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芒種初過雨及時,紗廚睡起角巾欹。痴雲不散常遮塔,野水無聲自入池。”

晨起,小傢伙看了一眼日曆,然後興高采烈地跑過來:“媽媽,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我有點疑惑:“今天是星期六啊。”

小傢伙一臉嫌棄:“今天是芒種,媽媽,你連這都不知道。”

哦,原來今天是芒種啊,難怪感覺比前幾日熱了不少。

芒種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它的到來,預示著仲夏時節正式開始。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芒種是哪一天呢?一般多在公曆的每年6月5日或6日前後,以太陽到達黃經75°時作為依據。

“芒種芒種,忙收忙種”,就是說有芒的麥子要快快收起,有芒的稻子則要趕緊種下。

一個芒種,既包含收穫,又有播種,這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在古代,芒種有著極其重要的農業意義。

古人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每一候各以一種動物為特徵,首先是螳螂,時至芒種,螳螂在頭一年深秋產的卵,破殼而出,長成小螳螂。

其次是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鳴叫不止。

最後則是一種名為“反舌”的小鳥,此鳥善於學習其它鳥類的叫聲,到了芒種卻反而停止了鳴叫。

動物的習性更改,充分反映了芒種這一節氣的特點——氣溫升高、溼氣加重、雨水充沛。芒種已經來了,又熱又悶的“桑拿天”還遠嗎?

芒種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對如今的我們來說,芒種的農業意義早已衰減,文化意義卻呈上升趨勢。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那麼,芒種這一天,我們可以帶孩子們一起做些什麼呢?

一、送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是為迎花神;芒種六月,那些春日吒紫嫣紅的各色花兒相繼凋謝,是為送花神。

舊時人們多在芒種日送花神歸位,舉行祭祀花神等儀式。《紅樓夢》曾有相關的描述:

“(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雖是舊日習俗,倒是適合作為親子游。一家出行,尋一有樹有花的所在,讓孩子綁上彩線絲帶,頗有一番情趣。

二、煮梅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每年五、六月間,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所謂 “青梅煮酒論英雄”,說的就是煮梅。

青梅本身味道比較偏酸,很難直接當水果吃,煮梅釀酒之後,酸味被中和,倒是剛剛好。

咱們可以尋一片梅林,帶著孩子摘梅子、清洗梅子、釀梅酒,讓孩子感受一下從果子化身為果酒的過程。

三、打泥巴仗

貴州一帶的侗族男女老少,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的活動。大家互扔泥巴,你來我往。活動結束,由專人檢查戰果,誰身上的泥巴最多,誰就是當天最受歡迎的人。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到,孩子最愛做的事竟是它?

這個活動,如果舉行的話,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所謂童年,不就是由泥巴和水組合而成。

當然如果覺得泥巴不太衛生的話,可以換成彩泥,更可以直接換成打水仗。具體形式如何不重要,孩子們開心愉悅才是最重要的。

對孩子們來說,每一個節氣,既是他們瞭解文化、瞭解習俗的一個渠道,更是他們放飛自我的一個好時機。

寓教於樂,在玩中學習,方為上道。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