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位於寧夏鎮城(今寧夏銀川)南薰門內大街西側的慶王府突然陷入一片素白的海洋之中,府中隱隱傳出哭聲。王府的主人,

大明第一代慶王朱栴薨

了。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銀川鼓樓

朱栴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為慶王,是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朱栴“

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於詩文

”,身上具有很濃的書卷氣,為銀川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永樂以後厲行削藩,藩王的很多權力被剝奪,處境大不如前,僅僅只是個擺設而已。朱栴出生於南方,並不太適應西北的風沙,又與寧夏總兵史昭不睦,因此屢屢上疏請求遷藩,結果被每次都被朝廷以“不違祖訓”加以拒絕。本就病魔纏身的他,受此打擊,終於垮了。

更悲劇的是朱栴屍骨未寒,他的兩個兒子,

慶世子朱秩煃跟真寧王朱秩熒竟然為了慶王之位,對掐了起來

。對他來說無疑是家門不幸,不過此事本就是因他的偏愛而造成的。

序齒混亂的慶王諸子

朱秩熒,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大明慶靖王朱栴之子,生母不詳。

以阿越的行文習慣,在介紹主角時,一般會將其生年乃至兄弟中的排行也介紹一下,這次之所以沒這麼做,不是因為查不到這些資訊,而是牽扯的問題太過複雜,需要花力氣進行梳理,才能得出一個大體令人信服的結論。

明太祖的孫子約有130人

,大多數支系序齒都很清晰,

唯獨朱栴的慶藩是其中一朵另類的奇葩

。朱栴共有六子,分別為:

慶世子朱秩煃、靜寧王朱秩燾、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岐山王朱秩煉、安塞王朱秩炅

。可諸子的生年及序齒,就是一筆剪不斷理還亂的爛賬,單阿越手中就

有三個版本的朱栴諸子排行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慶靖王朱栴雕像

第一個版本出自《明太宗實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月底,慶王朱栴赴新都北京覲見皇帝四哥。解決兒子們的名分,是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故此有違常例的在京城一待就是一個多月,直到四月初六才離京。在他辭陛前,五個兒子(朱秩炅此時還沒出生)被正式冊封為世子和郡王。

甲午,封慶王栴嫡長子秩煃為慶世子。第二子秩燾為靜寧王,第三子秩炵為安化王,第四子秩熒為真寧王,第五子秩煉為岐山王,並給賜儀仗。

”(《明太宗實錄》)

第二個版本出自《大明慶靖王壙志》

。1967年,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周新莊村村民為解決用磚問題,拆毀了一座位於村西南的明代大墓。等到寧夏博物館工作人員聞訊趕到之時,整個墓室內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下“大明慶靖王壙志”一盒。靜靜地躺在匣內的壙志,簡要記述了朱旃生平及其功德,子孫後輩的資訊也赫然在內。

男六人:世子秩煃,真寧王秩熒、靜寧王秩燾、安化王秩炵、岐山王秩煉。第六子未封。秩燾、秩煉先薨。女四人未封,亦薨。孫男二人,孫女二人。

”(《大明慶靖王壙志》)

第三個版本出自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

。《弇山堂別集》卷三十二《同姓諸王表》中,稱朱秩煃為朱栴的庶長子,卷三十五《太祖以下郡王宗系》中,對朱栴其餘五子的序齒為:

次子靜寧王朱秩燾、三子真寧王朱秩熒、四子安化王朱秩炵、五子岐山王朱秩煉、六子安塞王朱秩炅

。《明史·諸王世表》完全參照了《弇山堂別集》的記載。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慶王朱栴畫像

單從這三份資料觀之,慶世子朱秩煃、岐山王朱秩煉、安塞王朱秩炅三人的序齒應當沒問題,只有靜寧王朱秩燾、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是凌亂的。

可關鍵時刻《明太宗實錄》又抽風了

。《明太宗實錄》共記載了朱栴四個兒子的生辰。永樂十一年七月癸未條:慶王栴第三子生,賜名秩熒。永樂十三年八月癸酉條:慶王栴第三子生,賜名秩炵。永樂十三年九月甲寅條:慶王栴第四子生,賜名秩煉。出現了兩個第三子,並將朱秩煉說成第四子這個問題暫且不去說它,關鍵是與永樂十九年的冊封記載對不起來,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的序齒竟然前後矛盾。所以《明太宗實錄》關於朱栴諸子序齒的記載,存在很大問題。

真寧王朱秩熒與慶世子朱秩煃的長幼關係

外人搞不清楚朱栴諸子的序齒,可慶王家族內部肯定清楚,同時出於孝道也不會在先王的壙志上胡編亂造。如此說來《大明慶靖王壙志》上朱栴諸子的序齒應該是正確的。那也未必,事實上

這份壙志採用了典型的春秋筆法,目的是為迴避世子朱秩煃的序齒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大明慶靖王壙志蓋

《明太宗實錄》永樂三年九月癸巳朔條下記載:“

慶王栴長子生,賜名秩煃

”。單看《明太宗實錄》的記載,朱秩煃既嫡且長。那身為庶子,序齒又居於其下的真寧王朱秩熒,還有什麼可鬧的?要知道

以庶奪嫡,是《皇明祖訓》嚴厲禁止的行為

。如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怕被廢為庶人嗎?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

”(《皇明祖訓·職制》)

可事實上朱秩熒為此鬧了之後,朝廷並沒有把他怎麼樣。可見朱秩煃的嫡長子身份肯定是存在問題的。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十二,朱秩煃薨逝,《明憲宗實錄》對他的生平簡介內容為:

辛酉……慶王秩煃薨。王靖王之子也,母妃湯氏。永樂乙未生,十九年封為世子,正統四年襲封慶王,至是薨,年五十有五。訃聞,輟朝三日,賜祭葬如制,諡曰康。

”(《明憲宗實錄》)

以朱秩煃55歲去世推算,

他應當生於1415年,也就是永樂十三年

。而永樂乙未年,恰巧就是永樂十三年。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朱秩煃生於永樂十三年,而非永樂三年,序齒要小於朱秩熒。

我們再來看看朱栴其餘諸子的序齒情況。當然老五岐山王朱秩煉、老六安塞王朱秩炅的身份沒有爭議,可以不作考慮,只要考察靜寧王朱秩燾、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三人便可。

《明實錄》沒有記載靜寧王朱秩燾的生年,但

一直在強調他是朱栴的次子

。他在獲封靜寧王的當年十一月不幸去世,生平簡介中就稱他為次子。“

己丑,靜寧王秩燾薨。訃聞,賜祭,命有司治喪葬。秩燾,栴第二子也。

”(《明太宗實錄》)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韋州慶靖王墓封土

結合《大明慶靖王壙志》及《弇山堂別集》的記載,朱秩燾的次子身份應該是可信的。

安化王朱秩炵

薨逝於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明憲宗實錄》稱他生於永樂十三年,享年77歲。所以《明太宗實錄》稱他永樂十三年八月,應當是可信的。

再說

真寧王朱秩熒

,他是朱栴諸子中唯一一個沒有在《明實錄》中留下卒年及生平的。不過也可以透過側面推斷出他的卒年。景泰七年(1456年)正月,禮部上奏稱真寧王去世之時,其妾辛氏悲痛欲絕自縊殉葬,請求予以嘉獎。

乙未……禮部奏:‘真寧王薨之日,其妾辛氏悲痛幾絕,自縊以從葬,真烈可嘉。’命追封為真寧王夫人,遣官賜葬祭。

”(《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景泰七年的正旦為辛未日,故乙未是正月二十五日。從慶藩擬定奏疏,到送達朝廷,再到禮部據此擬定意見上奏,整個流程最少也要個把月,因此朱秩熒當薨逝於上一年,也就是景泰六年。

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稱真寧王“壽五十六”

,據此可以倒推出

朱秩熒應當生於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

。如此即便朱秩煃生於永樂三年,他的序齒也應當在朱秩熒之後。

事實上

朱秩煃在兄弟中序齒第四

,而朱秩熒在兄弟中居長。《明憲宗實錄》就明確地記載了這一點:

事下禮部,言靖王子康王秩煃雖雲第四,系嫡出。真寧莊惠王秩熒雖居長,乃庶出。

”(《明憲宗實錄》)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明憲宗劇照

正統四年,當時還是慶世子的朱秩煃,在奏疏中連續兩次稱朱秩熒、朱秩炵為兄。第一次是朱秩熒、朱秩炵出府別居,奏疏中稱“庶兄真寧、安化二王”。第二次是為朱栴送葬,奏稱“欲同兄真寧王、安化王及第六弟,送先王靈柩往韋州螺山安葬”。

所以朱栴諸子的準確序齒應當為:真寧王朱秩熒、靜寧王朱秩燾、安化王朱秩炵、慶世子朱秩煃、岐山王朱秩煉、安塞王朱秩炅。

慶世子朱秩煃是嫡是庶?

既然真寧王朱秩熒居長,慶世子朱秩煃是老四,那麼朱秩煃襲爵的合法性便只能來自他是嫡子,而朱秩熒是庶子這一點,畢竟嫡長子繼承製的總原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朱秩熒是庶出這一點,是公認的

,連他自己都不否認。那麼朱秩煃是嫡出嗎?

首先要明確一點,朱栴的原配是指揮孫繼達之女孫氏,她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二月冊封為慶王妃,是大明第一個非勳貴出身的親王妃。慶王妃孫氏在永樂八年(1410年)五月去世,沒留下子嗣。

朱秩煃的生母為湯氏

,在他去世時的生平簡介中稱“母妃”。既然帶個“妃”字,表明湯氏也是朱栴的王妃,那她是不是朱栴的繼妃呢?

答案是否定的。

湯氏死於成化六年二月,比兒子朱秩煃還晚走。《明憲宗實錄》記載了朝廷對湯氏墳墓的營建方案,

內中稱她為“次妃”

丙寅,工部以慶府慶靖王栴次妃湯氏卒,宜照例於王墳傍另造壙穴附葬,從之。

”(《明憲宗實錄》)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賀蘭山雲海

也就是說

湯氏只是朱栴的次妃,而非繼妃

。別看繼妃與次妃只是一字之差,可地位相差卻不可以道里計。繼妃的地位可能比不上元妃,但卻是實打實的正妻,次妃說好聽點是平妻,難聽點就是地位最高的妾侍。朱允炆能越過朱允熥這個元嫡被立為皇太孫,固然有明太祖個人的意志在,可也與其生母呂氏在常妃去世後由次妃晉升為繼妃不無關係。

大明第一位次妃是秦王次妃鄧氏

,她於洪武八年(1375年)十一月被冊封為秦王次妃。秦王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其正妃王氏是元末名將王保保之妹,真是一樁為招降王保保而結成的政治聯姻,朱樉對她並無什麼感情。故王保保死訊傳來,老朱立馬給兒子找個個次妃,以安慰他受傷的心靈。朱樉之國後,夥同鄧氏將正妃王氏囚禁於別院,明白無誤地向世人宣告,他與王氏之間不會有嫡子,是故鄧氏的長子朱尚炳被認可為嫡長子,受封為秦世子。

明成祖認同慶王次妃湯氏之子朱秩煃為嫡長子,並於永樂十九年時冊封其為慶世子,恐怕也是引用了朱尚炳這個成例。但這個理由並不太充分,鄧氏這個次妃本身就是特例,雖然典禮簡化了許多,可她還是以娶妻的禮儀嫁入秦王府,平妻這個身份還是比較紮實的。而在她之後的次妃,

幾乎都是由妾這個身份晉封的

,只不過是擁有這個頭銜的妾罷了。比如朱秩煃的繼承人朱邃(上雝下土)也是其次妃孟氏所生,可卻被認定為庶子,故先被冊封為平涼王,而後才由郡王晉封慶王。

憑什麼同樣是次妃所生,兒子被認定為庶子,你本人就能成為嫡子,這根本說不通的好吧。

所以朱秩煃也是庶子,只不過由於父親的偏愛,而被強行提升為嫡子

。朱栴在北京一呆就是一個多月,估計是在皇帝面前為這個兒子爭取嫡子身份,畢竟他與朱棣這個四哥關係不錯,在其面前還是說得上話的。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明成祖劇照

這樣《明太宗實錄》上,朱栴諸子出生年月及序齒的混亂也就說得通了,朱棣雖然同意了十六弟過分的請求,可

他身為皇帝畢竟還是要臉面的,如此只能透過打亂朱栴諸子的序齒來給自己挽尊了

第一次交鋒

總之,朱秩煃這個嫡子身份是不怎麼令人信服的,比如王世貞就在《弇山堂別集》中稱其為“庶長子”,雖然搞錯了朱栴諸子的序齒,卻無疑表明明代士大夫階層並不認同他的嫡子身份。

在朱栴將朱秩煃變庶為嫡的過程中,利益受損最大的無疑是其庶長子朱秩熒

,本來因為老爹沒有嫡子,慶王之位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可隨著四弟由庶子變更為嫡子,被冊立為慶世子,他的親王夢徹底破滅。眼看著就要到嘴的鴨子,就這麼飛了,就問你氣不氣?

不過頭上有老爹慶王朱栴,和四伯永樂帝朱棣兩座大山壓著,朱秩熒只能將不滿壓在心頭。這口怨氣一壓就是十幾年,終於熬到了老爹去世,而龍椅上的主人也換了三茬,當前在位的正統帝是太宗皇帝的曾孫,關係有些遠。在他看來有了翻案的可能,所以為了心中那口氣,為了赤裸裸的現實利益,衝啊!

沒錯,明太宗朱棣的確是正統帝朱祁鎮素未謀面的曾祖父,倆人沒多少感情可言。可別忘了朱棣是他們這一系的法統來源,何況你真寧王與他的關係更疏遠。所以,他朱祁鎮又豈會為了一個不相干的堂叔祖,去推翻自己曾祖父金口玉言的決斷?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明英宗畫像

朱秩熒的這次爆發,換來的只是明英宗的嚴厲斥責,直言他不忠不孝:

(正統四年秋七月)書責真寧王秩熒曰:‘凡人違背君父之命者,不祥。永樂十九年四月初二日,皇曾祖太宗文皇帝隆親親之大恩,冊秩煃為慶世子。是日亦封爾為真寧王,爾所受冊文曰:為子莫大乎孝,為臣莫大乎忠。非忠非孝,何以立身?恩命之頒,歷今四朝,人無異言。今爾父薨逝未及週期,爾輙奏求改授庶長子冊汝。言若當理,父存之日曷不自陳顧於父?歿後言之何耶?蓋汝之心所覬非淺,忘君父之德,蔑忠孝之道。’

”(《明英宗實錄》)

從這道敕書的內容可以看出,

明英宗其實底氣並不足

,說明朝廷對慶靖王諸子的序齒及嫡庶情況是心知肚明的,也認同朱秩熒的庶長子身份,朱秩煃是庶非嫡。故只能拿這是父命,是先帝的成命,拿皇帝的權威以勢壓人,逼迫朱秩熒低頭。

次月,以兵部侍郎鄭辰為正使,給事中石瑁為副使,持節冊封慶世子朱秩煃為慶王,強行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解決此次慶王之爭。雖如此,

可朱秩熒與朱秩煃兄弟間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事實上,

朱秩煃也不是省油的燈

,以慶世子身份執掌慶王府事之後,就上疏稱真寧王、安化王欲出府別居,請求將指揮孫庸、曹倫的宅第分賜二人。可事實上二王早在朱栴在世時已經分居,且他指定的宅第“狹隘難居”,故二王上疏抗辯。得知真相的明英宗下旨誡勉,要求朱秩煃“兄弟至親以友愛敦睦為重,不宜輙因小忿有傷同氣之義”。

所以說朱秩煃與兩位兄長都存在矛盾,故處處打壓真寧王朱秩熒和安化王朱秩炵。正統八年(1443年)五月,明英宗為此再度降敕,要求他“

自今始宜加友愛,以隆兄弟和睦之好

”。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塞上江南銀川的古代水利設施——唐徠渠

可要讓三兄弟和睦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當年八月,圍繞用以養馬的草湖歸屬權,真寧王、安化王和慶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發展到安化王府內使對慶王之母出言不遜的地步,逼得明英宗親自介入才算收場。

朱秩煃承襲慶王木已成舟,朱秩熒無力改變,又因此遭到打擊報復,他在寧夏的日子可謂是相當不好過。因此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朱秩熒急忙上疏,以“邊報甚急”為藉口,請求內遷。卻被新上臺的明代宗以“

今達賊正窺伺中國動靜,若一搬移,彼必得計。叔祖皆當鎮靜藩屏,以保守宗社為重,決不可輕動

”所拒絕。

第二次交鋒

景泰六年,朱秩熒薨逝,朝廷賜予的諡號為“莊惠”。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朱秩熒的庶長子朱邃垿(音xu)襲封真寧王

。這位新任真寧王對當年之事也耿耿於懷,對慶王朱秩煃這位叔叔同樣心懷不滿。

成化五年(1469年)二月,總督陝西軍務、右副都御史項忠,以平涼、寧夏臨邊,轉運困難為由,

建議將韓藩、慶藩郡王內遷

。朝臣議定將真寧王府外遷慶陽,明憲宗也予以同意。

丁未,總督陝西軍務、右副都御史項忠奏:‘陝西屯駐軍馬比之他處數常加倍。然糧草有限,供給不敷。切見慶、韓二王府俱臨極邊,宗支繁盛,轉輸為難。乞將二府郡王遷移腹裡地方,以便供給。’事下多官,議奏韓府襄陵王宜遷鳳翔,慶府真寧王宜遷慶陽。從之。

”(《明憲宗實錄》)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銀川海寶塔

外遷意味著將徹底喪失爭奪慶王之位的權力,何況當年十二月慶王朱秩煃去世,爭奪慶王之位的風口再次到來,朱邃垿自然不願走。雖然慶王之位最後由朱秩煃的庶長子平涼王朱邃(雝土)襲封,可真寧郡國遷國事宜也就此終結。真寧王與慶藩大宗繼續在寧夏城中相互傷害。

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慶王朱邃(雝土)去世,享年35歲,朝廷賜諡曰懷

。令慶藩大宗頭痛的是,慶懷王不僅沒能熬過堂兄朱邃垿,還連個子嗣都沒留下,只能由小宗入繼。

由誰來襲封慶王爵位,再次成為觸動慶藩成員神經的敏感話題

慶康王朱秩煃共有六子,其中庶長子慶懷王朱邃(雝土)跟庶次子岐陽王朱邃塀為慶王次妃孟氏所生。正常情況下,朱邃塀是慶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可前任慶王朱秩煃的爵位來路多少有些不正,所以必須防著真寧王朱邃垿一手。

慶懷王的生母孟氏也是一個相當有魄力的人,大兒子死的次月,立馬上疏朝廷,請求讓次子岐陽王朱邃塀暫理國事,以便佔據先機。此事得到了明憲宗的准許。

孟氏意料的沒錯,真寧王家族又豈會放過這麼一個大好機會?

朱邃垿緊隨其後上疏朝廷,稱自己父王秩熒才是慶靖王長子,乞求朝廷“查勘處置”,撥亂反正

孟氏也不是好惹的,立馬上疏予以回擊,請求朝廷治真寧王朱邃垿“

紊亂宗派,謀奪封爵

”之罪。

不管出於何等目的,明憲宗都不能推翻自己高祖明太宗及父親明英宗成命,這時候就輪到禮部出來幹髒活了。

事下禮部,言:‘靖王子康王秩煃雖雲第四,系嫡出。真寧莊惠王秩熒雖居長,乃庶出。當時一日同受封爵,及各子承襲已定。正統四年,莊惠王奏奪封襲,英宗睿皇帝已嘗降敕切責,乞遣敕諭王宜遵祖宗定規,永保祿位。’上是其言。

”(《明憲宗實錄》)

朱邃垿不甘就此認輸,再次上疏請求朝廷撥亂反正。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銀川承天寺塔

朕都已經說的這麼清楚了,聽不懂人話是吧。於是乎,明憲宗借禮部之口,下旨給真寧王府教授,要求其盡到規導郡王的職責,讓朱邃垿“

毋再陳奏,覬覦非分

”。

然而朝廷詔命還沒到寧夏,朱邃垿的第三份奏疏又來了,這次他轉換角度,

直接攻擊岐陽王“冒伯作父”,屬於“背義

”。朱邃塀雖然有三個伯父,可有資格跟大宗扳手腕的只有身為慶靖王的庶長子朱秩熒。所謂“冒伯作父”,意指慶王爵位本當屬於朱秩熒,也當由真寧王一系來承襲,岐陽王朱邃塀想要襲爵就屬於冒封。

慶藩的王位之爭本就是一筆因偏愛而導致的爛賬,屬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朱秩熒父子的訴求有其道理在。可這事在朝廷看來就是強詞奪理,因為從永樂朝起慶康王傳序已定,無可更改。現在朱邃垿如此冥頑不靈,上至皇帝,下到負責宗室事務的禮部有關官員,無不對其極其厭惡。最終明憲宗依據禮部出具的意見,

下旨削去真寧王朱邃垿三分之一的祿米,並逮捕真寧王府教授

,才將此事壓了下去。

(成化十七年春正月)乙未,降敕切責真寧王邃垿,削祿米三之一,仍罪其府教授……於是禮部言自康王論之,則岐陽王以子繼父。自懷王論之,則岐陽王以弟繼兄。揆之於義,皆無不可。奏入,上以康王傳序已定,而真寧王累次奏擾,故有是命。其教授不行諫止,命巡按御史逮問。

”(《明憲宗實錄》)

阿越說

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以會昌侯孫銘為正使、尚寶司司丞李溥為副使,持節冊封岐陽王朱邃塀慶王。真寧王家族奪回慶王之位的努力,再次以失敗告終。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真寧王朱邃垿去世,享年47歲,朝廷賜諡曰康簡。慶藩長支真寧王朱秩熒家族,與四支朱秩煃家族的慶王之爭,就此落下帷幕。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紅花渠畔,當年建有朱栴的別院麗景園

這場綿延四十餘年的紛爭,本質上是因慶靖王朱栴偏愛次妃湯氏導致的

。朱尚炳這個秦王朱樉嫡子是明初政治環境製造的特例,朱秩煃身上並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他只能是朱栴的庶子。朱栴本人也沒有嫡子,按嫡長子繼承製慶王之位本當由身為庶長子的朱秩熒繼承。可朱栴愛屋及烏之下,竟強行將四子朱秩煃由庶子提升為嫡子,造成以幼凌長的局面。

慶王的歲祿為一萬石,而真寧王只是郡王,首封郡王的歲祿也只有兩千石,嗣封郡王更僅有一千石,其間差距不可以道里計。政治地位和現實利益的落差,自然讓朱秩熒所在的真寧王家族不滿這個結果,所以紛爭在所難免。

而慶王家族內部混亂的序齒,也給後世研究慶藩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比如

《明史·諸王世表三》

中竟出現了真寧莊惠王朱秩熒薨於成化三年(1467年),而嗣封的真寧康簡王朱邃垿於天順元年(1457年)襲爵的奇葩記載,

堪稱車禍現場

真寧王朱秩熒: 大家都是庶子, 憑什麼居長的我不能承襲慶王之位

《明史·諸王世表三》真寧王世系

研讀完相關史料,雖然能排出慶王朱栴諸子的序齒,

可還有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阿越心頭,那便是真寧王朱秩熒的確切生年

,《明太宗實錄》所謂的生於“永樂十一年七月癸未”顯然是錯誤的,可根據《弇山堂別集》推算出來的建文二年這是時間也不一定對。

永樂初年,明成祖對侄子們有過多次冊封,特別是永樂二年四月這次,幾乎給所有已出生但未獲得爵位的侄子都封了郡王。若朱秩熒真出生於建文二年,以朱栴與四哥的關係,不可能不給他的郡王爵位。之所以會如此,在阿越看來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朱秩熒雖是庶長子,可本身並不得朱栴的歡心,以至於未將這個兒子的資訊上報朝廷,而使他錯失了這次封王機會;二是他壓根出生於永樂二年四月之後,所以沒趕上封王的趟,甚至很可能《明太宗實錄》中朱秩煃的出生資訊本來是朱秩熒的。真相如何,若有文友知曉,敬請不嗇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