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前一陣子,據多家媒體報道,位於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國家喀麥隆,下“雪”了。這個訊息一出現,瞬間成了熱門話題,“赤道變兩極”、“地球亂套了”等言論四起。從相關報道和影片中可以看到,這裡的人們穿著短袖,打起了“雪”仗,場面十分歡樂。

赤道下“雪”,那豈不是冰火兩重天?

(圖:FA Weather/Youtube)▼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不過,喀麥隆的天氣專家、交通運輸部部長歐內斯特·恩加勒隨後在社交平臺發文證實,此次發生在本國西部地區(特別是巴納市)的並非所謂“降雪”,而是源於局地強對流天氣所形成的冰雹。

在天氣學上,本次冰雹可以被認為是軟雹,也可稱為霰[xiàn]。由於近地面的較高溫度以及較強上升氣流,使得冰晶在下落過程中形成質地較軟的軟雹,而非雪花。在視覺上,冰雹是半透明,而霰一般是不透明的。這也是此次天氣事件被誤解成降雪的原因。

形態和結構上都和雪花及冰雹不同

但是聚集之後,遠看就很像積雪了

(圖:壹圖網)▼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不過,巴納市市長桑加表示,對於年平均氣溫為24℃至28℃的喀麥隆,出現冰雹或霰的情況也並不常見。那麼,赤道地區會出現降雪嗎?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是否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呢?

喀麥隆以及本次下冰雹的巴納市所在▼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赤道真的會下雪

雪,作為一種常見的降水形式,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而非緯度較低、較為炎熱的赤道地區。實際上,降雪的形成地並非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樣苛刻。降雪只是普通的水迴圈發生過程。

從全球積雪覆蓋變化上看

雖然非洲的積雪面積極其不明顯,但也還是有的!

(圖:NASA)▼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水從潮溼的地表蒸發到空中,再以雨、雪、冰雹等形態降落,經過地表以及有機體的作用,重新回到海洋之中,最終形成全球水迴圈。而降雪的發生就是從天空中的混合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態水,常呈雪花形態。

喀麥隆境內遍佈熱帶雨林,降雨量很高

那降雪和冰雹又是咋回事呢(壹圖網)▼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一般來說,形成降雪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水汽飽和、空氣中有較多凝結核以及必要的環境溫度範圍。這三個是決定降雪是否發生,以及產生降雪量多少的關鍵條件。例如此次發生在喀麥隆西部地區的冰雹,就是因近地面較高的溫度而形成。

非洲或者沙漠下雪並不是千年一遇的奇觀

只要具備降雪的條件,就能看到白雪覆黃沙

(圖:NASA)▼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除了此次赤道冰雹事件外,其實赤道地區降雪的情況一直都存在。一般來說,低緯度地區海拔高於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地區就可能產生降雪。位於赤道附近肯亞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非洲屋脊”乞力馬扎羅山,就常有降雪發生並存在積雪覆蓋。

在乞力馬扎羅山上垂直分佈著四季的景觀

從遠處眺望,頂部的雪景更是清晰且壯觀

(圖:shutterstock)▼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山頂地區的年降水量約為250—500毫米。由於高海拔地區較低的溫度、加之降水相對充足,在山頂附近會有雪或者霰的形成。不過這些“雪頂”並不會久留,而是會在數年甚至數天內消融。

近些年來,由於山頂冰雪的融化速度加快

冰雪覆蓋的面積已經所剩不多,之後很可能完全消失

(圖:壹圖網)▼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在赤道地區,除了海拔較高的地區會發生降雪外,一些突發的極端降雪天氣事件也會存在。

例如2020年10月21日位於東非赤道附近的國家盧安達,就突降大雪。據當時APANEWS報道,盧安達東南部發生的大雪,導致該國及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些地區交通混亂,部分地區還有發生雪崩的風險。據當地警方發言人稱,由於始料不及的大雪,部分途徑路段的高速公路實施完全封鎖,數百名司機被迫在路上過夜。

雖然降雪會對生活造成一些影響

但是難得一遇的玩雪機會必須得珍惜

(圖:Team Rwanda Cycling)▼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綜上可以看到,在赤道地區也會有降雪的存在,赤道降雪並非不可能。較高的海拔和局地的強對流天氣,都是降雪可能發生的原因。隨著如強對流這類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無疑引發人們對於氣候變化地一次又一次的惶恐。

那麼,極端天氣事件是什麼呢?它的發生又會帶來什麼呢?

什麼是極端天氣事件

簡單來說,極端天氣事件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的概論非常小的天氣事件(通常小於10%),常讓人始料不及。而當一種極端天氣模式持續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被認為是極端氣候事件。經常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主要包括高溫熱浪、低溫冷害、洪澇和乾旱四大類。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常被認為是氣候異常變化的表現。

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變化

其中有別於穩定和常態的變化就是極端現象

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的變化,自然的變化也會影響人類的生活

(點選小圖可檢視大圖 圖:NASA)▼

熱浪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寒潮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乾旱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洪水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此次發生在赤道附近國家喀麥隆的冰雹,就可以被認為是一次局地極端天氣事件。從天而降的白色冰雹(軟雹)在給人們帶來樂趣的同時,也給當地的交通系統和農業種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這次下冰雹的區域雖然是喀麥隆西部海拔較高的地區

但在當地也絕對算是罕見的了

(底圖:shutterstock)▼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突如其來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往往給所在地區和國家造成損失,並且還可能導致局地生態系統改變、糧食和供水中斷、基礎設施破壞等不良後果。比如今年2月發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極端寒潮,就給當地帶來了不少麻煩。

溫度比平均水平低了14-28°C

打破了很多地區幾十年來的低溫記錄

(2021年2月14-16日美國最低氣溫)

(圖:Wiki)▼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風暴席捲幾乎整個州,當時的氣溫打破了得克薩斯州三十多年來的最低溫度,在一些地區甚至打破了一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溫的紀錄。由於管道凍結爆裂和停電,導致該州超過430萬人斷電,大量人無法在寒冷的冬季正常供暖。此外,沃思堡市道路結冰也導致100多輛汽車相撞,造成6人死亡。

寒流導致基礎設施受損嚴重

直接影響到了居民的取暖和食物供給,造成人員傷亡

(休斯頓燈光 圖:NASA)▼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除了寒潮之外,熱浪、颶風、洪水、龍捲風的發生都可能會對社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每一次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背後都隱藏著千絲萬縷的原因。而整個地球的環境是一個不斷迴圈的系統,猶如機車中的齒輪一樣,一環扣著一環轉動。這使得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並不能歸咎於單一的原因,而是來自全球氣候系統的影響。

人類不過是這個迴圈中的一個小齒輪而已

(圖:shutterstock)▼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全球氣候變辨辯

氣候是一個內外物質與能量相互交換的開放系統。與大氣圈、水圈、陸地圈、冰雪圈、生物圈以及來自地外宇宙的發展變化都存在一定關係。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上世紀80年代,氣候變化這一術語出現,並在2000年之後被廣泛使用。一般來說,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為兩種來源。其實,與氣候變化幾乎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另一個術語,即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一般僅指因人類活動而對氣候產生影響的情況。但這兩個名詞目前也常常在報道中被通用。

全人類都需要為減緩全球變暖作出努力

但氣候不應該是各國博弈的工具

(圖:shutterstock)▼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雖然近年來對於極端天氣事件報道不斷增加。然而,我們不能僅憑藉部分地區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就斷定全球氣候目前的變化情況。只有對地球過去氣候情況有所瞭解,才能對當前及未來氣候發展有更好的分析與預測。

對此,歷史氣候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透過對極地冰芯中氧同位素的分析、黃土高原上黃土層以及樹木年輪的研究等,來反演和重建歷史時期的氣候狀況。這些研究都進一步表明,氣候變化有著波動性而非單向變化的特點。

對冰芯等多種物質的分析研究

可瞭解到在人類生存時期之外的地球氣候變化

(圖:壹圖網)▼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根據資料顯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全球氣候存在著冷暖交替與乾溼變化,並伴隨冰期或間冰期的存在。一般來說,冰期與間冰期的週期大約為10萬年。距離目前最近的第四紀冰期始於200萬至300萬年前,目前我們仍處於該大冰期的時間範圍內。

全球氣候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人們將其主要原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陽活動強度、火山噴發帶來的火山灰、洋流變化、海陸分佈格局、地貌格局變化、氣溶膠濃度變化等。

自然因素的變化,是人類無法控制的

例如火山噴發,就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圖:Wiki)▼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而人為因素則主要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氣溶膠的排放,土地覆被改變對於輻射的影響等。在氣候變化的討論中,目前很多人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氣候系統正反饋不斷加劇的重要原因。

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

氣候變化開始頻頻出現異常,難逃干係。。。

(圖:shutterstock)▼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佈的第五次氣候變化報告資料顯示,自工業時代以來,人們對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海洋被迫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進而造導致海洋持續酸化,海洋酸化對大洋中的生物造成負面影響並可能輻射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另外,該報告還證實,1983年至2012年有極大可能是北半球在過去1400年裡最熱的30年。這些統計資料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在全球變暖中,人類活動所發揮的顯著影響作用。

地表溫度持續升高,冰山融化加快。。。

表象之後的各種因素,都少不了人類的“貢獻”

(圖:NASA)▼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雖然氣候在不斷變暖仍為目前的主流觀點,但仍有部分學者卻對該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

俄羅斯的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持就是支援全球變冷說的科學家之一。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持長期於天文臺進行觀測和實驗,著重強調太陽活動而非溫室氣體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研究,他認為目前太陽已進入“冷卻週期”,太陽輻射強度處於緩慢下降階段,並會在2041年達到最低值。而在這一過程中,地球恐將重新進入寒冷期。

冰川時代肯定會到來

不過會是何時,沒人能給出肯定回答

(圖:《冰川時代》)▼

赤道附近下冰雹背後的真相|地球知識局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如今的氣候變化僅僅是人類過度地城市化所導致,或是拔高了人類視角的分析等等。基於此,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仍在火熱進行中。因為未知,所以值得探索。

赤道附近的突然“降雪”意味著什麼?全球氣候究竟是在變暖還是變冷?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能產生多大影響?這些問題目前都尚無確切定論,有待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目前的氣候模型表明,隨著氣候變化,地球或將經歷更多的極端天氣。我們能做的,是以可持續的方式來使用資源,以科學的方法來預測突發災害,與這顆藍色星球同呼吸共命運。

參考文獻:

1。 http://apanews。net/en/news/heavy-snowfall-causes-traffic-chaos-in-south-western-rwanda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unt_Kilimanjaro#Climatic_zones

3。Adopted,I。P。C。C。(2014)。Climatechange2014synthesisreport。 IPCC:Geneva,Szwitzerland。

4。丁裕國。(2008)。氣候:變冷還是變暖。百科知識(18),13-15。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reme_weather

6。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56058372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imate_change

8。https://mp。weixin。qq。com/s/gYwKPM2ieyXzVAIoVIPHyg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