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中午,我在院子裡摘了一些櫻桃,去掉核餵給若蘭吃。不一會兒, 寶爸買東西回來了,寶寶趕緊抓了一把,一邊給爸爸往嘴裡塞,一邊喊著“爸爸,吃”。爸爸一邊從揹包裡往外掏東西,一邊說“好,好,寶寶也吃”。父女倆正上演著“溫情大戲”,奶奶從門外進來了,後面還跟著鄰居家洋洋奶孫倆。若蘭又舉著手裡的櫻桃喊著“奶奶,吃”,就跑到奶奶跟前,塞給奶奶吃。洋洋奶奶讚歎說“你家寶寶可真懂事,是個孝順的好孩子”。我趕緊招呼著洋洋奶奶一起吃。洋洋奶奶謙讓了兩句,就從盤子裡撿起幾顆櫻桃遞給洋洋,洋洋一把接過去,就往自己嘴裡塞,洋洋奶奶就說“你看我家洋洋,什麼好吃的東西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別人就別想再分走一口了,從小就是個自私的娃”。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要求小孩子懂得分享違背自然規律,家長別急著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洋洋父母在城裡買了房,平時忙著做生意,兩歲多的洋洋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帶。奶奶嫌城裡太吵鬧,偶爾會帶洋洋回老家。因為之前也沒見過,所以不好判斷洋洋是不是真如奶奶說的那樣,是一個“自私的娃”。但大部分護食或者喜歡“吃獨食”的孩子,都會被家長批評“太自私”。

記得我們小時候,大人似乎永遠都在倡導我們分享。再長大一點,我們學的是“孔融讓梨”之類的故事,總之,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裡,分享是美德,不分享是錯誤。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嗎?我要告訴你,不分享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幾乎沒有孩子天生懂得分享的。因為人生來就是“自私”的,要求小孩子懂得分享,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所以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孩子不喜歡分享,就急著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關於大腦,大眾熟知的是榮獲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即:大腦分為左右腦,左腦是邏輯的,理性的,語言的,右腦是感性的,空間的,藝術的,現在好多早教機構的“右腦開發課程”就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

很少有人知道,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保羅·麥克裡思博士還提出了一個“三位一體”大腦理論:人的大腦有三個部位,分別是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皮層。大腦皮層中的這三個部位以既相對獨立各司其職、又分工合作密切聯絡的方式存在著。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爬行動物腦是大腦的最基本部位,包括腦幹和小腦,它掌管著人類各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諸如呼吸與心跳。大腦的這個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態,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

古哺乳動物腦也可以稱為情緒腦,是大腦的中間部位,也就是邊緣系統。它掌管著人的情感、動機和願望,是人類的情感中心,與情感、直覺、哺育、搏鬥、逃避、以及性行為緊密相關。許多動物對於食物的控制和掠奪,也是基於這部分大腦的指揮,它們看到食物的第一反應就是掠奪和獲取。只有這樣,生存才能得到保證。

新皮層,又稱灰質,是大腦皮層的最高階部位,它控制著所有高階、有序的抽象邏輯思維,比如協調、聯結和分享等。人腦區別於動物大腦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在於人腦中具有動物大腦中沒有的這一重要部分。

因為人生下來就很發達的是爬行動物腦和古哺乳動物哺乳腦,而新皮質層要等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不僅如此,即使成年人,在面對衝突時,更容易啟動的是情緒腦,而不是新皮質,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衝突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原因,情緒腦會讓新皮質暫時無法發揮作用。所以,要求一個小孩子懂得分享,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不會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孩子“自私”的3個原因家長要知道!

很多媽媽看到孩子對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食物不願意分享,就擔心孩子以後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沒有朋友。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愛分享的,比如我家若蘭寶貝,在她8、9個月的時候,爸爸削了蘋果給她吃,我讓寶爸給我也削一個,寶寶就把自己手裡的蘋果往我嘴裡塞。寶爸見狀,說“爸爸也想吃蘋果”,寶寶又把蘋果往爸爸嘴上按。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表現的“很自私”呢?這就需要家長多從自己的教養方式上找原因了。一般來說,孩子不願意分享,主要是這3方面的原因: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1、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家庭預設的“雞腿權”,讓孩子養成了愛“吃獨食”的習慣。

現在的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什麼好東西(不僅限於食物),都會優先給孩子。所以,寶寶們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認為得到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反之,則會引起他們的不良情緒。

大部分家庭都有一種“雞腿現象”,就是買來一隻雞,還沒上桌,雞腿上已經寫好了家裡小孩的名字。不僅全家都有這種共識,就連小孩自己也把“雞腿屬於他”內化成一種規則了,根本沒有意識到“好吃的別人也愛吃”。因為孩子習慣接受卻沒有學會付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很難幡然醒悟,自動自發的把“雞腿權”讓出來。

其實,不管是雞腿還是對蝦,它就是龍肝鳳髓,也沒有孩子吃得,大人吃不得的道理。家長千萬不能助長孩子吃獨食的特權心理。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2、家長“戲精”上身,讓孩子的分享行為“多此一舉”,打消了孩子的分享積極性。

家裡煎了條魚或者蒸了盤蝦或者做了其他好吃的,父母們都會把為數不多的“好菜”往孩子碗裡夾。當孩子讓他們一起吃的時候,父母總會說“這個我不愛吃,你吃吧”或者“這個是專門給小孩子吃的,大人不能吃”。和若蘭媽咪同齡的80後,小時候這樣的場景應該不陌生吧?

父母這樣說,因為那時候的物質還不是特別豐富,“好東西”畢竟有限,大人捨不得吃,就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剛好,當時被這樣的“戲精”父母養大的80後做了父母,而當年的父母升級為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依然在延續著這樣的養育習慣。可是,孩子還小啊,哪裡分得出這其中的彎彎繞呢?還以為大人說的是真話,既然大人都說了,那個東西他們“不愛吃”或者“不能吃”,孩子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孩子雖然小,但誰對他好,他很清楚,他想要讓愛流回給愛他的人。可惜父母長輩常常阻斷了孩子流回愛意的通路,讓愛凝固住,漸漸腐臭成自私的死水。很多家長也確實希望孩子能多吃些有營養的東西,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絡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所以,當孩子想要分享的時候,請家長一定“欣然接受”,你可以只吃一小口,嚐嚐味道(當然,也不能一下全吃完了,記得要給孩子留下至少一多半),然後記得表揚一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喜悅”。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3、再喜歡分享的孩子,也會有“物權意識”,家長強迫“分享”只會適得其反。

兒童心理學研究:三週歲左右是孩子秩序的建立期,對物品的歸屬感也特別強。護食、護玩具,佔獨食、佔玩具,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了,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而且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共享,嘴裡更是常常會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的不能給你玩”。就算是平時玩得很好的夥伴,或是自己親愛的爸爸媽媽,也很難分享得到孩子手裡的東西。這是每一個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的明顯表現,孩子透過各種物權歸屬的練習摸索,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自身與物品的關係。

再喜歡分享的孩子,也會有“物權意識”,也會有不願意分享的東西,或者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強迫“分享”只會適得其反。

我家若蘭是大家口中“愛分享的好孩子”,但也會有非常“護食”的時候。比如她喜歡的一款雪餅,是兩隻裝的,每次拆開之後,取出一隻給她吃,另一隻也必須讓她拿在手上,她可以把另一隻給別人吃,但不能一開始就只給她一隻,那樣她會大喊大叫的“要回去”的。因為那是“她的”雪餅。

除了吃的,小孩子也會對自己的玩具或者某一件物品特別“鍾愛”,捨不得和其他人分享。在任何環境中,所有的東西在自願分享的基礎上才是美德,所有的想在經過當事人允許,尤其是在孩子的世界裡,這一條規則是相當必要的。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接納他的意志,然後耐心的領悟和成長。要多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多一點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不要隨意定位孩子的做法,特別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她自私,小氣!不要用強制的方法去幹預孩子的行為,特別是非拉著孩子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小夥伴,或是讓給別的孩子玩。

孩子愛吃獨食,先別急貼上自私的標籤!育兒專家3招教娃愛分享!

孩子總愛“吃獨食”,育兒專家教你3招,愛上讓孩子“分享”!

透過前面的講解,我們知道從人的大腦發育的順序可知“人天生就是自私的”,但是丹尼爾·西格爾教授在《全腦教養法》裡告訴我們,大腦是可以塑造的,我們可以透過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經歷和體驗來塑造孩子的大腦。大腦發育的速度由基因決定,發育的質量由體驗決定。因此,可以不必去焦慮一個幾歲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擔心以後他就會成為一個自私的人。可以說,人類的教育就是一個從“私”到“公”的過程,從“我”到“我們”的過程。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和經歷。接下來育兒專家為大家支3招,愛上讓孩子“分享”!

1、取消孩子的“雞腿權”,別太溺愛孩子。

“雞腿現象”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遍存在的。孩子之所以喜歡“吃獨食”,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太過溺愛,給了孩子很多“特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條件從小就獨自擁有所有的食物、玩具,沒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機會,如果還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支援孩子獨享,搞特殊化,孩子很容易變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不知道別人也有需要,結果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所以,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從取消“雞腿權”開始。

網上曾看到有人提問:只有一隻雞腿,是給大兒子吃,還是給小女兒吃?題主提問的大概意圖是看有多少家長有“重男輕女”或者是“大的必須讓著小的”的觀念。但是,在我家的話,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家從來沒有好吃的給某一個人“獨享”的做法。如果沒法做到“每人一個雞腿”,那就把這個雞腿切開了炒著吃,人人都有份。

2、家長先做示範,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

《道德經》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與其去焦慮孩子不懂得分享,不如在生活中自己做出分享的榜樣給孩子看。有機會多讓孩子體驗被分享的樂趣。比如:在我家,偶爾我們吃東西時,給若蘭分一份時,會提醒她:“爸爸媽媽給你東西,你開心嗎?”當她點點頭,我們會說:“我們給你了,也很高興。”然後就此打住,別再跟孩子強烈分享的大道理。而是透過這種輕鬆的情緒共享後,慢慢會讓孩子覺得放鬆,她也會知道,其實分享是一件能讓自己開心,大家高興的事兒。當孩子逐漸體會到了分享帶來的愉悅感受之後,逐漸會趨向於相互分享。

3、鼓勵孩子分享,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

小孩子如小動物,大都會有護食行為,不肯與人分享,家長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和他人分享,孩子一般會照做的,或者大人在吃東西時與大家一起分享,並安排孩子拿給大家,一起享受分享的快樂。對寶寶偶爾出現的分享行為,媽媽或其他被贈予人應愉快地接受寶寶的分享。如寶寶將自己手中心愛的蛋糕分點給你時,不要回絕寶寶,高興地接受下來並說“謝謝”,且當著寶寶的面愉快地享用。寶寶會知道:哇,原來“分享”有那麼大的力量,能讓媽媽爸爸甚至小朋友都快樂起來。

孩子總喜歡被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們有了分享行為時,就應及時鼓勵、獎勵、激勵的方法來促進孩子的分享行為,他們就會感到愉快和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