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劉邦給人的印象是暴脾氣,出口成髒,動不動就罵人,一身的壞毛病。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他上的優點很多。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問劉邦:“以大王現在的實力,能否同項羽抗衡?”劉邦馬上回答:“不能。”

受封漢王建都南鄭(今陝西西南)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為劉邦出“蜀中對策”,準備重返關東,逐鹿天下。當時韓信問劉邦:“以大王的勇猛、仁德、實力是項羽的對手嗎?”劉邦沉默良久說:“不是。”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劉邦稱帝之後,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徵求朝臣的意見。眾人一至叫囂:“阬豎子耳!”劉邦搖搖頭,然後去問策陳平。

陳平反問劉邦:“陛下的精兵,和楚王相比怎樣?”

劉邦回答:“不能超過他。”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領用兵,能勝得過韓信嗎?”

劉邦回答:“沒人能比得上他。”

綜上所述,足可見劉邦的明智之處。試想,如果當時他同項羽在霸上直接幹一仗,估計也喝不上鴻門宴那頓酒了。另外,如果劉邦直接發兵去圍剿韓信,大漢江山能否保得住還是一個未知數。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可見,劉邦很睿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兩。因此,他才能夠冷靜思考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採取最合適的方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回報。

劉邦于山東定陶稱帝不久返回洛陽,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準備建都於此。而當工匠們正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有一位從山東去往隴西、途經洛陽的戍卒,直接給劉邦潑了一盆涼水。

該戍卒名叫婁敬,他對劉邦滔滔不絕地講了一番建都洛陽的弊端,然後又口若懸河地說了一堆建都關中的優勢。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劉邦聽後將信將疑,於是又去請教張良,沒想到張良很贊同婁敬的說法。於是,劉邦改變了定都洛陽的主意,遂營建長安,賜婁敬“劉”姓,並且讓他留下做隨行謀士。後來同匈奴的和親政策就是出自劉敬手筆,可見劉邦能聽人勸誡,且知人善用。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這裡不再贅述。

公元前196年,呂后將彭越垛成醬,然後特意“孝敬”了淮南王英布一份兒。

英布接到肉醬大為驚駭,一股唇亡齒寒的淒涼感油然而生,從此變得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所以當一位姬妾無意間誇了中大夫賁赫一句“此人為忠厚長者”時,英布竟然認為二人有染。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原來該姬妾生病就醫,而醫生與賁赫恰好是鄰居。出於對英布的巴結,賁赫沒少了給醫生塞東西,目的是讓他用心給英布的姬妾治病。姬妾出於對賁赫的感激,所以隨口誇了對方一句,沒想到英布當賁赫為“隔壁老王”,準備拿其治罪。

賁赫知道大事不妙,如果同英布解釋只能越描越黑,因為男女之間的事情很難說清楚。所以賁赫一溜煙跑到長安反告英布謀反。

劉邦接到上報喜憂參半。喜的終於有了清除英布的藉口,因為韓信、彭越、英布都是他用紅筆圈起來的幾個異姓諸侯王;憂的是自己實在打不動了,每天只想躺在內侍腿上昏昏欲睡。

後來,劉邦打算錘鍊一下太子劉盈,於是讓他率軍平叛英布。可是呂后擔心兒子小命不保,出來哭天喊地阻攔,劉邦只好作罷。其實打英布,劉邦心裡也沒底。不過,正當劉邦悵惘的時候,太僕夏侯嬰引薦來一位高人。

此人名叫薛公。他對劉邦說英布必敗。為什麼呢?理由有三點:

一、向東攻吳,向西吞楚,向北佔齊、魯之地,然後脅迫燕、趙中立,那麼淆山之東必為英布所佔。這雖是上策,但英布不會用。

二、向東攻吳,向西吞楚,然後並韓佔魏,掌握敖倉糧食,阻塞成皋通道,那麼他與陛下一時難分勝負。此乃中策,但英布也不會用。

三、向東攻吳,向西佔領下蔡,然後將輜重運往越地,自己退守長沙,如此英布必敗。這雖是下策,但英布必用。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劉邦問薛公:“你為什麼斷定英布必用下冊?”薛公說:“英布鼠目寸光,自私自利,淮南王就是他最大的造化!”

劉邦聽完如醍醐灌頂,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於是馬上有了信心。出於對薛公的獎賞,賜其千戶侯,享一千戶食邑。隨後,劉邦精神抖擻去戰英布,薛公也隨軍出征。

結果正如薛公所料,英布擊敗吳地劉賈與楚王劉交後便開始西撤。劉邦大軍隨後而至,最終雙方在蘄西(今安徽蘄縣西北)決戰,英布潰不成軍,後亡命於長沙。

薛公雖然只說了三點,但這三點如同三條錦囊妙計,讓劉邦茅塞頓開。於滅掉一個諸侯國來說,一個千戶侯自然也不值得一提,更何況還能世給人留下有功必賞、而且出手大方的好印象。

薛公提三條平英布策略,劉邦即賜千戶侯,歷史見證劉邦大方且精明!

實際上,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而坐擁天下,這同他的做事風格有很大關係。項羽從來不捨得獎賞部下,而劉邦則一擲千金般豪爽。最後,項羽眾叛親離,孤立無援,而劉邦的人脈越來越廣,實力也越來越強大。

在劉邦看來,有舍才有得,何況捨出去的東西遲早還能補回來,這就是劉邦的精明之處,歷史也見證了這一點。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