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遼代貴族的金銀餐具主要指的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器皿,其成型的材質主要有三大類別:一類是用金銀的製作而成,一類是金銀與木,另外還有金銀與瓷器鑲嵌組合而成。形態主要包括碗、碟、盆、罐等。

一、遼代貴族的金銀餐具

1。碗

碗可以盛放多樣的食物,固體與液體都可以,功能強大。目前所見有金、銀、鎏金銀、包金瓷碗、包金木碗等材質。前四類碗皆可盛放液態飲食,包金木碗更適宜盛放固態食物。根據其形態可分為多曲碗、平底碗、弧腹碗、雁形碗四類。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這前三類碗在遼代早期隨葬較多,遼代中期只有不多的斜壁直收的平底碗和壺腹碗出現,遼代晚期基本不見碗的隨葬品。雁形碗,為仿生設計,目前可見於法國收藏家BAUR的收藏。

2。碟

碟相較於碗其腹部低矮扁淺,形制與盤相似,只是大者為盤,小者為碟。遼代金銀碟可能在遼代中期墓葬中開始出現,至晚期一直都有出現。初期少見,可能與社會財富的集聚與生活習俗的漢化,其講究逐漸增多有直接關係。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遼代的金銀碟出土較少。朝陽北塔出土了8件龍紋葵花形銀碟,內底鏨刻龍紋圖案,首尾相呼應成圓,碟腹斜直內收。口徑11。4釐米,底徑6釐米,高2。2釐米;張家營子遼墓出土了2件花式銀碟,刻有契丹文字,平底敞口,口沿為花邊形;慶州白塔出土的7件葵口小銀碟,口徑8釐米,底徑5。7釐米,高1。3釐米。

3。盤

遼代契丹族的金銀盤作為食用器,主要用來盛放周體食物,比如水果和點心之類。也可以作為托盤使用來端取其他飲食器具或食物。遼代早中期的盤多為平底盤,晚期以後出現圈盤。遼代早期可能流行葵花形盤,中期多圓形盤。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海棠形盤貫穿整個遼代,早期的裝飾複雜,晚期相對簡單。盤的形制大概可以分為圓形盤、葵花形盤、海棠形盤三大類;從材質上來分有素金盤、素銀盤、鎏金銀盤、包金木盤、包金瓷盤等。

4。罐

罐的形制通常是口小腹大,具有一定的密封性,利於儲存一些易於受潮、揮發或變質的物品,比如茶葉等。按照其罐體的造型來分可分為折肩罐與非折肩罐兩大類。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折肩罐。遼代金銀的折肩罐器形源於突厥金銀器形制,造型基本相近。多為長頸折肩罐,口沿較厚,罐體外側多鏨刻紋飾。其又可分為有鎏耳與無鎏耳兩個形制。

有鎏耳罐比如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鳳紋鎏金銀折肩罐,圓唇外卷,肩部焊有花式指墊,圓環帶紐指鏊,圈足外撇,通體鎏金鏨蓮瓣鳳紋;內蒙古庫倫旗奈林稿木頭營子M2遼墓出土的鎏金銀折肩罐,肩部焊有環形指墊,下接圓環形帶鈕鎏耳,通體鏨刻纏枝牡丹立鳳紋,罐體下部殘缺。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無鎏耳的金銀罐,比如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孝子圖折肩銀罐,圓口外卷,長頸內收,折肩出稜,圓腹,圈足,通體鏨8幅孝子故事圖,即為儲存茶葉的器皿,口徑7。6釐米,高14。8釐米;赤峰博物館館藏的金花銀折肩罐,圈足,頸腹部鏨飛鳥紋並鎏金,下腹底有缺殘。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二八地M1遼墓出土的“大郎君”銀折肩罐,圓口外卷,圈足,罐底鏨刻“大郎君”銘文;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素面銀折肩罐,無包唇,圜底。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非折肩罐。此部分罐體多呈弧腹外收造型,腹口比較小,短頸平底。據蓋得有無可分為兩類。無蓋罐,比如白音塔拉遼墓出土的2件金花銀罐,口斜直,弧腹平底,肩部有紋飾,腹外壁鏨刻3組團花紋。有蓋罐,比如陳國公主墓出土的2件小銀罐,弧腹平底,帶蓋無紋,蓋頂設有“6”字紐。

二、遼代貴族的金銀飲具

1。杯

契丹族喜飲酒、奶、茶等,各類杯的造型較多。主要有帶把杯、多曲杯、高足杯等,多采取鍛造、鑄造、鏨刻、鎏金等工藝手法。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A。 帶把杯。帶把杯是為了取用方便,使用時不易滑手脫落,同時也利於系掛攜帶。根據杯體的造型結構可分為折稜形杯、碗形杯、罐形杯。折稜帶把杯的杯體多為七稜或八稜狀,其口沿、折稜和足底邊常綴有聯珠紋。敞口高圈足,器壁稍內弧,下部橫折稜,把手緊挨口沿下側,上設指墊,把手為環形或短弧形,利於手持。

比如吐爾基山墓出土的一對金把杯,八稜體,腹壁內弧下收,圓形圈足,外撇呈喇叭狀,兩件雙魚尾形指墊,一件為鑲嵌綠松石,另一件鏨刻紋飾。圓環形帶芽指鏨,八稜框內鏨刻八幅人物圖,其口沿、折稜和足底邊綴有聯珠紋。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一對鎏金鏨花銀把杯,綜合運用了鑄造,鏨刻、焊接、鎏金等主要工藝。七稜體,杯體內弧下收,七邊形圈足,外撇呈喇叭形,花式指墊,短弧形指鎏,七稜框內為七幅人物圖,杯體外部及口沿鎏金。

B。 碗形杯。碗形杯的杯體為敞口弧腹狀,近碗的造型,是體量較大的杯形。整體設計介於碗與杯之間,更像是為了取用和攜帶方便而增加的環形指墊。比如阿魯科爾沁旗扎斯臺遼墓出土的一對鳧紋鎏金銀把杯,圓形外折口沿,淺腹圓足外撇,花瓣形指墊,圓突形指鎏,腹壁鍛造、鏨刻七組花卉紋,內底有鍛造一隻鳧鳥,周邊鏨刻雙魚、波浪紋。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阿魯科爾沁旗扎斯臺遼墓出土的鎏金銀把杯,五曲花式深腹,花瓣形指墊,圓突形指鋬,腹壁錘鰈五組蓮蓬和鳧鳥,圈足外撇。瀋陽考古發現的金把杯,寬大的花瓣形指墊,內底、口沿、指鋬均鏨花。

2。多曲杯

遼代的多曲杯與多曲碗的杯體較近,區別在於杯腹較深,多帶圈足。根據杯體或杯口的弧形曲數多寡可分為五曲或六曲與二十二曲或二十五曲兩大類別。其中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鏨刻紋飾。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3。高足杯

高足杯遼代較少,其形如碗,杯腹較淺,敞口,口徑大於杯體深度,高圈足。比如大營子駙馬墓出土的銀高足杯,敞口,淺弧腹,帶節喇叭形高圈足,杯內底鏨刻團龍戲珠紋。

4。盞託

盞託在遼代早中期的墓葬出土較多,早期造型簡練,中期造型精美,裝飾較為考究。盞指是較小的杯子,通常用來喝茶飲酒,常與托盤一起使用。盞與託有連體和分體兩種規制。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5。壺

遼代的金銀壺非常具有草原特色。從造型上可以分為仿生壺與非仿生壺兩大類。仿生壺最典型的就是仿摩羯魚壺與仿皮囊形壺。從操持的方式來分可分為提樑壺、執壺、繩牽壺。

三、遼代貴族的金銀炊具

遼代貴族的炊具以鍋、壺、盆為主,其中金銀鍋暫時沒見,炊壺列入壺具類,此部分僅就金銀盆類做闡述。盆。從“分”從“皿”,可理解為用來分發食物的器皿,可分發給碗、盤、碟等更小餐具的器皿。其容量較大,是一種集中盛放食物或物品的器皿。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盆較盤、碗的口徑更長,腹部更深,整體體量大,平底或設矮圈足。根據其腹部的形態可以分為弧腹與斜腹內弧收兩種形制。弧腹的盆比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左相公”素面銀盆,五曲花形口沿,弧腹圈足。

吐爾基山遼慕出土的摩羯紋金花銀盆,圓形盆制,敞口平底,弧腹外收,內壁鏨刻8組對雁團紋。斜腹內弧收的盆,多為外來式樣,比如陳國公主墓出士的鎏金銅盆,深腹平底,斜腹內弧,內底鏨六角形圖案,口沿鏨阿拉伯文。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四、遼代貴族的其他金銀器

遼代金銀器重量涉及到遼代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歸類的物品以外,還有一些特別講究的金銀器皿,比如銀渣鬥。渣鬥用於盛裝唾吐物,可置於餐桌,用於盛放食物渣滓。小型者亦可用於盛放茶渣,也常作為茶具的配套之一。

遼代貴族也學習中原的茶藝,盛載茶渣的用具必不可少。比如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士的金花銀渣鬥,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口,口徑為18釐米,腹徑13釐米、底徑9。5釐米、通高14釐米,重650克。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遼代的渣鬥仿中原的形制,都是開活的口沿,增大收集的區域,方便周邊使用者倒入。另外,法國收藏家BAUR收藏的一款青白瓷胎包金琴刻鏤空的渣鬥,形制也類似,裝飾奢華。

兵器類的金銀裝飾。此類裝飾多為刀劍殼體和手柄等部位進行包裹、編織、鑲嵌等裝飾。比如巴林左旗博物館藏的雙龍雙鳳包銀鎏金刀鞘,殘長21釐米,尾端寬1。1釐米,厚0。6釐米,鈑金成型後焊接,鏨刻紋飾,下端套勾雲狀裝飾筒,通體鏨刻忍冬花紋,疏密有度,裝飾風格濃郁。

遼代餐飲中的金銀器型別,及其特徵!

五、總結

遼代金銀器在造型功能、材料工藝、裝飾審美等方面的特色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政權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遼代金銀器除了實用功能之外,也承載了政治、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本身一體多元的文化認同等多重含義。遼代金銀器是具有十足開放色彩的金銀設計藝術,除了複雜的歷史淵源也與其自身對多元文化的渴求分不開的。“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文化認同深入契丹貴族,自我認同為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