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盛世大唐 威風“唐獅”——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此“唐獅”非“唐詩”,而是說的唐朝的獅子。獅子,中國古稱狻猊,是上古神話傳說裡的一種表示吉祥的瑞獸。因為中國本土不產獅子,皆來自域外,因而平添了更多的神秘、高貴,象徵祥瑞的氣質。

中國的土地雖然不產獅子,但當外來的獅子文化傳入以後,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理想和情操。而這種在外來文化基礎上的改頭換面,其客觀上是因為從西域傳入的真獅和獅子文化數量有限,只有極少數人才有機會耳聞目睹,故僅憑口述筆傳,這也更增加了對獅子形象的敬畏和神奇性。

看見文物|盛世大唐 威風“唐獅”——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楊曉君 攝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暢通,西域商人往來不絕,許多國家前來朝貢和交流,並向皇室進貢獅子,使人們得以一睹這稀罕之物的真面貌。在一些文人名士親眼目睹獅子的真容之後,與之相關的藝術品也就出現了。

從中國的古代文獻裡,可常常看到西域國家向中國獻獅子的記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康國貢獻了一頭獅子,太宗命虞世南做《獅子賦》讚譽,其中不僅介紹了獅子運來途中的艱險,也具體描繪了獅子的外貌和威猛,“嗔目電曜,發聲雷響。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其他一些進貢的獅子則來自吐火羅、米國、波斯以及大食國等。

唐代更是中國與外來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獅子造型和圖案已是一種常見題材,唐代的獅子文化,從高達3米的陵墓石獅,到長不盈寸的工藝金屬獅,全都比例合適,體態生動,獅子尾巴類似牛尾,即使民間舞獅活動的獅型,也無不帶有威猛和野性,頸項大多沒有飾物。獅子紋樣在此時雍容、多元的歷史情境中發展到了極致,並調和著中西不同的審美趣味,展現出盛世唐朝磅礴大氣的王者風範。

看見文物|盛世大唐 威風“唐獅”——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楊曉君 攝

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威風凜凜的獅紋鎏金銀盤,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文物。高6。7釐米,口徑40釐米,1956年陝西西安八府莊東北出土。這件獅紋銀盤為葵花形下面附有澆鑄的卷葉形三足,盤中飾一回頭嘶吼的獅子紋,寬邊沿,周邊沒有輔助紋樣,盤緣飾牡丹花紋,花紋鬆散,正是盛唐時期金花銀盤所具有的特徵。雄獅形象逼真、肌肉飽滿、孔武有力,姿態威猛雄沉,極好的表現了百獸之王不可一世的氣派。

唐代書籍中已有“金花銀盤”的名稱,指飾有鎦金花紋的銀盤。由於受到中亞、西亞金銀器的影響,在公元7世紀後期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時期,金銀器已十分流行,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江南地區製造金花銀器的手工業亦相當發達。在唐代,金銀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還使用了手搖腳踩的簡單車床,可見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技術相當精湛。

唐代銀盤發現甚多,其中帶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數是三足,少數為四足,儲存完好的都是捲曲式的足。唐墓壁畫中也有大量金銀器物的形象,房齡大長公主墓前室壁畫中就描繪了兩個卷足盤,一個為五足員盤,另一個是四足多曲盤,而這種樣式無疑取材於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金銀器樣式。

而這件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中鎏金也稱塗金,是把成色很高的黃金錘擊成薄片,然後剪成細絲,放入乾淨的鍋內加熱燒紅,再倒入七倍於金絲重量的水銀裡,攪拌均勻成泥狀,之後再放於冷卻後的金泥里加入硝酸,再切剜金泥並反覆塗抹在已刻好的紋飾上,塗抹均勻後,用溫水沖洗掉硝酸,然後加以烘烤,並用水晶或瑪瑙不停研磨鎏金部位,使原先金泥中的水銀揮發掉,最後把銀盤的表面拋光,一件鎏金器物就製作完成了。

看見文物|盛世大唐 威風“唐獅”——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圖源網路

唐代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工匠們融會貫通,汲取外來文化的長處,將外域紋樣與傳統紋樣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使得金銀器裝飾紋樣、器型及製作工藝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獅子在中國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中國獅子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千年以來逐步形成的文化遺產,即使在今天這個物質文明已經高度發展的現代,多姿多彩的中國獅子文化依然有著巨大魅力,寧波各地的牛腿獅、壓繃獅、倒掛獅、獅子照壁、獅子柱礎、獅子燈、獅子牌坊、鎮宅獅、香爐獅、護橋獅、石敢當獅、屋脊獅、踏腳獅等不勝列舉……獅子文化在古老的土地上滲透和普及,與中國的龍鳳相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