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勝昔丨炸泡子

文/金勝昔

擦黑,去散步,途經學校十字路口,車來車往,人流如織。拐角巴掌大的空地上,聚集了賣水果的,玉米棒的,甘蔗的,竹製品的,衣服的,鞋子的,皮具的,圖書的,五穀雜糧的,保健藥材的……儼然是個小市場。這不奇怪,這裡被稱為最美散步路,小區相對集中,新一中校園坐落於此,人多那是自然。

金勝昔丨炸泡子

你猜看到了什麼?呵呵!居然看到了我的“童年”。一輛香檳金的農用三輪小貨車,停在拐角顯眼的位置,地上擺著十幾個透明塑膠袋,裡面裝滿了我的“渴望”。白色的,黃色的,褐色的,紫色的。既有管狀的,辮子狀的,枕狀的,米粒形的,方形的,圓形的。車尾轟鳴的柴油機聲吸引著過往的路人,一位四十出頭的外地小哥正埋頭接著從膨化機裡擠出來的“童年”, 連我掏出手機拍照也未曾發現。兩手套著白色紗手套,左手牽引,右手托住,不用量,折得一樣長,接滿裝袋,動作嫻熟果斷。時有圍觀者問:“老闆,這些是什麼米做的?”“哦!白的是大米,黃的是玉米,紫的是黑米,褐色的這個是山芋粉做的。”“怎麼賣的?”“一塊五一兩”,“那好,給我稱個十塊錢的”。我思忖著,等回來再買吧!看著車箱前擋板搭著藍色的雨布,下面放了兩床碎花被子,明顯是睡在車上過夜的。農村人農閒時外出做點小生意,賺點錢不容易,捨不得進飯館住旅社。他是誰的父親,又是誰的兒子?

金勝昔丨炸泡子

在我們巢湖這叫“炸泡子”。炸泡子有兩種,一種是手搖鍋爐式,腳一踩“轟”的一聲蹦出爆米花和米泡的那種,是最古老最原始炸泡子的方法。小時候眼看著要出爐,套袋子的時候,膽大的在旁邊捂起耳朵,膽小的撒腿就跑,嫌腿長得少,躲在牆角遠遠地瞧。另一種就是現在的這種電動膨化機,產量大,且造型多樣,基本造型還是以長筒狀為主,只不過多了些雜糧而已。學名叫泡子筒或江米棍,在八十年代鄉鎮農村很是流行。

金勝昔丨炸泡子

路上,不由想起四十年前的八十年代,那會上二三年級,生活在離鎮上五六里路的農村,雖與鎮子相距不遠,卻很少上街,也許是年紀小的緣故,亦或是窮的原因。不知從哪聽說街上西門在炸泡子,於是幾個饞鬼偷偷地揭開米罈子,搲了幾升(過去農村搲米的容器)米,掏出嶄新的壓歲錢,拎個帶膽的蛇皮袋,悄悄地摸出門。那時上街純靠兩條腿,腳踏車算是大件商品,不是尋常百姓所能擁有的,更沒有電瓶車,摩托車之類的奢侈品。橋西街是柘皋鎮上的幾條老街之一,清一色的明清青磚木房,地面上的青石板光滑錚亮,照出人像,深深的車轍印幽遠亙長。彷彿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推車的夥計肩搭白色毛巾,一邊擦汗一邊喊道:“哎!讓一讓,讓一讓囉!”這是心目中的大城市啊!要是能住在街上該有多好!在電影院對面找到了炸泡子的作坊,排隊,稱米,買糖精,交錢,插牌子,人還真多,不光光是我們這幾個饞鬼啊!心裡頓時安慰了許多。不敢離開,擔心排到了沒人給摞開了,讓後來人居上,又有些輕怕別人偷吃自家剛炸出泡子的模樣。那個年代炸出的泡子原料就是唯一的大米,也算是個“獨生子”了,統一的白色泡子筒,根本沒有其他的味道和花樣可選。如此,倒也是高階的零食了,不亞於現在的雪米餅,米老頭。炸好了泡子已是小中午,揹著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像是要到了米的討飯人,又像是撿破爛的野孩子,自在而逍遙!

金勝昔丨炸泡子

如今,人們的食品日益豐富,誰又能時刻想起當年的歡樂,童年的美味,那香噴噴嘎吱脆的泡子呢?不是看到小哥這一幕,又怎能憶起,不容多想,加快腳步,“老闆,來上兩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