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在古代皇帝通常都會在生前就給自己修建好陵寢,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生前就修建好陵寢,很多人就會問,生前就修建陵寢古人不忌諱嗎?還有就是陵寢修建好了皇帝本人會親自參觀一下嗎?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人們對墳墓和喪葬的忌諱主要還是一些民間百姓,帝王們是從來不忌諱這些,在帝王的心目中都是視死如生,畢竟人家是天子,死後也應該享受天子的待遇。而老百姓則不一樣,窮苦百姓最怕的就是死都死不起,死後沒錢安葬,再有就是忌諱生與死。

帝王卻不相同,雖然帝王也怕死,但是帝王卻不忌諱修墳建墓這些事,反而他們還希望活著的時候能找到讓自己滿意的人生歸處。因此帝王不僅不忌諱,反而在陵寢建成後還會親自參觀一下,看看陵寢是否滿足自己的喜好。

其實吧,中國的喪葬傳統還是起源於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時期,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民間百姓,大多對喪葬形式不是很重視。

夏商周時期當人去世之後,大多都是找個地方隨便就埋葬了,不立墳也不栽樹,任由人體迴歸大地迴歸自然,這種喪葬形式也叫作“不封不樹”。而且當時的人們也沒有祭奠祖先的傳統,這也是華夏民族最初的喪葬形式,就是迴歸自然,後人也沒有緬懷和祭奠的形式。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夏商周時期的“不封不樹”喪葬形式一直持續到春秋晚期戰國初期,在那一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物質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的王公貴族們就開始想著死後也能繼續享受貴族生活,於是視死如生的喪葬形式就出現了。

在這時候人們死後開始選擇風水寶地,選擇豐厚的陪葬品,同時為了區分統治者和普通人的墳墓還出現了號墓為陵的改革。號墓為陵即普通人死後埋葬之地叫墳墓,而國君死後的墳墓叫某某陵,也就是說在墳墓名稱上國君是要和普通人有區別的。

就這樣視死如生的厚葬傳統流傳開來,從秦漢時期到清朝封建帝制消亡,歷史上除了元朝的皇帝採用蒙古習俗進行簡葬樹葬之外,絕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厚葬且在生前就修建好了陵寢。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而且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皇帝都是繼位之後不久就開始修建陵寢,比如漢朝就曾有明文規定要求皇帝在位滿一年之後就必須得修建陵寢。

帝王在選擇陵寢方面是需要風水學與陰陽學相結合,凡是被選中為帝王陵寢的地方基本都是風水寶地,皇帝本身也會去選擇最佳的地方成為自己的最終歸處。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在選擇陵寢時就十分注重位置的選擇,本來雍正的陵寢是選擇了河北遵化清東陵範圍內的九鳳朝陽山建陵。當時工部官員已經選好位置,並把當地的土質帶回去交給雍正查驗。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但是雍正後來又派風水師復勘這塊墓地,結果發現這塊墓地格局不全,風水學和陰陽學上都差了一些,而且最關鍵的是風水師們發現這座山上的土質是砂石土質,這種土質不適合當墓地,因為砂石土質會導致雨季時期地宮會不停滲水積水,所以雍正最後決定廢棄了九鳳朝陽山當墓址。

後來雍正派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帶著人去另外幫自己尋找墓地,胤祥最終帶人勘察了很多地方,選中了河北易縣的泰寧山。

這也就是後來雍正的葬身之地清泰陵,從清泰陵的地理位置來看,它西有云蒙山、北有泰寧山(現今名為永寧山)、東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可以說是三面環山,坐山看水,這種依山傍水的格局,在風水學和陰陽學上來說都是非常完美的格局。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當時胤祥上報給雍正的時候就稱這個地方是

“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後來雍正又跟著胤祥實地勘驗了一遍這個位置,雍正也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想把這裡作為葬身之所,於是就拍板確定在泰寧山修建陵寢。

因此雍正為了風水寶地就放棄了歸葬清東陵的打算,並在易縣開創了清西陵。

古人其實並不太忌諱提前參觀和考察自己的葬身之所,畢竟墓地才是自己人生最後歸處的“家”,這就和現代人買房子似的,買房子總得去看看地理位置吧,人家皇帝當然也得看看自己人生最後的“家”,那裡的景色自己喜不喜歡還不得讓人家說了算啊。

尤其是帝王還都基本選擇的是風水寶地,按照古代說法,風水寶地可以養人,可能都會發生祥瑞。那麼既然是風水寶地就更得去參觀一下了,沒準自己活著的時候都能受益,所以沒有皇帝會避諱自己的陵寢。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皇帝們不僅不會避諱,陵寢修建好了還得親自去驗收呢,這就和現代蓋完房子得讓業主來驗收一樣,給人家皇帝最後的“家”修建完了不得讓人家自己親自驗收一下滿意與否。

但是帝王畢竟是日理萬機,騰不出空去驗收也是正常,所以通常不少帝王都是交代工部官員代替自己去驗收。但是也有不少皇帝本著靠人不如靠己的想法,十分重視自己的葬身之所,因此陵寢地宮修建好之後,他們再忙都會親自去驗收。

就像明朝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他生平最愛乾的事就是參觀自己的陵寢。萬曆的陵寢是明十三陵中的明定陵,萬曆本身其實是一個長短腿的腿腳有殘疾的人,根據現代出土的萬曆皇帝屍身復原情況來看,他有著長短腿毛病,他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

所以身有殘疾也造成了萬曆不想出席公眾場合,也是後來萬曆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身有殘疾,萬曆很少出宮,基本都是深居宮廷。而萬曆這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從紫禁城到他的葬身之所北京昌平大峪山。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明定陵修建得比較早,在萬曆十二年(1584年)就開始修建,歷時六年,在萬曆十八年(1590年)就修建完成,當時的萬曆皇帝年僅28歲,萬曆一生活了58歲,也就是說萬曆皇帝修建好的明定陵閒置了30年,所以沒出過遠門的萬曆皇帝最愛參觀就是自己的陵寢,閒著沒事就擺駕出宮看看自己最後的“家”。

萬曆每次出宮去參觀自己的陵寢都會給自己找到名頭,他都是以祭奠祖先的名義先去祭奠先人,然後再順道去參觀自己的陵寢。萬曆對於自己的陵寢十分滿意,他每次都要在裡面待很久,感覺似乎他想當時就立刻長眠在裡面似的。

但是當時很多風水大師都認為定陵的風水並不好,格局不全,並非真龍天子的葬身之處,都建議萬曆重新選擇墓址。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可是萬曆的定陵修建得極為豪華,花費了八百多萬兩銀子修建,而且萬曆本人十分喜歡這裡的景色,所以他不捨得換也不想換,於是萬曆去世後就葬進了明定陵中。

不過最後似乎證明了萬曆的定陵風水確實不好,萬曆死後下葬僅24年明朝就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滅了,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就順道焚燬了一部分明定陵的地面建築,在民國時期明定陵的地面建築又遭到焚燬。

1958年的時候明定陵地宮又出現坍塌現象,本來準備對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進行考古發掘的歷史學家吳晗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就把目標改成了明定陵。

後來明定陵就徹底被考古發掘,但是由於當時技術有限,定陵內很多的珍貴文物都發生了出土風化的問題,加上後來又趕上十年的特殊時期,萬曆皇帝和陪葬的兩位皇后屍身更是被破壞的屍骨無存。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所以說萬曆的明定陵風水似乎確實不太好,他當初如果聽從風水師的勸告,改選別的墓址也許還能在死後躲過一劫。

像萬曆這樣頻繁參觀自己的陵寢主要是因為他很少出宮,可能參觀自己的陵寢算是外出放鬆度假了。還有些皇帝頻繁參觀自己的陵寢,主要是為了監督施工質量,就像清朝的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一樣。

在雍正開創清西陵之後,他的兒子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曆擔心後世皇帝都葬到清西陵會使得清東陵香火冷落,因此提出了“昭穆相間,兆葬之制”,就是父親埋在清西陵,那麼兒子就得埋在清東陵的喪葬制度。

所以乾隆死後就埋葬在了清東陵的清裕陵中,而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就埋葬在了清西陵的清昌陵中。按照乾隆定的規矩,道光死後理應葬在清東陵,因此道光繼位之後就在清東陵範圍內的寶華峪修建了陵寢。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寶華峪的陵寢修建好了之後,道光還特意去參觀驗收覺得很滿意,還在地宮中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宴會,宴請了參與設計的大臣們,獎賞了他們。由於道光的結髮妻子孝穆皇后早逝,所以在寶華峪的陵寢竣工不久之後,道光就讓先把妻子孝穆皇后葬入其中。

後來道光祭奠祖先和妻子時,特意進地宮想在懷念一下結髮妻子,結果進入地宮之後道光差點沒被氣瘋了,地宮滲水很厲害,孝穆皇后的棺槨都已經被水泡得飄起來了。

在這裡得說一說當初雍正沒選擇在清東陵建陵確實是正確的,清東陵的區域內整體都屬於砂石土質,很容易滲水漏水,清東陵在民國被軍閥孫殿英盜挖時,孫殿英最先開啟的就是康熙的清景陵,結果就因為景陵內部積水嚴重,孫殿英才放棄了盜挖景陵,改盜乾隆的清裕陵,不過後來乾隆的清裕陵在修復的時候也發現了不少積水,可見清東陵整體土質不好,容易積水。

地宮滲水這是大問題,道光可不想自己死後整天泡澡,於是對大臣們發了火,命令大臣們重新選擇墓址改建陵寢。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由於清東陵滲水,因此道光害怕了,特意要求不要在清東陵範圍內選擇墓址了,改在清西陵範圍內選擇墓址。於是後來大臣們在清西陵範圍內的龍泉峪給道光選擇了新的墓址,也就是現在清西陵中的清慕陵。

道光本來是一個十分摳門吝嗇的皇帝,但是他十分視死如生,他在給自己修建陵寢這反而不摳門不吝嗇了,在修建陵寢方面他選擇了很多昂貴的建材,再加上他把之前的寶華峪的陵寢拆了搬到龍泉峪重建,一建一拆又再建,於是道光的清慕陵最終花費巨大,雖然規模遠比不上雍正的清泰陵,但花費卻達到了440萬兩銀子,遠比清泰陵花費要多得多。

因為寶華峪的陵寢滲水出問題了,所以後來道光十分重視在龍泉峪修建的陵寢,經常沒事就親自去監督施工進展,清慕陵建成之後,道光也多次參觀,就怕再出現滲水問題。

為何古代皇帝都會提前給自己修建陵寢還要親自去驗收? 不忌諱嗎?

因此古代的帝王根本不忌諱生前就修建陵寢,更不忌諱去參觀驗收自己的陵寢,一個是參觀驗收陵寢也是出宮放鬆的好機會,再有也是監督工程質量,畢竟那可是自己人生最後的“家”,當然都希望沒有質量問題,而且周圍環境也得是自己喜歡的環境,讓自己能長眠百年。

況且帝王的陵寢都是風水格局極佳的位置,早早修建好陵寢還能使得皇帝行運更加興旺,在這種想法之下,自然就沒人忌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