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吳、晉時越窯大量燒製青瓷唾壺,造型為洗口,短頸,豐腹平底。宋代定窯、龍泉窯、越窯都有製品傳世,造型變為由下、下兩截組成,上部為盤形,下為扁圓腹,淺圈足。北方宋墓壁畫有僕人手捧唾壺的形象。

為敞口,束頸,圓鼓腹,平底,有圈足或假圈足,有的帶蓋。三國西晉時,肩腹部多飾網格帶紋、聯珠紋、鋪首等,東晉南朝時,有的在器口點飾褐彩,器身多無紋飾,唐末至宋代,或在器身刻蓮瓣紋。

渣鬥,又名奓鬥、唾壺,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晉代,用於盛裝唾吐物。如置於餐桌,專用於盛載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於盛載茶渣,故也列於茶具之中。

其特點是侈口,高頸,鼓腹,短足,口徑可與腹徑相等或稍大,頸的高度約佔全器的二分之一。當奓鬥作為實用器使用時,其功能相當於唾盂。玻璃奓鬥只有清代才有,並且流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慶以後雖有,但品質已差得遠了。

| 晉代 |

1。西晉太康七年越窯青瓷唾壺

淺盤口,短頸,斜肩,圓鼓腹,圈足外撇。釉色青中泛灰,釉面不甚均勻,器內及圈足內壁無釉,足沿均勻分佈六個泥點支燒痕。肩、頸部飾一條花蕊紋,網紋,沿紋組成的裝飾帶,並貼有三個等距的鋪獸銜環。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2。東晉青釉唾壺

唾壺洗口,短頸,垂腹,平底。裡外滿施青釉,底有支燒痕。

唾壺又稱“唾盂”、“渣鬥”、“唾器”,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安徽阜陽雙古代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訢工延造”等銘文。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時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時的造型多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則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東晉德清窯黑釉唾壺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於衛生潔具。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曾出土署“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徵看,亦應屬於德清窯製品。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4。南朝時期越窯青瓷唾壺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5。北朝(北魏)青瓷唾壺

器型渾厚大氣,盤口,長頸,溜肩,扁圓腹,高圈足,施釉到足,胎質細膩堅緻,白中泛青黃色,釉質晶瑩潤澤。產自南朝,是南方青瓷的優秀代表,反映出北魏時期南北方之間日益深入的文化交流。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大同市博物館館藏

| 隋代 |

1。青釉印花帶蓋唾壺

壺盤口外撇,短頸,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寬圈足。蓋臥於槽,鈕如蠟扦狀。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質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處露出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紋邊飾一週,腹印團花、樹葉及忍冬紋一週。

隋代青瓷繼承南北朝青瓷的優良傳統,釉色青綠而透明,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玻璃質感極強。此唾壺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為戳印,花紋簡潔淺顯而疏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2。唐代白釉唾壺(帶蓋)

盤口,束頸,扁圓腹,餅足,蓮苞鈕蓋,蓋鈕內凹。整器施白釉,釉下施化妝土,外壁施釉不及底,積釉處泛淺青色,釉面有細碎開片。胎質白而細膩。白釉最早出現於北朝,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出土了最早的一批白瓷,早期白瓷釉色多泛黃或泛灰。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首都博物館藏品

3。唐代青釉唾壺

盤口,弧壁,短直頸,圓鼓腹,平底圈足,釉不及底。施青黃釉,胎體堅質,呈淺灰色。

唾壺為古代承唾之器。此唾壺造型端正,線條流暢優美。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廣西博物館館藏

| 唐代 |

1。唐代越窯青瓷唾壺

1999年重慶市奉節上關遺址出土。敞口,斜直壁,束頸,鼓腹,平底。整體造型上大下小的漏斗形。通體施青釉,青中泛綠,釉均工細,造型規正,釉不到底。整體素面無紋,器型豐滿、渾圓。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

2。唐越窯青瓷唾壺

淺口盤,沿外侈,細短頸,圓鼓腹,淺圈足,內外滿釉。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3。唐代白瓷唾盂

唾盂上部為淺盤狀,細頸直而短,腹扁圓,玉璧形圈足。此器雖小,但造型工整,製作精巧。胎質潔白細膩,結構緊密。釉色雪白、瑩潤。具有典型的邢窯特點。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陝西博物館館藏

4。唐鞏縣窯白釉唾壺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山西省博物院館藏

5。唐青釉唾壺

盤口,弧壁,短直頸,圓鼓腹,平底圈足,釉不及底。施青黃釉,胎體堅質,呈淺灰色。唾壺為古代承唾之器。此唾壺造型端正,線條流暢優美。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廣西博物館館藏

6。唐代黑釉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亞洲協會 約翰·洛克菲勒夫婦珍藏

| 五代 |

1。耀州窯青釉刻蓮瓣紋渣鬥

碗式口,束頸,鼓腹,圈足。裹足支燒,足上有六塊支燒痕。腹部凸雕三層仰蓮瓣紋。胎質細膩,呈淺灰色。通體施青綠色釉,釉質淺淡透亮。其做法是將斂口碗去底保留圈足,臥於罐直口內,粘合而成。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首都博物館藏品

2。五代衡州窯青瓷唾壺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 宋代 |

1。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2。北宋定窯紫釉描金纏枝紋渣鬥

一說渣鬥是宋代宴席桌上盛裝雞骨魚刺的用具。元人筆記有“宋季大族設席,几案間必用筋瓶、渣鬥”的記載。此件渣鬥器型較小,接胎痕跡明顯,上部盤口描金纏枝蓮紋飾脫彩。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觀復博物館館藏

3。北宋青白瓷唾壺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湖州市博物館藏

4。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5。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渣鬥

此件器物撇口、鼓腹、圈足。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瑩澈明潔,清新雅緻,遠勝於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渣鬥,又名“爹鬥”、“唾壺”,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器物,起源於晉代,用於盛裝唾吐物。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觀復博物館館藏

6。南宋南宋漆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南京博物院館藏

7。南宋銀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邵武市博物館館藏

8。宋代耀州窯薄胎青釉貼塑人物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商洛市博物館館藏

| 遼代 |

1。龍泉窯白釉渣鬥

此器上大下小,口徑大於腹、底徑。上部敞口,淺腹,弧腹斜收,呈喇叭口形。下部圓鼓腹,圈足。胎體較薄,胎質粗糙堅實。通體施白色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黃,有明顯的旋坯痕。器物造型規整,精巧秀美。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首都博物館館藏

| 金/元代 |

1。元代鈞窯玫瑰紫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代 |

1。明青釉開片瓷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南京博物院館藏

2。明代宜興窯仿鈞天藍釉方渣鬥

渣鬥呈方形。撇口,闊頸,鼓腹,圈足。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仿鈞天藍色釉,四面正中對稱位置有凸起弦紋,四角呈委角狀。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明代銅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南京博物院館藏

4。明早期鈞窯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大英博物館藏

5。青花海水紋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廣西博物館館藏

6。明正德黃釉綠龍紋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大英博物館館藏

| 清代 |

1。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南京博物院館藏

2。清乾隆綠玻璃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清嘉慶粉彩番蓮紋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國家博物館館藏

4。清同治黃地紅蝠金彩團“壽”字渣鬥

渣鬥撇口,闊頸,鼓腹,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黃釉地上書寫金彩團“壽”字,間以紅彩蝙蝠紋,疏密隨形變化。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彩楷書“同治年制”雙行四字款。

渣斗的功能相當於唾盂。這件寓意“福壽”的渣鬥應當是為慶祝慈禧太后壽辰而燒造的。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5。清光緒黃地粉彩壽桃紋渣鬥

幾千年痰盂的演變歷(唾盂-唾壺-渣鬥)

江西省博物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