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做鞋子

文/蘇立敏(河北)

伏天,是故鄉的女子們做鞋的時節。

入伏的陽光不那麼幹曬了,女子們就收拾出做衣服剩下的布條來,把一塊塊布條用麵糊抹在一起,曬成厚布片,這一過程叫打夾紙。這厚布片一層層納在一起就是鞋底了。感覺裡打夾紙也是很有儀式感的活兒,像是過年貼春聯一樣,在鐵鍋裡攪半鍋麵糊,把布條一塊塊疊在平整的木板上,女子們認真打夾紙的表情不亞於寫春聯,認真極了,布條貼得很是均勻,整體看上去也很方正,貼好了就把木板搬到既有陽光照曬又通風的地方,等夾紙乾巴了取下來做鞋子用。

伏天的陽光真是適合女子做鞋子,就拿夾紙來說,經了潮潤潤的陽光照曬就像一塊可吃的煎餅,喚起人們的愛惜,它不是翹起的那種乾裂,也不是服帖的那種沉悶,就是恰到好處地曬好了,就是覺得在它上面穿針引線特別麻利,用手輕輕一拉,夾紙就從木板上拿下來,很是輕鬆。

有了夾紙就算有了做鞋的料子了,幾塊夾紙放在寶蓋櫃上,日子莫名就踏實。女子拿起夾紙來掂量,以它的輕重和大小衡量哪塊做大人穿的鞋,哪塊做孩子穿的鞋。不識字的女子打算這些活兒的時候,就像識字的女子寫文章一樣,算是在組織素材策劃佈局了。

巧實的女子比劃著孩子的腳就知道裁多大的鞋,通常比去年的多出一圈來就行,也有願意找個現成鞋樣的,去與自家孩子年紀相仿的人家去找一個鞋樣回來,心裡就有了底兒,之後在夾紙上橫豎比照,是橫著剪省夾紙還是豎著剪省夾紙,算好了再下剪刀,被裁剪下來的夾紙就沒用了,成了故鄉人常說的“破撲尺”,收集在角落裡,等街上收廢品的人喊“收破撲尺、爛套子”的時候去賣掉,或者換碗的人來了把“破撲尺”換成碗。

青未了|做鞋子

做鞋底用多少層夾紙真是因人而宜,很小的孩子用一層就夠,會跑的孩子用兩層,一層就覺得硌腳,大人就用多了,三四層是做布鞋的標準,若做棉鞋還要加一層,那層與層的厚度也不同,女子們都能準確地判斷出什麼人的鞋子用多少夾紙,別看她們節儉,在做鞋子上可不湊合,保證家人穿上得舒服。

故鄉女子沒有午睡的習慣,上午下午忙地裡的農活兒,中午這段時間是捨不得浪費的,她們相約在通風的巷子裡做鞋底,午飯一扔碗就出來了,有端著線笸籮的,有提著蒲礅兒的,也有利索的女子只帶著鞋底出來,鞋底上繞著針線,手指上戴著頂針,針錐在口袋裡裝著,往人家的門臺上一坐,就“嗤嗤”地納起來了。

有的女子要做許多鞋子,注重實惠,把鞋子納結實了就行,有的講究漂亮,每一層夾紙的邊兒都用白布包好,那白布可不是粗糙的白棉布,是一種叫“包頭布”的布,細膩,結實,專一用來包鞋底邊兒的,那樣的鞋子穿上了給人提升不少氣質,確實比顏色斑駁的鞋子好看許多,只是包邊兒也很費時間,一般女子不去費心給鞋底包邊兒。

青未了|做鞋子

大小一致的幾片腳樣的夾紙用線縫在一起後,就需要密密麻麻地納了,這和繡花就完全不一樣了,繡花是蜻蜓點水,很隨心,納鞋底是蜜蜂採蜜,一點輕快也來不得,那情形倒像孩子在本子上寫作業,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地寫下來,但每一筆畫都用著雕刻的力氣,針是納不動的,先用改錐扎個小孔兒,再用針從小孔兒裡穿過,也不是輕鬆穿過,還要讓針眼兒的那端在頂針上頂一下,感覺抹點油容易穿過去,女子們慢慢摸索出經驗來,每穿一個孔兒之前就把針在頭髮上抹一下,很多時候這個動作是她們心理上的結,即使老奶奶頭髮很少了,即使抬上去的手根本沒接觸到頭髮,感覺裡也容易穿過去了。

萬事開頭難,事情不怕慢,只要開了頭就有希望,諸如此類的語言特別適合用納鞋底來詮釋,一個大中午可能只開頭納了幾行就該去勞作了,那也是開啟了工程,有時間了就納兩針,再留意鞋底時驚詫它即將納好了,腳心那個地方因為不緊緊接觸地面,是可以納鬆散針數的,別看這鬆散的幾針,大大提高了納鞋底的速度,納完了腳心的鬆散針,就像在莊稼地裡鋤草突然鋤到了地頭,心情愉悅到極致。

女子們在伏天做鞋子,伏天出汗的手適合納鞋底,冬天不行,西風一吹,手都是乾裂的,女子們捨不得抹凡士林與雪花膏,乾裂的手幹活都出血,是經不得納鞋子這出力活兒的,春天的天氣是往暖處走的,有過年的新鞋墊底兒,心裡沒有恐慌感,秋天是收穫季,顧不上做營生,只有伏天最好,白天時間長,不用在煤油燈下著忙,利用好白天時間就能做出鞋子來。故鄉還有一個說法叫“秋風涼了,懶老婆子著了忙了”,意思是休歇一夏天的人,做不上秋天的衣物,秋風一涼,家人該穿了而櫃子裡沒有,女人自然就著急了。這些原因形成了一代代故鄉女子和伏天的約定,到了伏天就做鞋子,笸籮裡的鞋底就這樣一天天多起來了。

青未了|做鞋子

有了鞋底,上鞋幫就容易了,鞋幫的料子也是打夾紙打來的,無非是薄些,無非是最外面糊一層新布,或深色或豔色,黑色藍色給大人做,豔色給孩子做,鞋幫的模樣也決定了所做的鞋是方口鞋還是綁帶鞋,方口鞋看上去露著方方正正的腳面,方口鞋穿著簡單,一蹬就行,也叫懶漢鞋;綁帶鞋是鞋邦兩邊用一根線串起來,多是女子穿。

上鞋幫就找到繡花的感覺了,與鞋子接觸的地方要細細地凹在裡邊,外邊看著順溜才行,看得見的鞋邦邊要用細布縫好,讓人看著舒服才行,就是鞋帶子也是縫了邊兒的,潦草不得,鞋子特別彰顯女子的營生水平,鞋子做不好不僅影響做鞋人的技術,還影響穿鞋人的形象。

鞋子剛做好是緊巴的,要用小擀杖去鞋裡撐開一下,或塞進碎布啥的,讓鞋裡的體積大一些,腳剛伸進去覺得略緊些,穿兩天就合適了,越穿越舒適,穿著穿著甚至都覺得有些大了,也正好該洗了,水一洗布就收縮,鞋子就又合了腳。

做一雙鞋子真不容易,大孩子穿了留給小孩子穿,每雙鞋子都能穿出洞來,鞋底磨破了,鞋面磨破了,女子就給縫鞋面補鞋底兒,實在不能穿了才考慮用鞋子換碗,那時的碗多是用舊鞋子換來的。

秋風一涼,家家的寶蓋櫃上都放了新鞋子與新棉靴,棉靴的鞋底比鞋子的鞋底要厚一層,鞋面是在兩層棉布之間絮了棉花的。那時,鞋面最好的料子叫燈芯絨,真是既結實又好看,家裡有了鞋子與棉靴就打住放心團兒了。鞋做好了,長長的伏天也過去了,女子們用納鞋子的方式留住了最美的光陰。

青未了|做鞋子

作者簡介:蘇立敏,網名:小陳。中國金融作協會員,河北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出作品十七部。

投稿郵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點號 書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