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禹鈞瓷——歷代鈞瓷與仿鈞瓷

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窯址在河南省禹縣,金代屬鈞州,故名。長期來對其始燒年代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已故陳萬里先生認為鈞窯的興起與汝窯的衰落密切相關。關松房先生則明確指出鈞窯之名的出現當在鈞州定名之後。“鈞窯金代說”即以陳、關二人為代表。“鈞窯宋代說”早在明清時期的記載中已經出現。如請同治、光緒陳瀏《鬥杯堂詩集》:“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均,均也汝也皆宋瓷,蚯蚓走泥跡已陳”,即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

華禹鈞瓷——歷代鈞瓷與仿鈞瓷

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館對該省禹縣八卦洞及鈞臺古窯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瓷器與瓷片標本,其中尊、花盆、盆託、洗等器物底部多刻有“一”至“十”數字,同時出土的還有“ 宣和元寶”方形錢範。自此,鈞窯不儀在北宋已存在,而且在北宋晚期已達到鼎盛時期的觀點,在中國學術界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首肯。最近又從河南禹縣傳來發現北宋窯址的訊息,再次證實了鈞窯始燒北宋的觀點。

華禹鈞瓷——歷代鈞瓷與仿鈞瓷

最早論及鈞窯的文獻是成書於明宣德三年皇家工部編著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其中除柴窯和北宋官窯既不見窯址也無傳世品外,汝、官、哥、鈞、定便成了宋代五大名窯。而鈞窯作為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與傳統青釉、白釉不同,創燒了以氧化銅、鈷等金屬礦物質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製成功的紅藍交融的玫瑰紅、茄皮紫以及天藍、月白等色釉。這些斑駁絢麗的乳濁釉瓷器不僅受寵於北宋朝廷,而且成為以後歷代皇家和私人收藏的追求。

從傳世和出土實物看,北宋產品主要有花盆、盆託、洗、出戟尊及碗盤等。器皿雖多為日用瓷,但形制規整,製作精細。從窯址採集標本看,鈞窯器成型後一般先進行素燒施釉後再在高溫中兩次燒成。器物的胎雖厚,但淘洗頗細,胎質堅硬,胎色淺灰。鈞瓷的釉肥厚勻潤,以天藍釉為主,另有玫瑰紅、茄皮紫、月白等色。北宋官窯創燒的鈞紅釉,雖不能和元代與明代純正的寶石紅相比,但這是第一次人為利用氧化銅為主要呈色劑燒製成的較為統一的紅色。

華禹鈞瓷——歷代鈞瓷與仿鈞瓷

鈞窯器銅紅一般多施在器外壁,熔融成一色紅,器內施天藍等色,釉面常有棕眼或密集細小的黑疵點。天藍與月白釉上多見蚯蚓走泥紋。盆洗類器皿的底部一般多施一層醬褐色釉,稱芝麻醬底。部分專家認為芝麻醬釉應是與器身一樣的乳濁狀天藍釉,只是釉中的著色劑含量少,又由於施釉較薄,與底部胎色交融呈淺醬色而已。器底一般刻有一到十的數字,這類數字主要可能是顯示器物的大小規格。

鈞窯瓷器的釉色在中國陶瓷史上前所未有,它是在唐花釉瓷及汝瓷的基礎上創燒而成的,這類瓷器不僅在當時的北方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而且在南方金華婺州等窯也發現了類似釣窯釉色的產品。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早期乃至現代,鈞瓷成為各地窯口競相模仿的器皿。然而,無論是哪朝精心的仿品,都不可能將其特徵全面、逼真地表現出來,總會顧此失彼露出破綻。關注公眾號 微信 華禹鈞瓷即可引導廣大瓷器愛好者探索其中的奧秘。

華禹鈞瓷——歷代鈞瓷與仿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