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這名農村老嫗,天還沒亮就起身梳洗,趁著沒出門又教訓了同行的孫兒幾句,要他進城後乖巧懂事。一路疾行來到寧榮街後:

“來至榮府大門石獅子前,只見簇簇的轎馬,劉姥姥便不敢過去,且撣了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後蹭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凳上,說東談西呢。”

曹雪芹這一筆,寫出了氣派,也寫出了窘迫。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河北石家莊正定敕造榮國府

圖源 | 圖蟲創意

這氣派的府第,首入眼簾的是危坐於大宅門前的石獅子。它們,是威嚴的象徵。

獅子,非中國本土之物,但如今,與獅子有關的文化現象卻在中國隨處可見。兩千多年來,獅文化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那一座座佇立於神州大地的石獅,昂首挺胸,一頭卷鬣毛,圓目齜牙,氣勢斐然。它們,究竟在凝視何方?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獅子,在先秦文獻中被稱為“狻猊(麑)”,大約是古印度語suangi的音譯,隨後在《漢書》中始稱為“師子”,同樣是音譯的結果,在兩漢時期因西域諸國遣使貢獅而傳入中國。

但也有學者認為,早在貢獅的數十年前,“師子”一詞已透過漢譯佛經傳入,但人們只聞其名未見其身。至宋朝,《宋本玉篇》明確出現了“獅”字的記錄,古人以形聲法造字,猛獸之名終定。

先秦典籍《穆天子傳》中,記載了穆天子西巡偶遇“獅子”一事:“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但這萍水相逢還不足以引起古人對這一猛獸的熱切關注。獅子真正走入國人的視線,得等到漢朝。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汝窯狻猊香薰爐。中國古代神話裡,狻猊是龍生九子其一

圖源 | 圖蟲創意

西漢時期,漢武帝命張騫出使西域,中西方交流逐漸增強,朝拜也好,商貿也罷,從此珍寶互通,文化交融。《漢書·西域傳》記載:

“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由此可知,西漢時期已有獅子進入中國之境。

到了東漢章帝時,《後漢書·章帝紀》明確記載,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

自此,獅子透過進貢被圈養在深宮之中,關於這一神秘猛獸的傳說,也在這片土地上發展起來,越發豐富。

由於獅子是宮中貢品,能親眼所見之人少之又少,民間唯有透過耳聞與想象來構建這來自異國的珍稀猛獸的形象。這也是後來我國藝術創作中的獅子形象與西方大相徑庭,自成一派的原因。

原本在非洲、西亞、南亞原野上奔跑的獅子,應該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吉祥瑞獸,神似形不似地被安放在遙遠的中國大地上。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古人對獅子充滿好奇與想象,最初應來自於對猛獸的力量崇拜。

在古代社會中,虎、豹等一類猛獸,常常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人們害怕之餘,逐漸對它們身上神秘又強大的力量產生了禁忌與崇拜。

《爾雅·釋獸》曰,“狻麑,如虦苗,食虎豹”,當人們得知這遠跨數千裡而來的獅子竟然能吃掉虎、豹,心中已然預設,猛獸中的佼佼者非它莫屬。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由來已久,漢朝尤其突出,厚葬風俗在這時達到了頂峰。早在獅子形象傳入中國之前,麒麟、老虎、羊等瑞獸形象已經在墓葬中廣泛使用,它們多數以石刻形式出現,用於鎮守陵墓,比如霍去病墓石雕群。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馬踏匈奴石雕 / 臥牛石雕 / 茂陵博物館藏

圖源 | 圖蟲創意

兩漢時期,當人們認識到了比虎、豹更加勇猛的獅子之後,陵墓中的神獸多出了獅子的身影,並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可見,中國石獅造型藝術的興起源於厚葬風俗。

然而,獅子來自於西方,中國的石獅為何卻無西亞之風?

當獅子傳入中國,人們對它最初的認識基本只停留在如《漢書·西域傳》中所描述的寥寥數字之中:“烏弋國(大約在今天的阿富汗西部)有師子,似虎,正黃,有頔耏,尾端茸毛大如鬥。”修築石獅的工匠亦如是。

當要借用獅子的力量來庇佑自己,卻又不知其真實面貌時,該如何是好?古人於是將紮根於血脈中的神獸崇拜轉移到了獅子身上,或者說,將這來自西域的異獸納入到自己熟悉的神獸體系當中。龍鳳、麒麟、天祿、辟邪、老虎等就是中國傳統神獸的代表,而石獅多帶有這些傳統神獸的特徵,兩相融合。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南京中山陵景區石獅

圖源 | 攝圖網

從東漢起,石獅子常被放置在陵墓的神道兩旁或象徵著宮殿的門口,用於鎮壓邪魔,守護陵墓,是為鎮墓獸。

最早的鎮墓石獅,與我們如今常見的各類石獅子頗有區別。在動作上,多是直立式或走動式,同時,身旁兩側還常刻有羽翼,可稱之為翼獅。

這些石刻獅子之所以身長羽翼,是受古人羽化昇仙思想的影響。古人對羽翼早有崇拜,認為有翼之物可在天地之間任意翱翔,若人有羽翼,亦可飛入神仙之境,得以長生不老。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雅安高頤墓石獅

圖源 | 圖蟲創意

以鎮墓石獅為代表的東漢石獅,主要風格為:深沉而雄大。

這一時期的石獅子多展現其威武、強健、兇猛的一面,與漢王朝大一統的恢弘氣度相通。魯迅先生曾評價:“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由於這些石獅多是立式或走式,動感較強,常能夠給人一種力量的美感。這種動感,往往是工匠根據石料的天然走勢,因材施技,在關鍵之處施以斧鑿而成的。

流暢順滑的S形線條,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老虎的體態。這樣的設計能夠最大程度突出石獅的動勢和結構,釋放出自然的動態美感。

同時,這些石獅的嘴部不透雕,鬣毛、頷須、雙翼多用陰線刻畫,顯現出較強的整體感。它們咆哮,生猛。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若說石獅在中國興起得益於傳統的猛獸崇拜與厚葬風俗,那促使獅文化紮根中國並廣為流傳的,便是佛教的傳入與發展。

獅子向來是佛教聖物,有著多重象徵意義。

首先,獅子是佛的化身,釋迦牟尼自稱“人中獅子”,佛說法稱為“獅子吼”。據《傳燈錄》記載:“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其次,獅子是佛的護法,《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寫道:“佛初生時,有五百師子從雪山來,伺列門側。”

再者,人們較熟悉的智慧化身文殊菩薩,他的坐騎是獅子。《五燈元會》曰:“五色雲中,文殊騎金師子往來。”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鐘山石窟中央窟佛像(複製品)/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圖源 | 圖蟲創意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蓬勃發展。佛教素有“像教”之稱,喜好用塑像進行教義的傳播,因此,這一時期,在統治者的大力支援下,各地興建佛寺、佛塔和佛像等,獅子之像自然也多見於石窟造像之中。

這一時期的獅子,威嚴中帶有寧靜,在佛的身下還有一絲馴服的味道,這為後來石獅風格的轉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與佛像相關的石窟獅多見於北朝,由於地近西北,受西域之風影響較多,這寫石獅的“神獸味”減弱,而更偏向寫實。它們體量較小,神態也不如南朝石獅般威武生猛。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山西雲岡石窟佛像

據說,當時曾有真獅子在洛陽公開展覽,不少雕刻家終於得窺獅子的真面貌,從而在體態上開始區分獅子與老虎。但總體而言,北朝與南朝石獅的象徵性相統一,依舊充滿著人們浪漫的想象。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氣象,石獅子在不同朝代氣象的影響下,風格也在不斷變化著。從隋唐到明清,最終形成了一套較為典型的石獅雕刻正規化與風格。

唐朝,國力強盛,政、經、文全面繁榮發展,對外交流亦如是。在這個黃金時代,民族自信、自強也在石獅中淋漓盡致地體現著。

這一時期的石獅,體量變大,胸部高昂挺起,四肢肌肉緊實,力量感較前代更強。同時,石匠還突出刻畫了石獅的鬣毛、突目、隆鼻和利齒等,使得石獅表情更加生動和豐富。

唐獅雖然雄壯,但更多是為了顯示王朝之精神氣象,動作活潑,筋肉豐隆,多了幾分氣勢,少了幾分兇狠。

放眼當時的陵墓或建築,還可以感受到石獅與建築本身的融合感增強了,這也許是受到佛教的影響,或是強權統治的影響,使得石獅的臣服感也加強了。也是在這一時期,蹲獅逐漸變多,並且隨後席捲全國,成為石獅藝術正規化之一。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乾陵石獅

圖源 | 圖蟲創意

貞觀九年,西域向大唐進貢獅子,唐太宗便命虞世南作下一首《獅子賦》,當中如是說:

“其為狀也,則筋骨糾纏,殊姿異制。闊臆修尾,勁毫柔毳。鉤爪鋸牙,藏鋒蓄銳。弭耳宛足,伺閒借勢。暨乎奮鬛舐唇,倏來忽往。瞋目電曜,發聲雷響。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於齦顎,屈巴蛇於指掌。踐藉則林麓摧殘,哮吼則江河振盪。是以名將假其容,高人圖其質。”

獅子勇猛,力量剛強,是盛唐氣象的最佳代言獸之一。數座唐皇陵中的石獅,都可顯示出大唐帝國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兩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藝術向世俗化發展,創作更注重於現實。因此,石獅身上的神性、佛性和王氣在逐漸消減,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氣。

石獅開始走出陵墓,走出宮殿,走到了街巷上府邸大門的兩邊,成為了許多宅第的守門衛士。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恭王府門前石獅

圖源 | 攝圖網

陵墓石獅和石窟獅從宋代開始衰微,主要是氣勢上不如前代那般威猛,馴服程度進一步加深。石獅不僅在姿勢上採用蹲踞式,頸項上還開始配有鈴鐺和綬帶,“征服性”十足,身上細節也更加精緻。

總體上,石獅雖仍承擔著鎮守的職責,但其瑞獸屬性也是愈發明顯,看上去更多是一種吉祥裝飾。

獅分雄雌,小獅形象也常同時出現,給人一種和樂的氣氛。總而言之,兩宋時期,在文人雅士之風的影響下,石獅威嚴感漸淡,活潑感漸濃,充盈著生活氣息。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晉祠門前的石獅

圖源 | 圖蟲創意

明清時期,石獅子的應用更是隨處可見,陵墓、宮殿、官府、家宅、園林和寺廟等皆有。

經過漫長的發展,石獅的建造已形成了一定的正規化,就像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所記:“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螺旋紋、滾鑿繡球、出鑿崽子……”整座石獅子的形象非常清晰。

雕刻於天安門前金水河畔的兩對守門石獅,便是明清石獅的典範之作。這兩對石獅,規整地放置在皇城門外兩邊,雄居左,雌居右,側首蹲坐。微微側首的它們,在注視何方?原來,它們的視線最終交匯於天安門正中的御道,正忠實地執行著看守城門的職責,氣勢威震八方。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天安門石獅

圖源 | 攝圖網

明清的守門獅便是如此,一般雌雄成對,雙雙蹲坐,雄獅踞左,右腳踩繡球,象徵權力和統一;雌獅踞右,左腳撫小獅,象徵子孫繁榮昌盛。

儘管後來的石獅不再像漢唐般威武,但仍舊勇武剛強,不卑不亢,同時又稚拙可親,溫和善良。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北京有一句歇後語叫做“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因為,在這座北方最古老的聯拱橋上,每一條望柱和欄板上都刻有形態不一的獅子。

蘆溝橋上的獅子,裝飾性極強,動作千變萬化,神態調皮可愛。一眼望去,先是感受到石獅列隊歡迎的氣勢,十分震撼,俯身細看,就發現石獅中滿是石匠高超的雕刻手法和充滿中國祥瑞色彩的審美意趣。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盧溝橋望柱石獅 / 靈隱寺望柱石獅

圖源 | 攝圖網

在陝北和關中地區,則流行著一種一手足以握住的小型石獅,名為炕頭獅。這種石獅大的不過三十釐米高,小的才兩三釐米。當地世代流傳著一種習俗,小孩生下百天後要用小石獅拴住,以此方可鎮邪氣,保平安。

炕頭獅頭大身小,線條粗細結合、陰陽刻並用,表情誇張,有著十分濃厚的裝飾味道。這些小石獅有的足踏繡球,有的口含如意,姿勢上,坐立皆有,臥下也可。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炕頭獅

圖源 | 圖蟲創意

石獅子還被大量地應用在不同的中國建築上,如牌坊、屋頂、頂柱石等。

經過兩千年餘年的發展,獅子已然成為中國建築傳統裝飾之一,有著鎮守家宅、辟邪御兇、招財納福的文化內涵。

在風格上,猛獸似乎在向“萌獸”發展。如今走在路上,仍能看到這些充滿古風意蘊的石獅子端坐在某些建築大門兩側,此時,傳統與現代交融碰撞,卻從未讓人感到違和。

究其根本,大約是石獅造型藝術內包含的東方美學價值,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始終與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相適。

中國不產獅子,獅子憑什麼成為守門神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門前石獅

圖源 | 攝圖網

聞一多在《龍鳳》一文中說過:“萬一非給這民族選定一個象徵性的生物不可,那就還是獅子罷,我說還是那能夠怒吼的獅子罷……”

雖然這是在批判現代龍鳳象徵變樣的語境下所言,但細想此話並非沒有道理。中國化的獅子,威凜而不失親和,似乎是與我們最為貼合的氣質,這便是大國底色。

這捲毛石獅,千百年來,不卑不亢地凝視來者,守衛著這廣袤的土地。

參考文獻:

1。朱國榮:《中國獅子雕塑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2。尤廣熙:《中國石獅造型藝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

3。徐華鐺,楊古城 :《中國獅子造型藝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4。陳祥雲:《中國石獅造型藝術的嬗變及其美學品格》,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5。宋嵐:《中國獅子影象的淵源探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6。朱芸:《中國“獅”民俗探究》,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