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按足三里,調理脾胃,補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

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大藥房。

中國古代有本奇書《黃帝內經》,書中說:“經絡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揉按足三里,調理脾胃,補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

經絡內連臟腑,外連肢節。就像現代化的網路,把人體內的組織器官及外表面板都連繫在一起。所以,不論人的組織器官還是面板毛髮出現問題,身體神經系統在傳導過程中,在透過經絡交匯點時,就會在相關的穴位上反應出來,中醫稱其為“以表知裡”。

所以《黃帝內經》說:“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今天,在這裡要講的是人體重要穴位之一“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三寸,“犢鼻”穴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分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脈,靜動脈的分支或屬支。

揉按足三里,調理脾胃,補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

準確快速找取“足三里”穴位方法:

1、坐位取穴法:屈膝,大腿與小腿呈45度角。自“犢鼻”穴向下量三寸,(即4橫指)見下圖。

揉按足三里,調理脾胃,補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

2、站立取穴:彎腰,用相同一側手掌,虎口按在膝蓋髕骨外緣,其餘四指升值向下,中指指尖處,見圖。

揉按足三里,調理脾胃,補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

古文《靈樞》記載:“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具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此段文字說明胃中諸多病症的現象,應取“足三里”穴位予以調治。

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血脂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溼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在保健行業裡,大家稱其為:“保健長壽第一穴”。因其穴歸屬陽明胃經,應用範圍廣泛,其中包括迴圈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

胃病是醫療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多見於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反酸、隔氣、胃脹,也見於胃黏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症等。

下面,我傳授給大家按摩“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揉按方法:

1、坐椅子上或平坐床上,找到“足三里”穴位後,用中指垂直向皮內裡按壓穴位點,有酸、痛、脹、麻的感覺,稍停頓,然後抬起手指、如此反覆5—15分鐘,每天早晚各按一次。

2、用拇指指肚揉按“足三里”穴位,胃有實火,逆時針揉按,此手法為“瀉法”,如胃部虛損,用順時針揉按,此手法為“補”法,如果不知何為“補、瀉”之法,就用最簡單的方法,直接向下按即可。

如果每天堅持,可以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痺、下肢不遂等現象。

長期堅持,可以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看完此文如覺得好,請點關注,並請提寶貴建議,鼓勵作者釋出更多的好文章。

《中醫老扈》原創,如有轉載、複製請註明出處。

你的手指動一動,可以救人,亦可為中華民族瑰寶發揚光大。

此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