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空前遼闊,接納各國學習交流,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接下來趣歷史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626年六月,在一場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終於成功掌握了唐帝國的最高權力,開啟了自己的時代。在玄武門事變發生四天之後,李世民正式被李淵冊封為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正式禪位,李世民由此登基。

唐朝自此進入了李世民的時代,後世史稱貞觀之治。

然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貞觀之治,最初的幾個月,卻並不像後人想象的那麼順利。剛剛登基時的李世民,雖然已經成了唐朝的新一任皇帝,但他當時面對的問題,卻極為棘手。首先,太子李建成雖然已死,但李建成昔日結交的很多封疆大吏,依然大權在握,掌握了唐朝很多的關鍵地區,隨時可能威脅李世民的統治。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另外,除了這些交好李建成的大臣們之外,北方的突厥,更是虎視眈眈。

突厥在隋唐時期,一直是北方草原上的霸主。早在南北朝後期的時候,突厥便已經在草原上崛起,成為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隋朝建立後,突厥更是一度威脅了隋朝北方的邊境安全。後來隋文帝在位期間,對突厥採取了分化打壓的策略,使得突厥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再加上隋朝幾次進攻,終於讓突厥臣服。

然而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隨著隋朝軍事力量的衰弱,突厥也漸漸擺脫了隋朝的控制。隋朝末年,隋煬帝巡邊的時候,甚至一度被突厥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地區,差一點就被突厥給幹掉了。

此後的幾年裡,隋朝徹底滅亡,整個中原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當中。此時對突厥而言,原本是最佳的進攻機會。但是在這幾年當中,東突厥內部卻先後換了三位可汗。如此一來,東突厥內部自然也就陷入了劇烈的權力爭奪戰,再也沒有精力南下了。至於西突厥,地盤主要在中亞那邊,鞭長莫及,最多也就只能染指一下西域,對中原地區也是無能為力。

不過,雖然不能大舉入侵中原,但東突厥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說,支援很多中原北方的割據勢力。在突厥看來,一個分裂的中原,顯然更符合突厥的利益。唐朝初年,北方的幾大割據勢力,幾乎都得到了突厥的支援。比如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等,都是如此。就連李唐政權,剛剛起兵的時候,也得到了突厥的支援。李淵從太原起兵後,一路千里奔襲長安的過程當中,突厥就曾出兵幫助過李淵。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但是,突厥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唐朝會那麼快統一天下。短短几年之內,李唐政權就已經橫掃整個北方,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到了這個時候,東突厥內部的內亂,雖然逐漸平息。但此時的唐朝,已經在北方佈置了大量的防禦力量。突厥再想南下,已經沒那麼輕鬆了。

之後的幾年裡,唐朝統一天下之後,高層開始陷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奪嫡大戰當中。這個時期,唐朝對北方的突厥,也是以防守為主。當時在位的唐高祖李淵,最頭疼的是兩個兒子的問題,也沒精力去收拾北方的突厥,只能將李靖、李績等幾個猛將,佈置在北方,阻擋住突厥的入侵。

而當玄武門事變爆發之後不久,突厥方面,也得到了這個訊息。

當時東突厥這邊,正是頡利可汗掌權的時候。頡利可汗敏銳地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南下中原最好的機會。因為此時的李世民,對各地的掌控,還沒有那麼強。長安地區的防禦力量,也較為空虛。

所以,頡利可汗當即下令,率領突厥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長安。

六月初四,玄武門事變發生;六月初八,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八月十九日,突厥大軍抵達涇州;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軍進逼高陵。

高陵距離長安,只有數十里距離,突厥一日便可抵達長安。

此時的長安城內,所有守軍加在一起,也不足兩萬人。反觀突厥方面,卻有近二十萬大軍。僅從雙方的軍力對比來看,唐軍是無論如何都守不住長安。長安城的陷落,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定局。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剛剛登基不到半個月的李世民,便遇上了這樣一個難題。

面對突厥的到來,當時絕大多數的唐朝高層,都主張放棄長安,暫時撤退。等到各地援軍前來增援之後,再和突厥進行決戰。然而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卻做出了相反的判斷,堅決下令死守。

李世民這樣做,其實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因為當時李世民登基不過十餘日,很多偏遠的地方,甚至還不知道李世民登基的訊息。一旦長安陷落,那些原本就不服李世民的地方勢力,一定會蜂擁而起,紛紛自立為王。到那個時候,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就會瞬間分崩離析。

如果李世民敢撤,唐朝就很容易分崩離析。如果李世民不撤,長安則危在旦夕。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這似乎已經是一個無解的局面。新生的唐王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裡,李世民卻用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勇敢,帶領唐朝轉危為安,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李世民讓麾下的頭號猛將尉遲恭,率領長安城內最精銳的軍隊,主動出擊,在涇陽和突厥先鋒進行戰鬥。進攻一場死戰之後,尉遲恭不但擊潰了突厥的先鋒軍隊,還生擒了突厥將軍阿史德烏沒啜,沉重打擊了突厥軍隊計程車氣。

涇陽一戰的勝利,讓突厥開始產生誤判。原本信心十足的頡利可汗,此時也不禁開始懷疑,長安或許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空虛。如果長安真的那麼空虛的話,唐軍怎麼可能敢主動出擊?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正是這種誤判,為後面李世民的空城計,奠定了基礎。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抵達高陵;八月二十六日,尉遲恭與突厥軍隊在涇陽大戰,大勝而回;八月二十七日,突厥抵達渭水河畔,兵臨長安城下。

然而,抵達長安城下的突厥,卻並沒有立即展開攻擊。因為頡利可汗也摸不準,此時長安城內到底有多少守軍。如果貿然進攻,很容易導致突厥軍隊失敗。

正是頡利可汗的這種遲疑,給了李世民一個天賜良機。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李世民僅率領六名文官,便來到渭水河畔,與突厥軍隊隔河對峙。李世民怒斥突厥背信棄義,違背了雙方之前的盟約。

李世民的這個表現,讓突厥斷定,長安城內絕對兵力充足。若非如此,李世民絕對不敢如此行動,僅率六騎便和突厥對峙。再加上長安城城頭旌旗招展,城內大軍喊殺聲震天。所有的這一切,都讓突厥產生了誤判,認為長安城內真的是兵力充足,很難打下來。

於是,在這種心態下,頡利可汗再也不敢進攻長安,只能沿河與李世民開始談判,向唐朝索要財物。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會盟,雙方重新簽訂了盟約,後世史稱渭水之盟。

對於渭水之盟的詳細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史書上對此沒有任何記載。李世民當時到底給了突厥多少東西,後世也就無從得知。不過,能夠讓突厥退兵,再大的代價,顯然都是值得的。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就這樣,突厥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民一出空城計,成功嚇退。後來頡利可汗也察覺到一絲不對,想要透過進貢的方式,打探長安城內的虛實,卻被李世民拒絕。李世民只是要求,頡利可汗歸還突厥之前擄走的唐朝百姓。

在頡利可汗猶豫的這段時間裡,唐朝各地的援軍,也紛紛趕來。到了這個時候,頡利可汗就算明白了李世民的計策,也已經是無計可施。此時的長安城,已經兵力充足,再也無懼突厥的進攻了。

就這樣,突厥徹底退兵,李世民也度過了自己登基之後,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此後,李世民一邊著手鞏固北方的防禦,讓突厥再無南下的機會,一邊開始著手清理唐朝內部的隱患,開始將各個要職換成自己的人。而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原本和李建成交好的燕王羅藝叛亂,被李世民輕鬆鎮壓。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衛大將軍劉德裕謀反,也被李世民粉碎。

在李世民的鐵腕之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唐朝各個關鍵要職,都被換成了李世民的嫡系。所有敢於反抗謀反的,都被李世民徹底鎮壓。如此一來,李世民也就徹底坐穩了皇位。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積極訓練軍隊,時刻不忘唐朝周圍幾個鄰居的威脅。三年之後,唐軍揮師北上,一戰擊潰東突厥主力,甚至生擒了頡利可汗,徹底洗刷了之前渭水之盟的恥辱。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面對著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從貞觀初年的這段歷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其實也有很多的困難。尤其是突厥兵臨城下的時候,唐朝更是一度瀕臨崩潰。但李世民卻憑藉著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勇敢,帶領唐朝轉危為安。

有時候,一個集團領袖的智慧,往往對整個集團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對於這種人來說,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往往比什麼都重要。