果去進行解釋。

說到這恐怕會有人第一時間出來進行反對了,那為什麼有時在現實生活中卻恰恰相反?有些人做好事不但沒有好報,甚至沒有好下場,而有些人做了惡事,不但沒有惡報,還升官發了財,這又怎麼說?

首先因果講的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打個比方說就是如果一個好人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不是很大的惡事,因為他之前做了許多好事,有了一定的善果積累,那這件惡事相對於他所做的善果來說就顯得比較小了,所以像這種的一般都平安無事。

反之如果是一個作惡多端的惡人,突然間做了一件好事,相對於他所做的惡事來說,這件好事不足以抵消他以前的惡,因此也就沒有好報顯現了。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因果都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因果報應顯現的,舉個例子:你春天播種,用因果關係來說你播種是因,收穫是果;但你想想你春天播種,“因”是種了但能不能馬上就得到“果”?

你是不是要等到秋天才會有收穫?因為要等種子發芽、成長,你還要進行施肥和灌溉等管理,才有可能在秋天有收穫,所以有些因果是要經過一段時間和必要的條件才能顯現出來的,而有些因果是馬上就能顯現出來,比如你打別人一拳你自己也會感到疼,你打別人是因,自己疼是果,像這種因果就是立刻顯現的。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三世因果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因此根據因果論,佛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並不是天註定的,而是可以透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改變的,因為“因”決定了“果”,而“因”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我們可以決定這個“因”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全憑你自己選擇!

小結:佛教的教育主要為因果論和否定宿命論,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因果,人雖然有命運,但不贊同聽天由命,而是鼓勵創造命運,佛教講求隨緣,一切因緣而起,因緣而滅。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因果陰陽八卦圖,為善是陽,為惡是陰

上面分別講述了“儒釋道”的創始人和其相對應的教派核心思想,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簡要的對比說明,讓大家對儒釋道教育更簡單明瞭。

一、文化性質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要求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佈施、自利利他。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個人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間,便可創造天堂/地獄。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以人為本,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道”為主,和諧帶動他人。

佛家文化:以佈施為前提,自利利他。

六、教育性質

儒家文化:入世教育。

道家文化:自然教育

佛家文化:出世教育

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儒釋道的三個創始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都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老子活了100歲,孔子活了72歲,而釋迦牟尼則活了80歲,在同一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智慧最高的三個偉人,那是極為罕見的,以後恐怕再也不會有。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那麼儒釋道為何能流傳千古?

首先儒釋道三個教派都同屬於“教育”這個性質,在世界上要說什麼能流傳得最久的,那無疑是教育了,因為優秀的教育不論是哪個國家和哪個時期,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像我們一生都是在接受教育中度過,從小接受小學的教育,長大接受中學的教育,成年接受大學的教育,大學畢業了接受研究生或博士的教育,中年則接受來自世界各種文化的教育,老年後還要接受人生的教育。

因此人之所以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受教育的不同,而宗教是這個世界上教育最簡單,但卻讓人一生都去學習和相信的教育,因為最高階的教育是“信仰”的教育,而信仰是宗教的傳播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宗教能成為世界主流的教派,屹立世界幾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當一個人的內心擁有了堅定的信仰,那麼這個人就是不可戰勝的!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釋迦牟尼講“因果”,區別在哪

儒釋道

總結:儒釋道分別以“人道”、“天道”、“因果”的教育,向人解釋和講述了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因果的各種關係和暗藏的含義,指明並揭示了人改變命運,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根本之道,並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