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我的兄弟叫馬科”

【我的兄弟叫馬科】

記長治市國土資源局駐壺關縣謂裡村

扶貧隊第一書記馬科

“馬科,真是我的好兄弟!”每當別人提起長治市國土資源局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馬科,雙目失明的鎖叔總會翹起大拇指這樣誇獎。

鎖叔今年65歲,大名李碾鎖,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謂裡村人。1996年,鎖叔在長治市城區一項地溝工程中眼睛不幸受傷,最終導致雙目失明。鎖叔一紙訴狀將事件相關單位告到法院,但判決結果卻始終不能如他所願。之後漫長的20年裡,鎖叔幾乎成了職業“上訪戶”,拄著盲杖蹣跚在市裡、縣裡的路上,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家裡的光景卻每況愈下,成了謂裡村這個本不富裕的小山村裡不折不扣的貧困戶。

鎖叔為什麼把馬科稱呼為自己的好兄弟呢?說來話長。

前年冬天,馬科響應長治市國土資源局黨組的號召,主動報名到壺關縣店上鎮謂裡村任第一書記。報到的第一天起,馬科就跟著村幹部走街串巷,把村裡各家各戶的情況摸了個七七八八。雖說對謂裡村的貧困現狀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第一次來到山坡下的鎖叔家,馬科還是吃了一驚。

“光聽說鎖叔是出了名的上訪戶,到家看了才知道,真正是家徒四壁。日子一難,心氣就不順,這麼多年的心病難怪越結越疙瘩。”想到這裡,馬科暗暗思忖,決心把鎖叔作為自己重點幫扶的物件,一定要幫鎖叔家的生活翻個身。後來的日子裡,他一趟趟地往鎖叔家跑,拉著老漢的手問長問短,根據鎖叔的實際情況想辦法出主意。圍著鎖叔的院子前前後後轉悠了幾百圈後,馬科終於想出了一個妙招——利用鎖叔院後的小山坡養土雞。

說幹就幹,看完地形搞設計,買來材料壘雞舍,挑好仔雞備飼料……馬科忙得腳不沾地、東奔西走。足足忙活了兩個月,小山坡被鐵籬笆圍攏嚴密,場院平整利落,沿牆一排嶄新的雞舍,鎖叔的雞場終於建了起來。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共同勞動中,馬科和鎖叔也結成了忘年交,成了鎖叔口中聲聲念念的“好兄弟”。

“130只雞、5000平方米雞圈的鐵絲網、雞舍、玉米粉碎機……所有的裝置,都是馬書記自掏腰包墊資1萬多塊錢給我買來的。”鎖叔說,“開始說養土雞,我都不敢信,誰無親無故地幫一個瞎老漢折騰?真沒想到,馬書記年輕輕的,還真把雞場給我蓋起來了,真是個撲下身子幹實事的好兄弟!” 。

「扶貧故事」“我的兄弟叫馬科”

馬科為李碾鎖夫婦代言推銷土雞蛋

養了雞才知道,養好雞真不容易。這130只土雞剛買回來時,個個都是無毛雞,弄不好小命都懸,更別說下蛋了。馬科急得一頭汗,到處打聽養雞之道,還去科技局、畜牧局請專家上門指點,從雞舍建多大,溫度要多高到雞怎麼喂、喂什麼、什麼時候喂,事無鉅細都認真學習。馬科學了,就手把手地教給鎖叔。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無毛雞在馬科和鎖叔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羽翼豐滿,開始下蛋後產蛋量從最初的一天不到20顆增加到了現在一天70多顆。鎖叔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儘管眼睛看不見,但每天摸索著清理雞舍、收集雞蛋、研究養雞技術,心勁兒越來越大。

雞蛋產量上去了,就該謀劃銷路的事兒。為了幫鎖叔把雞蛋賣出去,馬科琢磨了一套土雞“認養”的養殖新模式。“‘你養雞,我管理’,我邀請局機關同事100元認養1只土雞,回饋生態土雞蛋100顆,大家一聽說是扶貧專案,都踴躍參加,現在已經有50多個認養者。”馬科說。以前產蛋少,幾乎存不下雞蛋,不敢大範圍宣傳,現在產量上來了,馬科就想著擴大宣傳面,搞一個‘咱家的雞窩兒’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上定期釋出生產日誌,上傳照片,與認養者建立良好的聯絡,進一步擴大銷售範圍。

「扶貧故事」“我的兄弟叫馬科”

鎖叔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到市國土局贈送錦旗

從鎖叔家取上雞蛋,開車運到市裡,再挨家挨戶送貨上門,馬科的一條龍服務,就是為了給鎖叔多留住幾個回頭客。

“好幾次給他打電話,都晚上10點了,他還在送雞蛋,這兄弟,真讓人感動。”說起這個,鎖叔眼眶有點溼潤。

這些,都只是第一步。在馬科的構想裡,鎖叔是“眾籌認養”模式眾多“農場主”中的第一個,往後,他還想把這種模式在全村推廣。除此之外,他還想進一步挖掘謂裡村的文化歷史,發展鄉村旅遊。這樣,村裡就熱鬧了,有了人氣,雞蛋銷路就更廣了。

「扶貧故事」“我的兄弟叫馬科”

鎖叔家的養雞場

“以前因為眼睛看不到,心裡不好受,一身的力氣全都折騰到‘上訪’上了。可照這個勢頭,我養土雞一年可以多賺萬把塊錢,日子充實了,可比天天去上訪有意義!等攢下錢,我還想去大城市看看我的眼睛,醫學發達了,說不準還有機會再看看這世界呢!”鎖叔說,“我一定要把雞養好,不辜負馬書記的付出,也把村裡其他有勞動能力的人帶起來。勞動致富,比啥都靠譜!”(曹凱)

編輯: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