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秦風·無衣》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隨著最近《大秦帝國》的最後一部劇《大秦賦》的播出,這一系列也迎來了結局。從“裂變”到“縱橫”,經“崛起”至“天下”,講述了自秦孝公以來,歷代秦國君王為統一天下夙興夜寐,最後由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六國,“振長策御宇內”一統天下的故事。

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但是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三十多年,秦國就有機會一統天下。卻因為一場戰爭的失利,導致秦國一統的計劃延遲了三十六年之久。究竟是哪一場戰爭的失敗,導致了秦國統一步伐的推遲?

公元前905年,秦國先祖秦嬴因為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此時的秦國尚不能稱“國”。直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嬴開擊敗西戎保護周平王動遷,因此被冊立為諸侯,秦國正式立國。從此之後一個雄踞關中的強國,有別於東方諸國屹立於春秋戰國之中。

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春秋時期秦國的輝煌歷史還要從秦穆公說起,眾所周知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史記索隱》中將秦穆公列為了五霸之一,究其原因是當時周天子親自冊封秦穆公為“西戎霸主”。也是在秦穆公時期,秦國首次開始嘗試東進,意圖東出函谷侵吞關東。然而當時還有另一龐大勢力——晉國。晉國在晉文公重耳的治理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而晉文公也是繼齊桓公後公認霸主,所以秦國東出的計劃只能泡湯。

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就這樣一直到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而在十五年後秦國的一位國君登基,正式標誌著秦國統一大業的開始。公元359年,商君入秦,隨著商鞅變法的開始,秦國的國力肉眼可見的增長,即使秦惠文王登基商鞅被殺,商君之法依舊在秦國執行。而後面的張儀時期、魏冉時期都是秦國削弱六國強大自己的重要時間段。

公元前206年昭襄王即位,秦國國力迎來了巔峰,特別是在長平之戰結束,四十萬趙卒被坑殺後,讓六國都為之驚懼。正所謂物極必反,福禍相依,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卻迎來了一場大敗,使得數十年無力統一六國,這就是著名的邯鄲之戰。

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公元前259年,趙王聽從虞卿的計謀,違約不割讓城池給秦國,反而拿來聯合東方各國合縱伐秦。昭襄王大怒,派王陵發大兵攻打趙國,一直打到了首都邯鄲。此時平原君趙勝連忙出使六國求援,秦國頂著六國壓力久攻邯鄲不下。屢戰屢勝的武安君白起也和秦王起了矛盾,始終託病不出戰。

秦國最不該失敗的一場戰役,如果打贏,秦朝統一中原或將提前38年

公元257年,邯鄲之戰最後以秦軍大敗收場,秦國損失了20多萬士卒,大大拖延了統一六國的進度,而戰勝白起也在此戰之後被迫自殺身亡。雖然在三十六年後昭襄王的重孫嬴政完成了先祖的遺志,不過當時已然是大勢所趨。所以每當人們談論起邯鄲之戰都不無遺憾,設想如果白起不死,沒有與秦王發生不和,那麼統一大業是否會在三十六年前就上演?中國的歷史是否就此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