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白巖松在他的《白說》一書中,在談到現代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忽視和遺忘時,講起了關於馮驥才老先生的一個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馮老先生家裡被小偷偷了,馮老師聽到這個訊息,猛拍大腿,喊道:“慘了,我的字畫、文物啊!”

可等馮老先生趕回家中,驚訝地發現,小偷把電視機、錄影機都搬走了,而那些字畫和文物卻一樣都沒動。

馮老先生後來對警察說:給你一千元錢,抓到小偷的時候替我謝謝他。

小偷拿走的那些電視機、錄影機,和那些字畫和文物相比,真的只是九牛一毛。

最後,馮老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賊沒文化,損失巨大。”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因為沒“文化”而“損失巨大”的並不只是那個小偷一個人,而是無數人。

可以說,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民族文化忽視或輕視的並不只是個體,而一度是社會性的。把那些有寶貴歷史文化價值的老房子拆了,建成金碧輝煌的“豪宅”,這樣的事兒哪個地方沒發生過?

白巖松接著又舉了馬未都和老傢俱的例子:

現在的收藏大家馬未都當初與我們一樣,也是個碼字的媒體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帶上當時最流行的電鍍摺疊椅子,在北京西四等地信託商店或傢俱門市外面,等那些拿紅木或更珍貴老傢俱來的主兒。上前商量著用電鍍椅子換老傢俱,十有八九樂呵呵地同意。

轉眼二三十年過去,電鍍椅子都鏽了扔了,而換來的老傢俱則進了馬未都自己建好的博物館,展覽著,拿啥都不換。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摺疊椅換來的老傢俱,現在隨便哪件都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價值連城。

而那些一度讓大眾趨之若鶩的電鍍椅,可能早已鏽為塵土。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喜歡紅木,新增我們

材質保真,10年經營,值得信賴

無獨有偶,另一位收藏界的泰斗人物王世襄老先生,收藏的大量黃花梨、紫檀、紅木老傢俱中,有很多就是走街串巷收來的。王世襄老先生說,其中有一張黃花梨的桌子是他拿一對電鍍的摺疊椅換來的。

今天,那對電鍍椅應該早就報廢了,可那張黃花梨桌子後來拍了幾千萬。

類似的故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幾乎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案例。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傢俱,不僅是空間陳設中的存在,也是人內在生活世界展開的憑依。

經典的中式傢俱,是明清兩代文人展現精神世界的載體之一,是他們表達文化精神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烙印,刻畫著中國傳統文人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安頓著他們精神和理想。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無可替代的載體,和其它民族文化一樣,它生命力是以幾百年、幾千年為單位的。即使經歷了“破四舊”等運動而一度被打斷,但它依然能穿透長達幾十年的斷層,生生不息。

正因為中式傢俱承載著中國文人的精神和理想,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所以才會在幾百年來一直被國際收藏界、藝術界、傢俱設計界所推崇,被尊為“世界傢俱三式”之首,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巔峰。

這樣的傢俱,怎麼會沒有價值?

正如白巖松在書中感慨的那樣:我們這一兩代中國人,是沒有“故鄉”和“故居”的,一直都在遷徙。再不好好重視文化,我們將來拿什麼回憶,拿什麼找到家?

在這個沒有故鄉也少了故居的時代裡,如果再沒了記憶,未來還有什麼意義?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喜歡紅木,新增我們

材質保真,10年經營,值得信賴

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給別人看看,別人都會感謝你的。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新增關注瞭解

閒做做中國的原創珠藝小物件

馬未都當年拿電鍍椅換老紅木傢俱,現在他建了博物館,電鍍椅呢

仙作 專家顧問團

周京南 / 故宮博物院明清傢俱專家

濮安國?/?著名明清傢俱專家和工藝美術學者

張輝?/?明清傢俱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