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中,還有很多地道美食。小編今天就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北京的非遺美食。

如今,成功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的北京美食共計15種。

1、二鍋頭酒(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蒸餾酒釀造是先將穀物、薯類等富含澱粉或糖質的原料製成酒醅(沒有過濾的酒)或發酵製成酒醪(濁酒),而後再蒸餾成酒。蒸餾酒呈白色或微黃透明,因而俗稱“白酒”。其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淨,酒精含量較高,屬烈性酒。按照使用原料和糖化發酵劑來區分,蒸餾酒釀造時會有大麴、小曲、麩曲釀造技藝的不同。蒸餾酒用料以糧食為主,可分高粱酒、玉米酒等種類,其中高粱含澱粉量高,蛋白質適中,最利於釀製蒸餾酒。按照香型,蒸餾酒又可分為醬香型、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復香型等多種。蒸餾酒古稱“燒酒”、“醇酒”,最初是由低酒精度的米酒演變而來,約成形於宋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我國的蒸餾酒主要產於四川、貴州、河南、河北、瀋陽、吉林、北京等地區,其釀造工藝的形成和當地的穀物(盛產高粱)、氣候(寒冷或潮溼)、水質及生活習俗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京是我國釀酒歷史悠久的地區之一,城內至今仍保留著三條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以燒酒為地名的衚衕。北京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北京釀酒技藝的重要代表,它萌芽於元明時期,成型於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1949年,政府對酒實行專賣,華北酒業專賣公司試驗廠接收12家老燒鍋,1951年註冊“紅星”二鍋頭商標,全面繼承了北京二鍋頭酒釀製技藝。牛欄山為京北古鎮,地處燕山之麓,東臨潮、白二河匯合處,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好,適宜釀酒。清朝初年,牛欄山釀酒業已十分發達。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牛欄山二鍋頭酒逐漸形成我國北方清香型酒中極具特色的酒品。1952年,在“公利號”、“富順成號”等老燒鍋的基礎上成立了牛欄山酒廠,繼續沿用傳統釀造技藝生產二鍋頭酒。

北京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並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加以發展,逐漸形成了老五甑法發酵、混蒸混燒、看花接酒、中段接酒等特有的絕技。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凝聚了北京釀酒技師的聰明才智,在當今二鍋頭酒的生產中仍持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二鍋頭酒具有清香芬芳、純正典雅、甘洌醇厚等特點,長久以來暢銷全國,並出口到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紅星”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為還名列“中華老字號”,獲得多項殊榮。

目前北京二鍋頭酒生產面臨著極大挑戰,生產基地屢遭遷徙,洋酒衝擊、人才短缺、假冒侵權等問題層出不窮,令生產廠家疲於應付。針對這一狀況,應及時出臺合理的保護措施,以保證北京二鍋頭酒的正常生產及其傳統釀製技藝的完整傳承。

2、菊花白酒(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菊花酒系重陽佳節的必備飲品,釀製歷史悠久。明清兩代的御製菊花白酒是在民間菊花酒基礎上結合宮廷特殊需求創制出的名貴酒種。它用菊花為主料,輔以人參、枸杞、沉香等二十餘味名貴中藥材,與基酒混合蒸餾而成,具有養肝明目、疏風清熱、益氣健脾、滋陰補腎之效。創辦於18世紀中期的老字號“仁和”專門承製宮廷御酒,同治年間從宮中取得菊花白酒製作秘方,傳承至今已有七代。

菊花白酒釀製技藝繼承了蒸餾白酒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的工藝傳統,結合露酒生產工藝,形成以提香、除雜為主,固液結合、分段取酒的一整套特殊蒸餾工藝。這種酒釀製週期較長,前後約需八個月左右,主要工序包括預處理、蒸餾、勾兌、陳貯等。釀成的菊花白酒晶瑩無色,集菊香、藥香、酒香為一體,芳馥誘人。

菊花白酒釀製技藝對於工料要求嚴格,提倡料必精品,工必講究。其配方科學嚴謹,符合中藥方劑學理論,凝聚著中醫傳統的實踐經驗,它提倡以酒保健,以藥養生,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改善國民生活質量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菊花白酒以重陽節為依託,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加之釀製成本高、手工生產效率低等原因,相關的釀造技藝發展緩慢,傳承受阻,需要保護和搶救。

3、張一元茉莉花茶(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花茶系將綠茶與茉莉花置於一處,多次窨制而成。這是我國特有的茶種,茶以花名,花因茶勝。花茶源於宋、始於明而成於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莊均以銷售茉莉花茶而著稱。清代末年,張昌翼開辦張一元茶莊,世代傳承,專門製作銷售茉莉花茶。民國年間,張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戲園的常客喝茶几乎都點名要張一元,京劇名家裘盛戎、馬連良、譚富英等也都是張一元的老主顧。1956年公私合營後,張一元逐漸失去了專銷花茶的原有特色。1992年,張一元傳統茉莉花茶製作工藝重新得以恢復。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時採用福建烘青綠茶——春茶為茶坯,初制過程主要包括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這種深受京城百姓喜愛的花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蘊涵著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蘊,具有廣泛的市場。但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較為複雜,手工勞動相當辛苦,所以願意學習這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花茶窨制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4、吳裕泰茉莉花茶(2011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花茶,又名“燻花茶”、“窨花茶”、“香片”,屬於再加工茶類。其中,茉莉花茶是綠茶經多次用茉莉鮮花窨制加工而成的,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味與花香巧妙地融合,構成了茉莉花茶特有的品質,被稱為花茶中之珍品。

始建於1887年的吳裕泰是國內知名的茶葉老字號,一貫秉承自採、自窨、自拼的獨門窨制技藝,其主要包括茶坯製作、花源選擇、鮮花養護、玉蘭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熱、起花、烘培、勻堆裝箱九道工序。只採用春茶茶坯,堅持茉莉花“三不採原則”,在拼配中適當增加徽茶茶坯所佔比例,並且運用“低溫慢烘”等獨門技藝,最終形成了吳裕泰茉莉花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由於茉莉花茶原料成本高,加工技藝複雜,週期長,以及受到其他茶類的影響,目前市場份額逐年下降。在宣傳方面,老百姓對茉莉花茶也有很大的誤解,認為茉莉花茶是低質量茶葉,面對市場競爭,在企業裡很多傳統品種的茉莉花茶甚至在低價位賠本經營。加上從業環境艱苦、技術難度大等原因,年輕人不願意繼承和學習茉莉花茶窨制技藝,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5、王致和腐乳(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早在漢代,我國就發明了豆腐。為了便於貯存,人們加入酒糟進行醃製,由此形成腐乳。至清代,腐乳釀造技藝得到完善和提高,出現了名重一時的王致和腐乳,其傳統生產技藝一直傳承至今。

清代康熙八年(1669),安徽舉人王致和進京趕考,住在北京安徽會館。在備考期間,他依靠販賣豆腐維持生計。王致和利用老家的腐乳釀造技藝儲存賣剩的豆腐,不經意間發明了臭豆腐這一獨特品種。其後臭豆腐生意日益紅火,王致和於是棄學從商,於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在前門外延壽寺街創辦了“王致和南醬園”,前店後廠,生產臭豆腐。1958年公私合營後,王致和南醬園遷至北京市海淀區,生產規模逐年擴大。

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傳承毛黴型發酵腐乳的製作工藝,主要生產紅腐乳和青腐乳(臭豆腐),產品具有“細、軟、鮮、香”的特點。王致和腐乳以大豆為原料,紅、白酒、白糖、食鹽為輔料,經微生物發酵而成,製作工藝較為複雜,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需經大豆篩選、清洗、浸泡、磨漿、漿渣分離、豆漿加溫、凝固、壓榨、切塊、接菌、前期發酵、醃製、灌裝、後期發酵等幾十道工序,為期約為三個多月。舊時王致和腐乳釀造所用的工具很多,主要有大缸、石磨、柴鍋、石塊、木板、籠屜、罈子等。在歷史上,食用腐乳是廣大勞動人民攝取植物蛋白的重要途徑。王致和腐乳屬於發酵性豆製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富於藥用價值,具有降低膽固醇含量、降血壓等多種功能,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保健食品。

近年來,王致和腐乳在生產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王致和”商標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馳名商標”,王致和南醬園被商務部確定為“中華老字號”。目前,王致和腐乳行銷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王致和腐乳產品廣受海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和讚譽。

6、六必居醬菜(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六必居老醬園約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因其注重產品質量的“六必”經營理念而得名。六必居由山西省臨汾縣的趙氏三兄弟創立,迄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是北京著名老字號之一。它製作的醬菜素以醬香濃郁、鮮甜脆嫩而著稱,清代以來的文人筆記中對此多有稱譽。

六必居醬菜的傳統制作技藝向以選料獨特、製作複雜、工藝嚴謹而聞名,長期以來一直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世代傳承。其製作加工注重品質,經營管理講究誠信,產品豐富多樣,包裝新穎獨特,服務熱情周到,在廣大顧客中享有良好的信譽,這也是六必居延續數百年而長盛不衰的關鍵原因。

作為北京歷史悠久的著名老字號,六必居擁有一系列豐富深刻的企業文化理念。首先,它恪守傳統的“六必”生產經營理念,講究“秫稻必齊,蘗麯必實,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即用料必須齊全,下料必須充足,製作過程必須清潔,用水必須純淨,裝置必須優良,火候必須適當。六必居在管理和經營方式上講求規範,以誠信為本,它較早採用了契約合夥、股份制等經營模式,同時還重視文化宣傳,為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和商業運營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鑑,蘊蓄了豐富的商業文化內涵。

7、全聚德掛爐烤鴨(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烤鴨是北京最著名的菜餚,古稱“燒鴨子”、“爐燒鴨”、“南爐鴨”等。據元代《飲膳正要》記載,當時宮廷已有燒鴨子。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都門雜記》等書也記載,宮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節,除桂花月餅外,還準備南爐鴨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對此尤為喜愛。北京的烤鴨店以便宜坊、全聚德為主。便宜坊創始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全聚德創始於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歷史。烤鴨系以專門飼養的填鴨為原料,經宰殺、清洗、制(烤鴨)坯、晾皮、上飴、烤炙等環節而製成。北京烤鴨有掛爐(明火)、燜爐(闇火)、缸爐、叉燒等不同的製作工藝,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肉質鮮嫩,肥而不膩,口味鮮美,深得中外人士讚許。

北京全聚德烤鴨店始建於清代同治三年(1864),創辦人為楊全仁。該店製作的掛爐烤鴨系以果木為燃料,將鴨坯掛在特製的烤爐中明火烤制而成。經過歷代烤鴨師的努力,全聚德掛爐烤鴨已形成一套標準、規範的工藝流程,整套工藝由宰燙、製坯、烤制、片鴨4道工序31個環節組成。全聚德烤鴨以優質的北京填鴨為原料,加工裝置和工藝流程自成一格,烤出的成鴨風味醇香,健康安全,以皮層香酥、肉質鮮嫩、色彩鮮亮、氣味芳香的特色而蜚聲中外,被列為北京特產之首。

全聚德掛爐烤鴨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脂肪大部分均勻地分佈在肌肉組織紋理中,所以肉質柔嫩,味道鮮美。

全聚德烤鴨的吃法也很有講究。食用時以筷子夾起片好的鴨肉,蘸上少許甜麵醬,配上蔥絲或黃瓜條,卷在荷葉餅中食用;也可將鴨肉蘸上甜麵醬,同蔥絲一起夾在芝麻燒餅中食用。除烤鴨外,全聚德還首創了全鴨宴席,可與烤鴨配合進食。

8、便宜坊燜爐烤鴨(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烤鴨是北京最著名的菜餚,古稱“燒鴨子”、“爐燒鴨”、“南爐鴨”等。據元代《飲膳正要》記載,當時宮廷已有燒鴨子。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都門雜記》等書也記載,宮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節,除桂花月餅外,還準備南爐鴨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對此尤為喜愛。北京的烤鴨店以便宜坊、全聚德為主。便宜坊創始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全聚德創始於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歷史。烤鴨系以專門飼養的填鴨為原料,經宰殺、清洗、制(烤鴨)坯、晾皮、上飴、烤炙等環節而製成。北京烤鴨有掛爐(明火)、燜爐(闇火)、缸爐、叉燒等不同的製作工藝,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肉質鮮嫩,肥而不膩,口味鮮美,深得中外人士讚許。

北京便宜坊創建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以經營燜爐烤鴨為主。燜爐烤鴨在製作過程中,鴨子不見明火,烤出的成品呈棗紅色,外皮油亮酥脆,肉質潔白細嫩。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在歷代烤鴨師的手中不斷得到發展,形成所謂“三絕”,即燜爐特製技藝絕、選鴨製坯技藝絕、烤製片鴨技藝絕。

數百年來,口味鮮美、外酥裡嫩的便宜坊燜爐烤鴨一直吸引著各方食客。明代名臣楊繼盛曾為便宜坊題寫匾額,乾隆皇帝及許多清代臣僚和文人雅士都曾光顧便宜坊。現當代,到便宜坊品嚐燜爐烤鴨的各界人士更多,既有政府領導人,又有社會知名人士,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國元首,他們在品嚐之餘為便宜坊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銘文墨寶。在近六百年的變遷中,便宜坊積累形成了獨特的烤鴨技藝和企業文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便宜坊”是商務部首批授牌的“中華老字號”。目前,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中技術全面的烤鴨師已為數不多,青年技師的培養尚無法滿足技藝傳承和發展的需要。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便宜坊燜爐烤鴨的品牌形象正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不良影響。急需採取有力措施,保護這一優秀傳統手工技藝的有效傳承。

9、東來順涮羊肉(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東來順飯莊是北京清真餐飲的代表,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原址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北門,創始人為丁德山。東來順涮羊肉是北方火鍋的代表,素有“中華第一涮”的美譽。1955年11月,東來順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88年改建為公司,2003年成立北京市東來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東來順涮羊肉製作技藝融合羊肉批制和切肉、火鍋製作、糖蒜製作、調料製作等多種技藝,形成東來順涮羊肉選料精、刀工美、調料香、火鍋旺、底湯鮮、糖蒜脆、配料細、輔料全的八大特點,以色、香、味、形、器的和諧統一創造了富於個性的飲食文化特色。東來順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無論是政府首腦、名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前往東來順品嚐正宗的涮羊肉。如今的東來順注重發展聯合企業,擴大規模,實行集約化經營,力求降低成本,保持平民化、大眾化的經營模式,使自身進一步貼近平民百姓。但由於“文革”等歷史原因及王府井大街改造,東來順飯莊已遷離原址,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技術力量也在此過程中流失,需要搶救保護。

10、鴻賓樓全羊席(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鴻賓樓開業於清代咸豐三年(1853),是一家主營清真風味菜餚的老店,原址設在天津,1955年遷入北京經營。

清代宮廷以高檔次的全羊席招待信仰伊斯蘭教的賓客。清末民初全羊席盛行於市肆酒樓,鴻賓樓的名廚宋紹山等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對之進行豐富完善,創制出有120道菜餚的特色宴席。全席以羊為主料,因材施藝,結構完整,佈局縝密,且有循章扣法之功。鴻賓樓全羊席烹飪手段豐富,將傳統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宴席以羊首開始,以羊尾結束,依次上菜,有條不紊。僅就羊首部位而言,頭頂為“麒麟頂”,燜制;後腦肉為“金冠”,扒制;腦為“雲頭”,燴制;耳中段為“順風”,熗制;眼皮肉為“戶皮”,灼制;羊耳的後邊肉為“核桃肉”,炸制;羊鼻骨下面的肉為“望峰坡”,烹製;鼻脆骨為“明骨”,蒸制,如此等等。

因此席系承清末傳統而來,故特避慈禧太后生肖屬羊之諱,雖用全羊,菜名中一“羊”字,而是結合菜餚特徵,冠以優雅的別名,如以羊眼、脊髓為主料的菜稱“鞭打繡球”,以羊肝為主料的菜稱“紅葉含霜”等。鴻賓樓全羊席製作技藝在中國烹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雅緻的命名方法更顯示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在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1、月盛齋醬燒牛羊肉(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月盛齋創建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創始人為馬慶瑞。因店址選在北京前門箭樓西月形牆路南,又繫於回族齋月期間開業,故取名“月盛齋”,寓意月月興盛。月盛齋以醬羊肉和燒羊肉而聞名一時,在北京清真食品行業具有很高的地位。

月盛齋熟肉製作工藝分醬制和燒製兩大類,在吸收宮廷醬肉技術和民間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引入傳統中醫的養生理論及相關醫藥知識,製作中使用二十多種既能調味又有藥用價值的香料,做出的肉品不僅味道更加鮮美,而且還具有滋補養生的功效。

月盛齋醬燒羊肉製作工藝較為複雜,尤其講究火候,除選料、配方和獨一無二的兌老湯技術外,又有驗料、選材、調湯、煮制等約二十道工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月盛齋始終堅持“選料精良,肥瘦俱備,絕不省事;配方精緻,色味俱佳,絕不省錢;製作精細,醬燒俱全,絕不省工”的原則。製成的菜品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外焦裡嫩,香酥爽口,不羶不膩,鹹淡適中,濃香適口,回味悠長,融肉香、醬香、藥香、油香於一體。

月盛齋熟肉在歷史上曾作為宮廷食品而名揚天下,清代史籍中對此多有記載,不少名人都曾為之題詞留墨。從這個意義上說,月盛齋牛羊肉製品負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如今月盛齋承擔著為北京市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供應日常生活所需清真肉製品的任務,同時還負責為國內、國際大型會議提供特需的清真肉食。

隨著社會的變革,月盛齋在經營中碰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市場的不良競爭等因素使這一老字號的發展遭遇困境。月盛齋醬燒牛羊肉製作技藝的傳承目前已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亟待保護。

12、北京烤肉(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烤肉主要包括“烤肉季”的烤羊肉和“烤肉宛”的烤牛肉,這兩家的烤肉製作工藝代表了北京烤肉的最高水準。北京烤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用料講究,技藝精湛,在北京乃至中國烹飪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烤肉是北京獨具特色的風味菜品,製作時先將切好的牛、羊肉片加以醃漬,而後置於特製的圓形鐵盤(又稱“炙子”)上進行烤制。北京烤肉起源於明代宮廷,當時稱為“吃炙羊肉”,其後流傳至民間,在市井中盛行起來。

“烤肉宛”開業於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店主是京東大廠回族自治縣一位宛姓回民,其家由推車賣炭火、烤牛肉開始,三代苦心經營,終於在宣武門附近買房立了鋪面,字號為“烤肉宛記”,後改為“烤肉宛”。三百多年來,“烤肉宛”烤牛肉久盛不衰,深深紮根於北京民間,與市井民俗緊密結合,一直傳沿至今,成為京味飲食文化和技藝的重要代表。

“烤肉季”創始於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代什剎海荷花市場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市,七月中旬至九月初九前後,季德彩都會推車到銀錠橋畔支攤賣烤羊肉。季家烤肉溢油蕩香,引得眾多遊人紛紛光顧,生意十分興隆。其後季家烤肉技藝經幾代傳承,日趨成熟完善,逐漸由攤商變為坐商,在銀錠橋畔建立“烤肉季”字號。1956年後,“烤肉季”發展更快,名氣也更盛。從創立至今,“烤肉季”從未離開什剎海,已成為這一地區富有特色的風味名吃,遊人食肉觀景,其樂融融。“烤肉季”烤肉製作技藝及經營模式具有北京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研究價值較高。

13、天福號醬肘子(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天福號醬肉鋪始創於清代乾隆三年(1738),當時山東大旱,顆粒無收,山東掖縣人劉鳳翔領著孫子劉抵明逃荒來京謀生,在西單牌樓東北角開了一家醬肉鋪,取名“天福號”,寓上天賜福之意。天福號製作的醬肘子香酥可口,品質俱優,吸引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前來光顧。慈禧太后品嚐後也大加讚賞,並賜“天福號腰牌”,規定天福號每天憑腰牌定量送醬肘子進宮。自此“天福號醬肘子”成為貢品,名聲益振。1993年,“天福號”被評為“中華老字號”。至今“天福號”已傳承八代,在二百七十餘年的歷史變遷中,其生產的醬肘子等產品始終保持著超群的品質。

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是劉氏祖孫二人在經營中反覆研究形成的,其醬制方法獨特,與眾不同。天福號醬肘子選料精細,製成後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老企業負擔過重、資金和人才短缺、生產場地狹小、技術工人老齡化、技術人才外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的傳承日趨艱難,後繼乏人。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儘快制訂出有效的保護措施。

14、都一處燒麥(2008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都一處老店創建於清代乾隆三年(1738),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開設的小酒店“王記酒鋪”,乾隆十七年(1752)更名為“都一處”,主要經營燒麥。

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都一處形成了一整套精湛的燒麥製作技藝,其中燒麥的擀皮工藝堪稱一絕,擀出的燒麥皮每張都是24褶。都一處燒麥品種之多,在全國僅此一家。老店最初以豬肉餡、牛肉餡、素餡和三鮮(豬肉、海參、蝦仁)燒麥聞名,隨後又根據季節時令的變化,增添了魚肉、蟹肉、蝦肉等海鮮餡的燒麥以及以豬肉為主,分別與白菜、韭菜、茴香、南瓜、大蔥、西葫蘆等相配而製成的四季燒麥。20世紀80年代以來,都一處又相繼開發出山楂燒麥、一品紅燒麥、枸杞燒麥等滋補類燒麥,還創新工藝,製成雙色燒麥、彩色燒麥、翡翠燒麥、薄荷燒麥等特色燒麥。同時,積極豐富燒麥口味,推出了酸、甜、鹹、鮮、香、辣等十幾個系列三十多種燒麥。

都一處燒麥獨具特色,既鮮美可口,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燒麥頂部的麥穗有24褶,如同細腰疊裙,皮薄透餡,青白透明,亭亭玉立。食之則香而不膩,回味無窮。都一處製作的燒麥曾先後獲得過全國烹飪大賽第一名、“金鼎獎”及“中華名小吃”等殊榮,都一處老店也榮獲“中華飲食名店”等稱號。

15、仿膳(2011年)

驚豔!舌尖上的國家非遺(北京篇)

北京市仿膳飯莊是經營宮廷風味菜餚的中華老字號餐館,位於北海公園漪瀾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1925年由原清宮御膳房的幾名御廚創辦。“仿膳”,意為專門仿照宮廷御膳房的方法制作菜餚和點心等食物,至今已有85年的歷史。

仿膳飯莊是清廷御膳的研究整理、繼承創新、經營保護單位,在幾十年的經營中,始終保持了宮廷風味的特色。為了挖掘和研製宮廷名菜,仿膳飯莊派人多次前往故宮博物院,在浩繁的御膳檔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緒年間的數百種菜餚。其中鳳尾魚翅、金蟾玉鮑、一品官燕、油攢大蝦、宮門獻魚、溜雞脯等最有特色;名點有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肉末燒餅等。1979年,經過挖掘、整理,仿膳飯莊在國內首家推出了清廷御膳,引起世界各國飲食界的廣泛關注。御膳選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貴原材料,採用滿族的燒烤與漢族的燉燜煮等技法,匯南北風味之精粹,豐富多彩,蔚為大觀。

(以上國家級非遺美食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