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遺址:龍山文化至清代的4000年文明積澱

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不但以太極故里聞名四海,而且還是個有數千年曆史的古村落遺址。遺址位於陳家溝村西北,南水北調幹渠線路從遺址穿過。2004年秋天,溫縣文物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佔壓區作文物調查時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2005年4月至12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乾渠佔壓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重大考古發現。

陳家溝遺址:龍山文化至清代的4000年文明積澱

陳家溝遺址 張保民

陳家溝遺址發掘面積7500平方米,發掘出各個時期的灰坑1100座、墓葬128座,東周時期房屋1座、陶窯9座;出土陶、骨、石、玉、蚌等各種質地的器物500餘件,並有少量宋代瓷器、唐宋及清代銅錢。

龍山文化遺存不多,主要遺蹟有壕溝、灰溝和灰坑,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螄殼。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褐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紋飾有豎籃紋、劃紋、弦紋、方格紋等,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甕、圈足盤、折腹盆、缽、器蓋、器座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鐮、鏃。

西周時期的遺存在遺址的各個部分都有發現,主要是灰坑和墓葬。灰坑數量不多,以圓形坑為主,出土物不太豐富。墓葬共發現5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填土多為紅褐土,在一個墓的填土中還發現一具狗骨架。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

東周時期遺存最為普遍,分佈於整個遺址,出土物也最豐富。主要遺蹟有陶窯、墓葬、馬坑、灰坑、居穴等。墓葬發現38座,全部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大多數是仰身直肢,也有仰身屈肢,只有一例是俯身屈肢;共出陶器40件(套),隨葬器物有鬲、盂、豆、罐、鼎、盆等,其中M54是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墓葬。在它的東部1。7米處,還有一座陪葬馬坑。葬馬坑形狀呈長方形,距坑口深0。3米處發現馬2匹,頭均朝東又昂首向北,四肢伸直,南北並列,北部的一匹壓在另一匹的四肢上,可以確定是死後擺放的。東周時期的灰坑數量眾多,形狀大致可分為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還發現了加工製作石圭使用後的石料廢棄坑,有相當多的灰坑形制較大,坑壁規整,坑底很平,還有一些與灶有關的跡象。這些應是當時人們居住用的,也可稱居穴。

漢代遺蹟也有發現,主要分佈在中部與東部,個別探方內堆積有地層,其他的多為灰坑和水井等跡象。灰坑內填土中出有不少漢代磚瓦片、飾有花紋的空心磚塊和燒土塊、蚌殼片。遺址內還零星出有唐宋時期的銅錢和瓷器等。銅錢主要是“開元通寶”“皇宋通寶”“政和通寶”“天禧通寶”等,瓷器主要是碗、碟類,玉璧底,多施黃釉、豆綠釉等。

陳家溝遺址由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漢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連續疊壓,其文化層厚度3米至7米,經歷了原始社會龍山文化、西周、東周、漢、唐、宋、元、明、清時期,時間跨度4000餘年,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以東周時期為主的古村遺址。這說明自古以來,陳家溝一帶的清風嶺上就是先民們聚居的村落,遺址的發掘對復原當地歷史文化面貌、研究東周時期手工製作工藝有極高價值。2011年4月,溫縣人民政府公佈陳家溝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史編號:201286)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