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說著愛孩子,可能你已經嫌棄孩子一萬次了

嘴上說著愛孩子,可能你已經嫌棄孩子一萬次了

如果有人問你:“你愛你的孩子嗎?”

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愛!”

如果再問你:“你嫌棄你的孩子嗎?”

很多媽媽可能會遲疑一下:“怎麼會呢?”

真的不會嗎?

有一次,我參加一家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老師帶著十多個孩子做遊戲。孩子們雖然都是第一次見面,但很快就熟悉起來,玩得歡聲笑語。

但是場外卻有一個女孩,依偎在媽媽身邊,遲遲不肯加入。女孩神情怯怯的,眼睛盯著場上的活動,身體卻緊緊地貼著媽媽,任幾位老師怎麼勸說,就是不離開媽媽半步。很明顯,這個小女孩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離開媽媽,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這時,媽媽的反應很值得尋味。

一開始,她也是好言相勸,循循善誘。勸了一會兒,她發現這個辦法不管用,而且全場就自己孩子這麼“怯場”,還引來了老師和其他家長關注,這位媽媽就有些煩躁。她不停地躲開孩子,走到一邊,低聲喝斥:“你別跟著我!你不想玩就自己待著,我不想和膽小的孩子在一起!”

見媽媽這麼說,小女孩更是緊張,一邊無聲地哭,一邊緊緊拽住媽媽的衣服。媽媽見狀更是煩躁,把她的手扯開:“你別靠我這麼近!”

小女孩不敢靠近媽媽了,躲到媽媽身後,小手輕輕地拽著媽媽的揹包。此刻,她眼睛裡根本沒有玩得正嗨的小朋友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媽媽身上,一步都不離開。媽媽一臉無奈,半是數落孩子,半是向旁人解釋:“這孩子,從小就認生,不知道隨誰。”

其實,“旁人”看的清清楚楚,孩子認生,根源恰恰就在媽媽身上。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膽怯認生,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她的嫌棄——嫌棄的言語,嫌棄的表情,嫌棄的動作,讓孩子更不敢離開媽媽。她必須緊緊貼著媽媽,以保證媽媽不會真的離她而去,可惜,這隻會讓媽媽更嫌棄她。

當孩子表現好時,大多數媽媽可以做到溫柔耐心。可是,當孩子出現狀況,才是考驗媽媽們的時刻。當孩子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時,才是最需要媽媽給予理解和支援的時刻。

然而,很多媽媽此時早已被巨大的“羞恥感”所淹沒,覺得孩子讓自己丟人了,下意識就會和孩子“劃清界限”——要麼逃避孩子,遠離孩子:你這種表現,我不願意搭理你,我和你不是一夥的。要麼站到眾人一邊,訓斥孩子:向眾人表明,不是我不作為,我沒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透過嫌棄孩子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有人會說,這是有些女人虛榮心作祟,是自私,所以才愛面子勝於愛孩子。我倒覺得,是因為智慧不夠,是這些媽媽的內心還沒有長大。

儘管已經有了孩子,但很多女人內心還住著一個沒有長大、需要呵護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缺乏足夠的力量,也缺乏足夠的自信,她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她支援自己還不夠,怎麼可能給到孩子支援呢?

她連自己都嫌棄。

內心不夠強大,就無法接納、把控各種變化,所以最好外界的一切都順遂己意,否則就會張皇失措,怨天尤人。內心的很多東西沒有理順,所以就會特別注重那些表面的東西,在乎外界的評價,以滿足小我的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