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古玩收藏品圈中,瓷器收藏者眾多,瓷器收藏的追捧熱度越來越高,經常可以看到在拍賣場上一件精美的瓷器經過幾十輪的熱烈競爭後可以拍出天價。在眾多的瓷器收藏者中,又以普通玩家居多,那麼對於普通瓷器收藏愛好者的人來講,能否分出新老瓷器呢?又能否分出新老瓷器的開片呢?瓷器開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瓷器上的開片其實就是瓷器釉面一種自然出現的裂紋或者細微開裂現象,這些細緻入微的紋路是怎麼來的?造成瓷器開片的原因具體可以分為兩種:

一、人為的開片。人為的開片,多屬漿胎瓷器。所謂“漿胎”,是在制胚時,擷取浸泡過的精細瓷粉,澄清後融成泥漿,製成胚胎。人為的開片,在這些漿胎製作過程中,就配好了藥料。人窯燒時,必使之開片,開大片或者開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來實現。這樣燒製出窯的瓷器,開片形似龜裂,開坼都在胚胎裡面。

二、自然的開片。自然的開片,則是瓷器歷年既久,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或呈“魚子紋”,或成“牛毛紋”。無論何種紋形,開片都與胚胎無關,開片紋痕絕不會深入,而僅僅開在釉面上。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如何區分自然開片和人為開片:

自然開片是因為瓷器的年份久遠從而自然開裂,在釉面上會讓人感覺是裂而未裂,在若隱若現之間。而人為開工的瓷器,則在瓷胎上豁然顯露。

那麼又如何區分新老瓷器開片呢?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新老開片瓷的區別

把瓷器開片作為鑑別帶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參考,是很有實際鑑別意義的。

例如:宋代哥窯、官窯,明清時期的哥釉等等,都帶有開片,我們可以從開片的新老來入手鑑別,這樣就有說服力了。開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燒製的工藝之一,讓燒製出的瓷器產生不同的裂片,這些裂片都是短期內人為工藝製成的,形成的速度快。新裂開的開片,開口處的邊緣會很鋒利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經過多年使用過的開片瓷器。

如下圖:清代哥釉香爐,開口邊緣原有的鋒利就會變得鈍化,老瓷器開片現象,經過多年瓷器釉面老化和自然使用損失,開口處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鋒利現象,變為邊緣鈍化圓潤的現象,開口因長年沉積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產生很多色素,這些色素在透過老化的釉面向釉下擴散,所以開口下方周圍的氣泡也被感染,變為各種顏色的有色氣泡。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現代仿哥釉水盂:開口處鋒利,口部積存單一的顏色,一般是開裂後用酸性物質做舊,開口邊緣看不到鈍化現象,可確定為新仿。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未還原顆粒的觀察

元明時期,因礦物顏料研磨工藝不夠精細,我們經常在200倍微觀下,可以發現這一時期有些瓷器上經常會出現鈷料的未溶化或未還原藍色顆粒點,這個特徵在清代或現代很少發現。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清代康熙時期的青花瓷,沒有發現有未還原藍色顆粒現象,現代仿品也沒有這個現象,這與不同時期對顏料材料及加工精細度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現象判斷出它們的不同之處達到鑑別的目的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開片是陶瓷燒造過程中或是歷史原因而產生的釉層斷裂現象,在世俗眼光中認為是一種缺陷。但是具有藝術創造力的工匠正是利用這種缺陷,化腐朽為神奇,人為地利用開片效應,產生了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的藝術效果。

因缺陷而形成的美,如何從“開片”鑑別新老瓷器?

瓷器是靜物,尤其是天青釉陳設器,往往給人以寧靜、肅穆的感覺。那條條紋路、塊塊紋片縱橫交錯,忽斷忽連,目光沿著紋線追尋而產生浮想聯翩,產生了躍動迷離之感。

而靜置瓷器的開片恰到好處地為其增添了一抹生機,賦予了古陶瓷千年不朽、長青不衰的藝術生命力,這便是開片藝術的魅力所在。

到了今天,人們對於斷紋瓷器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年代感,也不僅僅是對名窯藏品的喜愛。上升到哲學層次,人的一生是不完整的,在得到的過程中會失去,在失去中又會獲得。瓷器上的斷紋就像是人生,雖有殘缺,而這種殘缺正是一種美,是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