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在古代長啥樣別小瞧古人智慧,有些設計現在還在用

一個成年人每天要上6~8次廁所,一年需要2500次。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中有一年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廁所是我們不可能忽略的地方,那麼古代人的廁所又長的什麼樣子呢?講歷史的王老師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對此有最詳細的闡述。

上古時代廁所最簡單,就是露天挖上一個坑,人就蹲在坑邊如廁。再後來覺得風沙太大,直接那種露天的環境很不安全,又在坑上面蓋了一層小屋,也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廁所在古代長啥樣別小瞧古人智慧,有些設計現在還在用

那時候上廁所還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事情,如果不小心掉到坑裡面有可能淹死。歷史上還真有這樣的事情,晉景公就是上廁所的時候掉到糞坑裡面淹死的,這在《左傳,成公十年》中就有記錄。

漢朝時候就進步多了,一般來說在屋子的後方高處設定廁所,下面連著豬圈,人上完廁所後排洩物可以直接掉進豬圈給豬吃,這樣就有了三個好處。

廁所在古代長啥樣別小瞧古人智慧,有些設計現在還在用

第一個是把廁所和豬圈兩個汙穢的地方結合在一起讓人畜糞合一,方便清理利用。第二個是把人的糞便作為豬的輔助飼料,有利於資源再利用。第三個是廁所建造於豬圈的上方,佔地面積更小,節約空間,一直到現在這種廁所還在陝南,四川等地區使用。

當然那些廁所都是在室外的,大冬天的起來上廁所確實很痛苦,所以就有了俗稱的夜壺。古代人一開始的夜壺會把它做成類似於老虎的樣子,也叫做虎子。至於為什麼做成老虎的樣子,有人猜測是因為古人非常厭惡老虎。

唐朝時候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你總不能把開國皇帝的名字用在夜壺身上吧?所以虎子就改名為馬子。此時馬桶的功能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不光用來裝尿還用來裝糞便,而且樣子也加大了,變成了桶形,這就是馬桶的由來。

廁所在古代長啥樣別小瞧古人智慧,有些設計現在還在用

馬桶的發明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愛。這東西味道輕,佔用地方小,成為了居家必備之物。人家古代人也是講究環保的,馬桶裝滿了以後也有專門的人來收,這種專門收集糞便的職業在唐宋司機叫做傾腳工,他們收集糞便之後再拉到農村去販賣,還真能賺不少錢。

比如唐朝一個叫羅慧的人就專門以收大糞為生,居然成了富甲一方的富豪。史書記載此人家財鉅萬,由此可見在唐朝掏糞工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

宋朝時也相當不錯,已經成為了一個讓很多人羨慕的行業,甚至競爭非常激。有人為了爭奪這塊市場把官司打到了衙門那裡,讓縣老爺來判斷。

廁所在古代長啥樣別小瞧古人智慧,有些設計現在還在用

明朝和清朝時期那種城市糞便清運職業的人叫糞夫。他們把收來的糞便送到郊外去,處理以後再賣給農民。因為生活在富裕地區的人們吃得比較好,糞便裡面的營養物質也比較高算是高檔糞便,所以就能賣到好價格。

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畫地盤,而且也引發了不少的爭鬥,一直打到了明朝初年,糞工們總算開始有了專屬的工作區域,不允許越界收費。他們要沿著固定的區域和路線,被稱為糞道,這也是一種特許經營權,而且是允許被轉讓買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