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雲舍軸測圖

專案位於山東沂蒙山區,距5A級雲蒙景區入口約1km,場地南側即通向雲蒙景區的必經之道。雲蒙山峰巒疊翠,常年雲霧繚繞,景區門外是非常典型的沿道路生長的北方村落建築群,專案即坐落其中。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專案用地東西長約40m,南北進深32m。內部平整,外部道路西高東低,存在約1。6m的高差。場地內原有一所小學,在村小合併的歷程中被廢棄。新建築依照原址小學的輪廓設計,亦保留了原建築內院外廊式的空間特徵及材料的拼貼方法。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方正的場地輪廓

因專案靠近雲蒙景區的特殊地理位置,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即與投資運營方探討,將設計任務定義為一個“命題作文”——即以“雲”作為整體意象,貫穿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硬裝、軟裝設計,直至運營的全過程。

“雲”這一意象可以引發多重聯想,從抽象到具體,設計師希望透過以下幾個層次表達這一意象——漫遊式空間架構,模糊的邊界,形體的“輕”與“重”,以及材料的象徵。

漫遊式空間架構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在建築中,內院式的佈局形成沿內圈行走的捷徑,而沿著東南西北各向的開口及開口內部通向各個標高的樓梯則延展了路徑的維度,並最終形成場地內通達而可無目的漫遊的路徑。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交通流線連線了多個位於不同標高的空間,包括位於院落中央的水池區、入口上方的天井迴廊、建築東側的休息平臺,北側的戶外餐廳,以及屋頂上高低錯落的觀景露臺。這是一系列串接在無預設路徑上的空間,希望使用者在體驗中逐漸發現。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錯落的空間關係

從村落肌理及場地分析得到的平面矩形建築外輪廓形成了規整的外部介面,進而推得規整的內部邊界。但在空間關係上,設計透過打斷邊界以及面對不同朝向的不同剖面關係的處理,將原有規整邊界消解,最終形成模糊的空間邊界。此邊界的模糊地帶為空間多樣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形體的“輕”與“重”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建築形體的輕重對比

建築沿街外立面上略低於二層層高線上的一條明確的水平分割線將建築體量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分割線以上為表達“輕”的白色體量,其以下則是沒有開窗,僅設一個出入口的連續長牆。牆面質感粗糙,顏色暗淡,與上方白色的建築體量對比形成了視角感受上的“重”。

這條水平分割線也是對外部場地沿道路細微落差的迴應,以修正入口廣場因為高差在視覺上帶來的偏差。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水平分割線對入口廣場的高差修正

材料的象徵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內院區域性點綴紅磚

建築共計兩層,上部體量以白色塗料為主,下部輔以當地特產花崗岩及區域性點綴的紅磚。

內庭院、樓梯等連續可感知的交通流線上,設計以細密的弧形穿孔鋁板形成了院落中如“雲”一樣輕的質感,而院落中淺藍色的水池反射的天光進一步增強了這個意象。隨機設定的弧形穿孔鋁板遮擋部分公共空間及客房入口,用以模糊內院邊界。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室內設計也延續這個意象,公區餐廳設定雲朵吊燈,吊燈上方設定弧形鋼絲網格、客房區也以鋼絲網構架作為傢俱的主要構型。室內除了原木色、白色之外,區域性點綴克萊因藍,用以拓展“雲”這個意象的邊界。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接待廳室內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沂蒙雲舍的設計過程旨在嘗試以某種具象的概念為出發點生成整個設計的思路。希望透過這樣生成的空間體驗能迴應「場地」與「建築」、「材料」與「形式」、「內」與「外」的關係。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總平面圖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一層平面圖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二層平面圖

沂蒙·雲舍:山腳下的空間漫遊

三層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