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對中草藥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中藥裡有很多以地域為名的品類,比如懷山藥、滇三七、北柴胡等等。但這些冠有地域名字的中藥,更多是“道地藥材”的含義,也就是說某味中藥以某個地方出產者最佳。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但同樣是有地域名字,貝母裡有浙貝母和川貝母之分,但它們之間的區別,就不能簡單地以“道地藥材”來解釋,而是有不小的功用差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貝母”,屬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稜砂貝母的鱗莖。一般生長在溫帶高山、高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裡,入藥者直接生用。

先說說川貝母:

歷代本草家認為,川貝母性味苦甘微寒,能入肺、心二經,主要有清熱、化痰、散結等功用。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1、清熱化痰:

川貝母常用於潤肺止咳,適合各類虛勞咳嗽、肺熱燥咳或痰熱咳嗽。由於它性寒味微苦,所以能清肺、

瀉熱

、化痰,而味甘質潤所以又能潤肺止咳,尤其適宜於內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

如果是肺虛勞嗽、陰虛久咳而有痰者,常與沙參、麥冬等配伍。

如果是肺熱肺燥引起的咳嗽,常和知母配伍,如二母丸。

如果痰熱較甚,可與蛇膽汁配伍,如蛇膽川貝飲。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2、清熱散結:

川貝母還有一個清熱散結的作用,常用於瘰癧瘡腫及乳癰、肺癰。川貝母的清熱散結,尤其適合熱鬱痰結,如痰火鬱結之瘰癧,常與玄參、牡蠣等配伍以化痰軟堅,代表方劑如消瘰丸;

如果是熱毒壅結之瘡癰、肺癰、乳癰等,常與蒲公英,魚腥草等配伍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我們再說說浙貝母:

它屬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鱗莖,入藥時一般切厚片、或杵碎後使用,又叫象貝母。

本草家認為,浙貝母性味苦寒,也能入肺、心二經,這一點和川貝母差異不大。

走近中醫,從認識中藥開始: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炮製配伍

文化養生談

購買專欄

《本草正義》認為,浙貝母蓄寒洩降而散結。《別錄》還認為它可以“止煩、熱、渴、出汗”,認為這些都提示它的洩降除熱作用。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和川貝母的差異在於,浙貝母性味苦寒,且有辛散之氣。所以雖然也能除熱洩降,但還能散鬱。更適合風熱、溫熱、時氣熱邪,這是由於它“寒能勝熱,辛能散邪”的性味特點所決定的。

雖然,浙貝母和川貝母同樣也有清熱化痰、散結等作用,表面看上去似乎可以互相替換。但實際上,在真正掌握了它們的人眼裡,兩者的運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簡而言之,那就是浙貝母相比川貝母更苦寒,瀉熱的作用更強,尤其兼具辛散,散結的能力也明顯。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1、清熱化痰:

更適合風熱、燥熱、痰熱咳嗽常與桑葉、前胡、瓜蔞、知母等配伍。

2、清熱散結:

對於各種瘰癧、癭瘤、癰瘍、瘡毒、肺癰,取其苦寒清洩之性,以開鬱散結,常與玄參、牡蠣、海藻、昆布、連翹、蒲公英、魚腥草、蘆根等配伍。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歸納起來,浙貝母和川貝母的區別有如下幾點:

川貝母潤燥強於浙貝母;

浙貝母清熱強於川貝母;

浙貝母散結強於川貝母。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因此,看到一張處方里有貝母的時候,我們就要結合實際證候來區分,才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明顯的燥熱咳嗽,顯然更適合川貝母。如果是風熱傷肺的咳嗽,那麼就更適合浙貝母。

古今驗方集解,熟悉中藥配伍,辨識“君臣佐使”

文化養生談

購買專欄

貝母(川貝母、浙貝母)和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相對來說,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更適合熱痰、燥痰;半夏辛溫散寒,專在肺脾,更適合於寒痰、溼痰。兩者一寒一熱、一潤一燥,各有所長。

走近中藥:都是貝母,浙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但不管哪一種貝母,根據中藥的配伍經驗如“十八反、十九畏”,貝母是不適宜和烏頭配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