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與熟肉為什麼要分開?熟肉該如何安全儲存?

生肉與熟肉為什麼要分開?熟肉該如何安全儲存?

食品加工時為什麼要生熟分開

科學研究顯示未經烹飪的肉類容易被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汙染,攝入被這些細菌汙染的食品,極易導致食物中毒。作為廚房食物加工的直接接觸物——菜刀和砧板,在切割生食如生肉、生菜時,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卵等會殘留在上面,若接著又用於切割熟食,細菌則會以菜刀和砧板為媒介直接汙染熟食。

即使在使用前清洗或用開水燙一下“消毒”,細菌也並不會被徹底清除乾淨。所以要保障食品安全,家中應備至少兩把菜刀、兩塊砧板,生熟分開使用。另外,食品的選購、運輸、保藏各個環節都應注意生熟分開。

熟肉製品應該如何正確加工、安全儲存

熟肉製品是引起我國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食品,正確的加工和儲存方式是保障食品安全、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關鍵環節。生肉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汙染率較高,甚至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需要透過熱加工、乾燥等方式控制溫度、溼度以殺滅其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破壞或抑制酶的活性,延長儲存期。新鮮肉購買後要儘快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在儲存、解凍和加工過程中應避免接觸其他食物,以防止汙染其他食品。

理論上燒熟煮透後的熟肉製品已經不含有常見的致病菌和寄生蟲,但是由於存在外界交叉汙染,且自身富含營養素和水分等,不立即食用時,仍然需要冷藏儲存,以避免微生物生長繁殖,產生腐敗變質。因此,肉製品加工和儲存過程尤其要避免生熟交叉汙染(如把做好的熟肉放到盛放過生肉的容器中),否則雖然肉製品已經徹底加熱煮透,但依然會因加工後被致病菌汙染而導致食物中毒。

肉製品加工過程也會使用新增劑,如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既可以保持肉製品良好色澤,又可以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為我國允許限量使用到肉製品的新增劑。要注意亞硝酸鹽的安全存放,尤其是避免與食鹽混放,避免誤用導致的中毒和死亡事件。

熟肉製品有哪些食品安全問題?如何防範

一般來講,正規的市售預包裝熟肉製品中食品安全問題相對較少,但如果原料肉出現問題,或儲存運輸不當,或者是現場加工、散裝銷售的熟肉製品,仍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熟肉製品的生物性汙染:

一是致病菌汙染。熟肉製品具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十分有利於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因此,對於長時間放置的熟肉製品,特別是在比較溫暖適宜的季節,極易孳生細菌,食用後可能會引起腹瀉、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因此在日常選購中,應注意生產時間和儲存溫度等,儘量選擇新鮮加工的熟肉製品,並按產品標籤的要求,正確、合理的儲存食品。

二是寄生蟲汙染。動物的肌肉和內臟等是寄生蟲寄生的常見靶器官,食用煮熟煮透的熟肉製品,是不存在寄生蟲感染風險的,但若食用加熱不徹底的熟肉製品,則會存在感染寄生蟲病的可能性。

另外,為了改善熟肉製品的感官和口感,增強風味等,會在烹飪過程中新增某些新增劑。一般來講,正規企業和廠家生產的熟肉製品使用的新增劑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百姓可以放心食用,但非正規廠家或是路邊攤點販賣的熟肉製品,特別是色澤過於鮮亮的,需要引起警惕。

因此,從正規渠道購買,選擇正規生產廠家生產的熟肉製品,並確保家庭烹飪要煮熟煮透,隔夜食用前再加熱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消費者食用安全的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