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後,蘇聯是如何建起龐大的混凝土防護罩的

2012年,為了應對蘇聯時期覆蓋在爆炸反應堆上的石棺開始破損,核洩漏極可能再次發生的危機。在歐洲的支援下,全新的切爾諾貝利防護罩開始動工。

據透露,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方舟防護罩,高105米,長260米,重量高達306萬噸,由兩個半拱形建築物拼接而成,所耗資金18。6億歐元。

令人好奇的是,如此龐然大物的防護罩,在存在核輻射風險的四號反應堆現場,是如何完成建造和安裝的呢?

一、蒸汽爆炸引發的核洩漏。

1986年4月26日1時24分,前蘇聯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進行定期的維修測試,由於操作人員失誤,導致蒸汽爆炸,造成反應堆頂部的保護層嚴重破損,放射性顆粒向室內洩漏。

冷卻劑管道爆裂時還將屋頂炸開了一個洞,於是放射性汙染物穿過屋頂進入大氣層,而火災又使得這些汙染擴散到更廣的區域。

爆炸發生後,現場有203人被緊急送醫治療,其中31人當場死亡。這些人大多是沒有采取正常防輻射措施的消防員和救護員。為了嚴控核電輻射塵的擴散,蘇聯立刻將電站周圍的135000人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2006年,對於因核電事故直接死亡的人數,官方給出的數字是4000人,但是綠色組織研究發現,這個數字比核洩漏導致的直接間接死亡人數,少了足足9萬餘人。

二、災後的後續處理。

事故發生一週後,莫斯科接到瑞典發來的資訊,稱境內發現飄散的輻射雲,蘇聯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此後數個月,蘇聯政府派出大量人力物力,才將大火撲滅,成功控制輻射,但是參與救災的人員都受到了嚴重的輻射傷害。

為了控制核洩漏,蘇聯方面決定造一個石棺形防護罩,將四號反應堆徹底封閉,為了防止反應堆的高溫鈾,熔穿廠房底部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汙染,四百名軍人冒著生命危險,僅用20天,就在反應堆下挖出一條長168米的隧道,建了一座底部冷卻層。

接著他們又動員了24萬人,對爆炸現場進行清理,並在四號反應堆外圍,建起一圈鋼筋水泥的隔離圍牆,這才開始動工建造封閉反應堆的石棺防護罩。

三、石棺混凝土防護罩的建造。

要想將整個四號反應堆封閉其中,其浩大的工程量和工程難度,絕非僅憑人力所能完成。因此,為了建造這個防護罩,除了龐大的施工人員隊伍,蘇聯還呼叫了大量的飛機,大型機械參與其中。

為了阻止核洩漏、核輻射,防護罩的鋼筋水泥厚度必須達到足夠厚度,蘇聯為此耗費了七千噸鋼筋和四十萬立方米的水泥,前後共有26萬軍民參與建設。在經歷了兩年多的艱辛工作後,才將四號反應堆完全封死。

由於施工現場的嚴重核輻射,混凝土板只能在其它地方澆築完成,然後用大型機械運至四號反應堆進行拼接,這樣不僅能夠將輻射對工人的傷害降到最低,還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時,對於現場作業的工人,每兩小時換班,以減少輻射危害。

但即使如此,此後七年中,仍有7000餘名參加清理和施工的人員死去,其中兩千人死於自殺。有資料顯示,時至今日,當年參加救援和事後處理的七十多萬軍民中,如今尚存人世的不足一半。

轉眼20多年過去了,輻射的破壞,加上當年原材料和技術的落後,蘇聯所建的石棺式防護罩,已經老化開裂,離當初的設計壽命僅剩5年。

2016年,“方舟”防護罩投入使用,它不僅可以繼續捂住核放射性物質,防止其四處危害。還能保護研究人員進入石棺,拆除封存在反應堆的核原料進行可靠處理。

(參考資料:《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輻射影響與防護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