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撰文|趙靜居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十月,二十二歲的楊玉環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一年她被拋入了已經五十六歲的唐玄宗懷裡。

此前,他是自己兒子的壽王妃。直到五年後,六十一歲的唐玄宗才正式宣佈將二十七歲的楊玉環立為貴妃,此前這個“楊太真”的女子經常穿著女道士的打扮出現在李隆基的左右。拋卻大唐宮廷的卿卿我我,二人在藝術生活的內容就相當豐富,頗為富有浪漫主義。

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相關畫面

據《長恨歌傳》 記載,李隆基初次召見壽王妃楊玉環時,“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無疑,李隆基的藝術稟賦不低,而楊玉環更是擅長此道,正式這樣的豐富藝術生活讓他們的感情一直都頗有情調,堪稱“藝術伴侶”。

李隆基很小的時候對音樂非常著迷,往往是“聽之忘倦” 。成長的歲月痕跡,他經常與樂工為伴,並耳濡目染精通樂理。《舊唐書》這樣形容他“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這樣的性格無疑感情生活也十分豐富,多情、敏感的性情在此後的地位變化下變得格外“絢爛無比。”

楊貴妃在十歲時便擅長歌舞,“曉音律” ,但是比唐玄宗還是少了一個“精”字,但是在舞蹈方面無疑是一流的。據說她擅長“霓裳”與“胡旋舞”,往往是玄宗奏樂,楊貴妃起舞。《資治通鑑》形容玄宗的技藝是“絲官皆造其妙。”一個“皆”字將唐玄宗的音樂造詣表達的相當深刻,一時之間,大唐的宮廷內飄散著特殊的琴瑟之聲。此外唐玄宗最拿手的,要算是羯鼓了。這種愛好,不僅與他的雄豪性格有關係,而且跟他的對外文化開放政策分不開。

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影視畫面

在器樂上,李隆基對外來文化持開放包容態度。他積極倡導胡音、胡舞、胡俗等。羯鼓系打擊樂器,南北朝時已從西域傳人。形如漆桶,擊用兩小杖,故又稱“兩杖鼓”。唐代的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天竺樂等都用羯鼓伴奏,盛行於開元、天寶年間。李隆基常說:“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八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羯鼓聲聲焦殺,特異眾樂,故為八音之首。“羯鼓聲高眾樂停”,那高昂雄壯的鼓聲,恰好與盛唐氣象相配合。難得的是,玄宗本人還是擊鼓的好手。傳說,有一次,李隆基問“善羯鼓”的李龜年能打多少杖,答日:“臣打五十杖訖。”玄宗說:“汝殊未,我打卻三豎櫃也。”過了幾年,又聞李龜年打一豎櫃,“因錫(賜)一拂杖羯鼓棬”。 《隋唐嘉話》這個著名的音樂家李龜年,卻在音樂方面輸給了唐玄宗,可知李隆基對藝術的造詣已經到了相當程度。

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貴妃出行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閒暇時光就是開展廣泛的藝術生活,並且能夠著重注意和培養藝術人才,甚至和他們親自進行切磋,沒有任何架子,這對於彼時出現大量宮廷伶人是密不可分的。

因為在此前這種搞絲竹管絃的地位十分低下,歸太常寺管轄,編入樂籍,號稱“太常音聲人。”當時的讀書人甚至往往因為鄙視他們而不與之同伍。但作為大唐的皇帝卻能放下架子,親自“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對於真才實學的才藝人員給與優厚賞賜甚至是讓他們進入官員序列。甚至唐玄宗開啟了大唐明星最為優待的時期,如音樂節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以“才學盛名”,深受玄宗賞識。讓他們在長安蓋其豪華府邸,規模甚至“逾於公侯”。《明皇雜錄》

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霓裳羽衣曲

此外,作為皇帝的他能不拘一格選藝人,他以“性識”即稟賦才藝作為選拔的依據,打破了過去按部排樂的僵死作法,透過比賽,激勵樂工們苦練本領的積極性。無“性識”者退,有“性識” 者進,以技藝高低確定等級,這種改革無疑具有先進性。

除了太常樂工外,唐玄宗還十分重視各地民間藝人。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月,玄宗在東都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各帥所部音樂,集於五鳳樓下,“令較其勝負而賞罰焉。”懷州刺生以車載樂工數百,皆衣文繡,服箱之牛皆為虎豹犀象之狀,觀駭目。這種盛大的會演,為選拔人才創造了條件。

唐玄宗藝術造詣到底有多高?為了楊貴妃也是拼了

長恨歌

影響所及,楊貴妃對善歌善舞者也很器重。她身邊有兩名1兒,善歌的叫紅桃,善舞的叫張雲容,彼此融洽,互相教習。有一位新豐女伶謝阿蠻,以善舞著名,“常人宮中,楊貴妃遇之厚,亦遊於國忠及諸姨宅。”阿蠻與楊貴妃素無瓜葛,但她出入禁宮,完全是出於對舞蹈名藝人的讚賞,或許可以彼此磋技藝。貴妃特贈以“金粟裝臂環”,阿蠻直珍藏在身邊。可見楊貴妃是頗有人情味的,待人厚道。在夫婦二人的關懷和發展下,李唐的藝術水平空前絕後,到處彌散著文藝氣候。

也正是他們的禮待藝人,培育新苗,不斷產生了許多造詣精妙的藝術作品,從《霓裳羽衣曲》的出現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縱然是身後,雖然楊貴妃被處死,卻讓玄宗陷入無盡的孤獨與憂傷之中,而白居易的《長恨歌》無不深情綿綿地將這對藝術情侶的愛恨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對這對藝術夫婦做了深情回憶,令人陷入無盡的瞎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