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本文轉自:中國水事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吹沙走浪幾千裡,轉側屋閭無處求。

約一千年前,王安石的這首《黃河》,不僅描寫了黃河氣勢磅礴的壯美景色,還以政治家和文學家的獨到眼光,透視了黃河經常發生的災害帶給黎民百姓的深重災難。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改革創新,勵精圖治,關注民生。他深諳水利即是農業命脈,在水利上做的文章也最大。北宋熙寧二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制定頒發了著名的農田水利法。他大刀闊斧,狠抓落實,不僅在全國各地設立了農田水利官,而且還讓朝廷直接委派官員巡視、督查各地興修水利事宜,很快便在全國形成了“四方爭言水利”、興修水利工程的高潮。據史書記載,從熙寧三年到元豐元年的9年中,全國興修和恢復水利工程1萬多處,有36萬多頃土地受益,變成了旱澇保收田。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北宋河運

對宋王朝政治、經濟影響極大的黃河治理,王安石作為當朝宰相,更是投入了不少心血。這主要是因為,北宋京城開封府地處黃河下游,河患與統治者的利害關係緊密相連。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北宋河景

在黃河下游,一場引黃放淤、開發黃河水利的革命,把黃河水沙利用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這也是北宋以前從未有過的。據記載,在沿黃各府、路興修水利工程750餘處,灌溉面積達10萬頃之多。黃河下游兩岸競相引渾水淤地,改良土壤,使大片荒漠變為良田。為了淤田,在王安石的力推之下,朝廷專門設立了沿汴淤田司,開展引黃放淤長達10年,有力促進了黃河下游兩岸的農業生產,也為進一步鞏固宋王朝的皇權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疏浚河道

北宋時,黃河已進入“東漢故道”行河的末期。由於這條河道行水時間已近千年,河床淤積相當嚴重。為了解決黃河的泥沙問題,王安石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機械法來疏浚河道泥沙。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北宋黃河河道

據記載,當時民間曾有一位名叫李公義的人,向朝廷進獻鐵龍爪揚泥車,用來疏浚黃河河道。這種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用船載著巨大的鐵龍爪,在內河裡進行挖掘施工,從而使沙起水渾,水沙俱下,達到疏浚河道的目的。王安石論證後,命人將鐵龍爪揚泥車進一步改制成疏浚杷,形如農田犁地時所用的耙。使用時,在疏浚杷上壓上巨石,再用粗繩與船載的絞車相連,船走,絞車絞,使河道泥沙與水俱下。此法不僅可用,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河道疏浚費用。經宋神宗同意後,沿黃各地推廣開來。據記載,當時利用這一方法,從河南新鄉一帶疏浚黃河直至入海口。王安石這種勇於開拓的精神,為我國人民以機械力解決黃河泥沙淤積問題開創了先河。

王安石的治黃創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儘管後世對於王安石變法褒貶不一,但他敢於變革、力求創新的精神,為華夏兒女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稽核丨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