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景泰藍,正名“”,俗名“琺藍”,又稱“”,是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因琺琅彩底釉多為藍色,故而得名“景泰藍”。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景泰藍誕生於皇宮,是皇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宮廷藝術,景泰藍是明清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是皇室權力與地位的象徵。不管是紫禁城金鑾寶殿,還是頤和園的排雲殿等帝王尊屬殿堂,景泰藍寶石般的燦爛光芒總是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東方奇葩”。景泰藍作為皇家專用品,尋常百姓家裡是見不著的,王公大臣以家裡能擺件御賜景泰藍而炫耀恩寵和尊貴。故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之說。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景泰藍製作工藝到清中後期才從宮廷逐步傳入民間。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銅胎掐絲琺琅製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睞。清咸豐年間已有德興成、全興成、天瑞堂等數家精心研究琺琅一業。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海禁大開,景泰藍向國外出口。在這種對外貿易經濟的刺激下,除了官營琺琅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設琺琅作坊和商號,諸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志遠堂等。民國初期,美、英、法等國的商人在北平設立洋行,爭相購買景泰藍。位於的仁立公司則是專為外國人代收景泰藍的機構。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此時期香河人安厚齋(安迪生)發明的“寶華藍”工藝就已馳名中外。安厚齋於光緒二年(1876年)其15歲時到北京學習首飾製造工藝,後在護國寺西廊寶華樓當夥友,以其超群的手藝和精明練達而在寶華樓的地位日高,並結交了許多達官貴人、宮廷大臣、內宮太監直至慈禧皇太后。它親手為慈禧做的簪子,字圖並茂,別緻精巧,很受賞識。寶華樓的掌櫃去世後,慈禧做主將寶華樓給了安厚齋。後安厚齋在景泰藍工藝基礎上,創出新燒製法,名為“寶華藍”。安厚齋以寶華藍工藝製作的勳章以及爐、瓶、鍾、鼎等物均十分精美,填補了中國工藝美術上的一項空白。該工藝曾獲中華民國農商部、國貨展銷會的優獎,並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香河縣的景泰藍(琺琅)製品廠始建於建國初期,是一家老字號景泰藍生產企業。其透過傳統的掐絲、點藍、燒製、打磨、拋光等手工藝程式製作景泰藍工藝品(如花瓶、罐、碗、盤、筆洗套件、花絲銀藍製品等)銷售遍及全國各地,暢銷於東南亞、歐美等國家,贏得了國內外各界朋友的好評。“大閱兵”贈與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30國元首的國禮“和平歡歌”景泰藍瓶、中國政府贈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禮“友誼之船”皆出自香河縣景泰藍(琺琅)製品廠。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和平歡歌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友誼之船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為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由中國工藝美術集團監製、中國景泰藍首席技藝傳承人米振雄大師創作、香河景泰藍(琺琅)製品廠製作的《四海同心》景泰藍瓶作為國禮贈與“一帶一路”沿線65國。《四海同心》景泰藍瓶採用“燕京八絕”之景泰藍工藝,以輝煌的古代絲綢之路為創作主題,融入“一帶一路”元素,結合畫琺琅、鏨胎琺琅、掐絲琺琅三種傳統琺琅工藝創作完成,完美詮釋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景泰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 勤勞智慧的工匠藝人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景泰藍的製作需要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餘道主要工序,如果連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作品要經過108道工序,且全部需手工完成。整個工藝流程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和雕刻技藝,是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以其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豔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形象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2007年,香河琺琅鑲嵌技藝被列入廊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廊坊市非遺——景泰藍(琺琅鑲嵌技藝)

2014年香河景泰藍(琺琅)製品廠建成了景泰藍藝術博物館,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深度景泰藍歷史文化價值,併為香河縣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