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體系之下構建時代價值

東方體系之下構建時代價值

“尋脈造山”展覽現場

2017年11月18日,寶龍美術館在上海市閔行區揭開神秘面紗,同時“書藏樓珍藏展——百川匯流”和“寶龍美術館開館展——尋脈造山”同時揭開帷幕。寶龍美術館以巨大的體量、豐富的近現代作品收藏和精彩紛呈的開幕展引起業內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美術館開館展主題“尋脈造山”的提出,更是引發了廣泛的學術思考,為此,藝術中國對“尋脈造山”策展人吳從容先生進行了採訪。

藝術中國:從容先生,2017年末上海寶龍美術館的開館展“尋脈造山”甫一開幕,獨特的展覽主題和精彩的展覽佈置,引起了業內的關注,聽聞這是你多年的學術理想,對這個主題你是如何思考的呢?

從容:

人類繼承到現在留下的兩大文明體系,一個是東方文明,另一個是西方文明。但在目前中國社會精英階層關注的比較多的還是西方文化價值體系佔為主導。我一直考慮在這樣西方的大背景下,我們有並列於西方的具有深厚傳統的東方藝術。如何將東方傳統轉化為現代以及未來的藝術,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兒,所以寶龍開館展我以東方價值體系下的藝術現代性、當下性、未來性的梳理、界定與展望策劃了“尋脈造山”。

東方體系之下構建時代價值

“尋脈造山”展覽現場

藝術中國:所謂尋脈造山,對於“脈”你是如何理解的?“尋”與“造”兩個詞體現出當下怎樣的藝術時代背景?

從容:

“尋脈”指的是東方之精神,只有在精神的貫穿下才有可能展開現代人在認識傳統之後對未來再造的能力。“脈”是人的元氣、天地之本,是天地之間的規律。“造”其實是藝術家最最重要的核心,藝術者透過對客觀現實及已有經典文化的吸收、消化、整理、轉換再重新組合出來的一種新的藝術。“造”並不是簡單的對客觀現實的搬運和模仿而是透過自己主體的吸收,並且是在你的性格、思維裡面進行消化重新再整理,最後透過個人的表達形式轉化成自我獨立的藝術語言。如果沒有“造”就沒有藝術。

目前中國這一百年都還是在學習、模仿西方的藝術,大量的藝術形式及藝術語言及策展思維都是來自於西方,東方的東西非常少。我在尋求東方藝術這人類更大的經絡、文脈,進行東方藝術與未來藝術的考慮。區別於目前的主流,所以我在展覽前言裡面寫到這是“對中國當代藝術一面倒的西方潮流的深度反思”,對沒有經過消化、整理的中國傳統的再認識。這在當下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切合時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並沒有給西方藝術添磚加瓦,更沒有給東方藝術做出貢獻。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人都有自己的本質屬性,只有基於這個屬性才可以得到更大可能的發展。如同樹根、樹幹以及枝葉的關係。四季變換就如同時代轉變。東方文化藝術體系不應該成為西方藝術的附屬與支流,而是可能引領並可以給世界藝術添磚加瓦的。“尋脈造山”的展覽就是在東方價值體系之下而構成的時代價值。

東方體系之下構建時代價值

“尋脈造山”展覽現場

藝術中國:展覽包含88位藝術家、300餘件作品,似乎有很多藝術家並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你如何選擇這次展覽的藝術家?

從容:

未來中國藝術的現代性我覺得是以大的東方文脈作為底子,文人藝術、民間藝術進行調和而構成的,構成這個展覽的藝術家,從民國時期的弘一、吳大羽、關良、林風眠,日本的井上有一、棟方誌功等這些藝術大家一直到丹玄、張目達、陳量、董琳等年輕的藝術家,他們都具有這種共性,就如同老酒裝進了新瓶,老酒的味兒依然在,但是裝瓶的方式是新的、時代的。藝術也是如此,繼承傳統的底子與精神,表現形式加入了自己對現代的理解。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在東方與西方、民間與文人中調和出一種新的語言,在碰撞中展開對未來的探索。

藝術中國:展覽中不只呈現了中國的藝術家,也包括了井上有一、李禹煥等日本、韓國的藝術家,這是如何考慮的?

從容:

展覽策劃是從“東方文化”出發,中、日、韓是根據國家行政劃分的稱謂,而“東方”是一個文化範疇的名稱。基於東方文脈下而考慮的這個展覽,因此我有意在展覽中加入棟方誌功、井上有一、李禹煥。

東方體系之下構建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