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根據大窯楓洞巖考古發現,洪武、永樂二朝,龍泉青瓷與景德鎮瓷器一樣同為御用瓷器。除了在國內高階市場佔有重要席位之外,這一時期的龍泉青瓷仍是主要的外銷瓷品種,以主角身份參與世界經貿和文化交流,其產品流佈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明早期龍泉窯是中國青瓷發展歷史上最後的亮點。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洪武官器 青釉刻花龍紋盤

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

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據成化帝(明憲宗)於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日釋出的《即位詔》中令:“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彼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造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從文獻可以推斷,在洪武至天順年間,處州的龍泉窯就和饒州的景德鎮一樣,為宮廷燒造“定奪制樣”的“供用器皿”,且至少天順年間還有“內官”(太監)監燒。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大窯楓洞巖窯址全景

2006年9月到次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龍泉市博物館聯合對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證實了龍泉窯於明早期燒造貢御瓷器的歷史。此次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除窯爐遺蹟外,還出土了包括碗、缽、盆、五爪龍紋盤殘件、“顧氏”印紋碗、刻銘文窯具等。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青釉官字款火照 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

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其中,在大窯龍泉窯楓洞巖遺址發掘出土了刻有“官”字款的圓錐形火照等一些窯具,還出土了一件永樂時期刻花海濤雙魚紋“官”字洗,外底刻有一個“官”字,表明其為官器。同時發掘出土的一件墊託上劃寫“三樣三個花;三樣三個,內花一個;二樣三個光;四樣二個光;二樣碗五個花”等文字。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洪武官器 青釉刻花玉壺春瓶

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

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明洪武、永樂時期龍泉官器的主要器型:有玉壺春瓶、梅瓶、執壺、大墩碗、折沿盤等。盤、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較厚;玉壺春瓶、執壺、小碗、菊瓣紋碗的胎比較薄。胎色較白,少數白中泛灰,胎質比較細膩。多次施釉,從斷面看,以施三層釉為多,但一些器物內壁釉較薄,一般只施一層釉。釉色均勻瑩潤,質感成熟沉穩,以梅子青為主基調,也有粉青、灰青,少數呈黃色。每一類都分素面無紋與刻花兩種,花紋相同的器型規格也基本一致。除梅瓶、玉壺春、執壺等器型削足墊燒外,大部分裹足施釉,外底部掛掉一圈釉,用來墊支具。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青釉刻花蓮荷紋盤

現藏於土耳其託普卡比宮

明初龍泉官器盛行胎裝飾和釉裝飾兩種方法。胎裝飾用刻花技法,題材除五爪龍紋外,多為植物花果,有牡丹、菊花、山茶、蓮、月季、芍藥、芙蓉等觀賞花卉,有桃子、石榴、荔枝、櫻桃、葡萄、琵琶、林檎等鮮美果實,又有松竹梅、芭蕉等與湖石組合的庭園小景,寓意祥瑞美好。刻花刀法嫻熟、做工精細、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青釉刻花葡萄紋盤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從成化時期開始,龍泉窯不再為宮廷生產御用瓷器。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處州》記載:“價高而微課逐厚,自後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課額不減,民甚病焉。”乾隆二十七年修《龍泉縣誌》也說:“明正統時顧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遠甚,化治以後質粗色惡,難充雅玩矣。”

青瓷發展史上最後的亮點 | 明代龍泉窯探秘

青釉刻花庭院芭蕉紋執壺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一時期中國瓷業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德鎮一家獨大,成為了生產規模最大、產品質量最高的窯場,為宮廷生產御用瓷器的官窯也設立於此。其生產的青花瓷成為國內外市場的主流產品,其他新穎瓷器製品也廣受歡迎。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明中晚期龍泉青瓷逐漸退居次要地位,淡出歷史舞臺,龍泉窯生產規模開始逐漸縮小。但是龍泉窯火併未斷絕,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